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自忠故居

鎖定
張自忠故居有多處,一處在天津河北大經路天津市政府內後院(現河北區金鋼橋醫院);另一處位於北京西城區府右街丙27號(原西椅子衚衕15號)。
2013年1月,張自忠的天津故居被評定為天津市人民政府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張自忠故居
性    質
遺址
地    點
天津 北京
主    人
張自忠

張自忠故居人物介紹

張自忠故居 張自忠故居
張自忠,字藎忱,山東臨清人。生於光緒十七年(1891),宣統三年(1911)考入天津法政學堂,1914年從軍,曾先後任西北軍團、旅、師長,開封軍官學校校長。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犯長城,二十九軍奮起抵抗,張氏率三十八師在喜峯口羅文峪大敗日軍。七七事變後,張又化裝出走後方,任五十九軍軍長,在臨沂、台兒莊戰役中功勳卓著,後升為三十三集團軍司令,轉戰鄂西、豫南等地。1940年5月在湖北宜城、襄河一線截擊日軍主力,身陷重圍,壯烈犧牲。1911年在天津法政學堂求學時秘密加入同盟會。1914年投筆從戎。1917年入馮玉祥部,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1930年中原大戰後,馮玉祥軍事集團被瓦解,張自忠所部被蔣介石收編。1931年後,張自忠曾任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師長、第五十九軍軍長、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等職。

張自忠故居天津故居

張自忠故居 張自忠故居
張自忠是中國近代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陣營在前線犧牲的最高將領之一,在天津,他先後有兩處故居,一處在現在的河北區金鋼橋醫院附近;另一處在英租界倫敦道也就是今天的成都道60號。兩處故居相比,後者保留更為完整。當年,張自忠時任天津市市長期間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居住在此。這座建築是一座庭院式的小洋樓,雖然總建築面積有1400多平方米。但房屋建築卻只有院子的四分之一大,當時,院落裏種植了各種花草,花園設計和綠化佈置也極為講究。當年,就是在這座幽靜的小洋樓裏,張自忠將軍做出了很多反日抗日的決策和舉動,天津市政協特聘文史委員、天津市保護風貌建築辦公室研究室主任金彭育介紹説:錄音1:1937年,當時英租界,英國總領事館有一個慶祝英王加冕的典禮,大型的宴會,英租界要求高層人物出席,英國人給日本和中國政府都發了邀請函,但是日本的司令要求以最高的身份出席這個慶典,張自忠聽後很生氣,説你要那樣的話,我就不參加,因為你是在中國的土地上,有很強的民族自尊,他就説我就不參加,結果據理力爭,他就作為最高的客人出席,英國人認可這件事情了,但是最後他還沒去,他派自己手下去的,就是一個鬥爭和策略,獲得了勝利, 1937年,正是日本加緊侵華的關鍵時期,在這種緊張的局勢下,張自忠同日本人鬥志鬥勇,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有力打擊了日本在華勢力的囂張氣焰。對待日本人是這樣,對付其他侵華勢力,張自忠同樣毫不手軟。錄音2:也是住這裏的時候,還有一件事粉碎了英國人的陰謀,英國巡警打了咱人力車伕,打傷了,結果,他們不道歉也不賠償,張自忠就命令手下人不去英租界拉車了,結果英租界交通癱瘓了,沒有交通工具,受很大影響,後來據理力爭也取得勝利,對兇手進行了制裁,維護了民族尊嚴。在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同時,張自忠還採取了加強津浦鐵路的防範等
張自忠故居 張自忠故居
一系列措施,維護社會的治安和穩定。後來,張自忠患病一直在北京休養,1937年,日本佔領天津後,他從北京化妝遣回成都道的家中和家人簡單告別後,直奔抗戰前線,先後參加了台兒莊戰役、徐州戰役和武漢保衞戰等著名戰役。1940年5月在湖北宜城、襄河一線截擊日軍主力時,身陷重圍,壯烈犧牲。
張自忠故居 張自忠故居
張氏在任天津市長期間,於1936年8月以慶安堂名義購得英租界倫敦道厚德堂川記空地一塊,計4.356市畝,建成樓房一所(成都道60 號)。主樓三層,後樓二層,共16間,院內另有平房14間,建築總面積1400餘平方米。主樓一樓有會議室;二樓設兩座平台;三樓有屋頂平台;後樓一樓為 餐廳,二樓為書房。進大門右側平房也設有會議室,左側平房為傭人住房及門房。這所住宅現為天津市民政局辦公用房。

張自忠故居北京故居

地址:西城區府右街丙27號(原西椅子衚衕15號)
性質: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西城區府右街丙27號(原西椅子衚衕15號),是張自忠1935年至1937年在京的住所。現為自忠小學,1989年,張自忠故居被列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張自忠故居 張自忠故居
這是一處具有北京地區特色的四合院。佔地十三畝,三個院子(過去擴展馬路已毀去一個院),房屋以走廊連接。垂花門上刻有精美的花鳥圖案。住房全系木結構,房間的每扇門上均有“壽”字,室內木板鋪地,木隔扇上雕有花紋,古色古香,十分典雅。院內種有各種花草樹木,還有假山、藤蘿架、荷花池、涼亭,建造得十分講究。可惜,經過多年變遷,有的蕩然無存,有的年深日久,早已失掉舊時容顏。但只要細心觀看,還可以看到原來留下的痕跡,供人們緬懷、回憶。
故居正院有北房七間,灰頂,木板地。正中兩間,東內一間是將軍夫人李敏慧的卧室,穿過內一間,是張將軍的卧室。張將軍卧室十分簡單,只有一張雙人軟牀、一對沙發和一個小衣櫃,唯有門窗上鑲嵌的一塊塊五顏六色的玻璃引人注目。
張自忠故居
張自忠故居(5張)
1947年,自幼跟隨張自忠長大的侄女張廉瑜在張自忠故居創辦了自忠小學自忠小學對張自忠故居保護得很好。張自忠卧室所在的東院中,立有1988年刻制的紀念碑,碑上刻有周恩來當年為張自忠將軍題寫的悼詞:“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北京市自忠小學暨張自忠將軍故居坐落在府右街北段的丙27號。1947年,自幼跟隨張自忠長大的侄女張廉瑜在張自忠將軍故居西城區原西椅子衚衕15號(舊門牌)創辦了自忠小學。據有關資料記載,張自忠1934年購買的該住宅,原是北洋軍閥總統府侍衞長徐邦傑的房產。當時院落很大,佔地十幾畝,三個院子,約百餘間房,房屋以走廊連接。垂花門上刻有精美的花鳥圖案。住房全系木結構,房間的每扇門上均有“壽”字,室內木板鋪地,木隔扇上雕有花紋,古色古香,十分典雅。院內種有各種花草樹木,還有假山、藤蘿架、荷花池、涼亭,建造得十分講究。故居正院有北房七間,灰頂,木板地。正中兩間,東內一間是將軍夫人李敏慧的卧室,穿過內一間,是張將軍的卧室。張將軍卧室十分簡單,只有一張雙人軟牀、一對沙發和一個小衣櫃。
張自忠故居 張自忠故居
抗日名將張自忠(1891———1940), 字藎忱,山東臨清人。抗戰時期曾任中國軍隊第27軍團軍團長、第33集團軍總司令兼第59軍軍長、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
1940年4月,日軍集中30萬兵力向鄂北的隨縣棗陽地區進犯。張自忠作為有中將軍銜的集團軍總司令,本可不必親率部隊出擊作戰,但他不顧部眾的再三勸阻,堅持由副總司令馮治安留守襄河西岸,而他自己親率僅剩的2個團加總司令部直屬特務營渡河作戰。
日軍以飛機大炮將南瓜店轟成一片火海。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到下午2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衞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身邊只剩下8人。他掏出筆向戰區司令部寫下最後近百字的報告,交給副官時説:“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你們應當努力殺敵,不能辜負我的志向。”稍後,張自忠腰部又被機槍子彈擊中,他卧倒在地浴血奮戰。之後張自忠身上又中五彈,胸部洞穿,壯烈殉國。毛澤東題寫了“盡忠報國”的輓詞。
張自忠故居 張自忠故居
抗日戰爭勝利後,張自忠將軍的家屬為了紀念在抗戰中壯烈犧牲的張將軍,並遵其遺囑,於1948年春籌辦自忠小學。創辦人是齊淑容(校長)、張廉瑜(張將軍之侄女)。開辦時租用東四五條一所院落,規模甚小,暑假遷入張將軍故居。有小學一到六年級並有兩個初中班,遂名“北平市私立自忠學校”。教師中有不少共產黨員和一批進步羣眾。1949年初北平解放後,校長為張自明(張將軍之胞弟)。1949年,自忠學校受市政府人事處領導,取消初中班,招收了大批幹部子弟的住宿生,校長為張廉雲(張將軍之女)。
北平解放後,張廉雲同志多次提出願將學校交給組織。1950年1月經中共北京市委第二書記劉仁同志決定:將自忠小學併入市委幹部子弟小學———北京小學(校址在西四兵馬司),自忠小學成為北京小學分校。
1955年10月,北京小學遷至宣武區槐柏樹街新校舍,自忠小學校址由府右街小學(原校在府右街靈境衚衕東口)遷入,易名西城區椅子衚衕小學。1960年春,國務院文辦領導進行九年一貫制教改實驗,成立北京豐盛學校,該校成為北京豐盛學校第三部(小學部)。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止教改實驗移交西城區,易名為西城區光明小學。1988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根據市人大提出恢復自忠小學的議案,批准恢復現名———北京市自忠小學
1993年5月28日,江澤民總書記給自忠小學題詞:“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從小要立下熱愛祖國、奮發圖強的志向,養成求知不懈、熱愛勞動的習慣。”現以鮮紅的大字書寫於該校大門內的一面牆上。
該校大門口兩側張掛的多塊銅匾顯示,近年來,該校被西城區教育局授予“全面育人,辦有特色學校”;被市教委、市衞生局授予“健康促進學校”等等。而西城區人民政府公示標明的一語,當令張自忠將軍含笑九泉———“繼承和發揚張自忠將軍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學校鮮明的辦學特點。”
張自忠故居 張自忠故居
張自忠將軍故居坐落在自忠小學北部,為東西兩個相連的四合院,自忠小學對張自忠故居精心保護,院落幽靜整潔。西院北屋,將軍當年的書房被闢為楊成武將軍題詞的張自忠生平展室。2001年10月,被西城區民政局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室內容圖文並茂,分為:投筆從戎、長城抗戰、政壇生涯、奮起抗日、威震江漢、愛兵愛民、血灑襄東、藎忱不死、繼承遺志等10部分,表現了將軍波瀾壯闊、為國捐軀的一生。展室內陳列着周恩來在1943年5月16日發表在《新華日報》上的文章“追念張藎忱上將”。張自忠原卧室所在的東院中,立有北京自忠小學1988年11月豎立的紀念碑。碑上一面,刻有周恩來和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當年為張自忠將軍題寫的悼詞。另一面碑文記述:“……為懷念這位捐軀在抗日前線的民族英雄,激勵青少年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特立碑紀念。”1989年8月1日,張自忠將軍故居被列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自忠小學在每年的清明節都要召開紀念張自忠將軍的主題大隊會,並對一年級新入學的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北京市西城區政協的有關人士及各界人士時常到此參觀訪問,進行悼念。令人感動和欣慰的是,將軍的女兒兼任該校名譽校長的張廉雲老人雖已80多歲,身體朗健,行走不用攙扶,仍然經常來校出席自忠小學舉行的一些重要活動。

張自忠故居相關內容

張自忠故居百年槐樹折枝
北京張自忠故居百年槐樹折枝張自忠故居百年槐樹折枝
張自忠故居 張自忠故居
位於西城區府右大街丙27號(現為張自忠小學)張自忠將軍故居中的一棵百年大槐樹樹枝自斷。緊挨大樹的圍牆部分被損。昨天上午10點20分左右,記者來到了張自忠小學,據工作人員講,大樹枝是昨天晚上斷的,幸好現在學生都放假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府右街交通隊的交警們立即清理了現場,並取來錐桶放在便道的兩側擺上“危險,請繞行”的字樣。
據瞭解,樹枝折斷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於部分樹枝的樹心中空,主樹枝上的小樹枝很多,造成了“頭重腳輕”,最終整個樹枝被折斷。
京城地理:自忠小學住過張自忠
張自忠路原名鐵獅子衚衕,抗戰勝利後,由張自忠的老上級馮玉祥將軍發起,在1947年3月13日,由北平市長何思源簽發了“北平市政府户字第59號訓令”,決定將鐵獅子衚衕命名為“張自忠路”。據北京大學歷史系編寫的《北京史》,現在張自忠路3號院的“段祺瑞執政府舊址”,自1938年1月起曾為日本侵華部隊“華北方面軍”司令部駐地,選擇鐵獅子衚衕命名紀念張自忠將軍,其原因概出於此。
5月16日,是抗日名將張自忠於1940年在湖北棗(陽)宜(昌)會戰中率部與數倍優勢兵力的日軍激戰,傷重犧牲、壯烈殉國63週年紀念日。為懷念抗日英烈,在北京留有兩處烈士英名,一是東城區地安門東大街以東的“張自忠路”,一是西城區府右街北段路西的“北京市自忠小學”。
29軍進駐平、津,軍中將領多在北平買房安家,張自忠也在北平府右街椅子衚衕買了一所舊房子。據張自忠的侄女張廉瑜回憶,來賀新居的朋友説張的新居裝修不太講究
張自忠,字藎忱,山東臨清縣人,生於1891年8月11日。其父在清末做過江蘇省贛榆縣知縣,在臨清老家有田地數百畝。張自忠1908年入臨清高等小學堂讀書,1911年入天津北洋法政學堂,1912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1914年,張自忠投筆從戎,赴奉天新民府(今遼寧省新民市),在任團長的同鄉車震部下當兵。1916年由車震介紹,在河北廊坊加入馮玉祥的第16混成旅,歷任排長、連長、營長。1922年,張自忠隨馮部進京,駐防南苑,1924年,參加了馮玉祥發動的推翻北洋軍閥總統曹錕、驅逐溥儀出宮的“首都革命”。
張自忠故居 張自忠故居
1927年,馮玉祥統率的西北軍參加北伐,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張自忠任25師師長,該師參謀長是後來在解放戰爭“濟南戰役”中起義,後任解放軍軍長吳化文。25師是當時馮部中實力最強的“榮譽師”。
1930年,馮玉祥在聯合閻錫山反對蔣介石的“中原大戰”中兵敗,1931年,張自忠任改編為張學良部下的第29軍第38師師長。1933年,日寇由東北進攻熱河,張自忠隨29軍軍長宋哲元與趙登禹等將領參加了“長城抗戰”,29軍大刀隊威震敵膽。
1934年,29軍進駐平、津,軍中將領多在北平買房安家,張自忠也在北平府右街椅子衚衕買了一所舊房子,經修繕後,於1935年初攜家人入住。據張自忠的侄女張廉瑜回憶,來賀新居的朋友説張的新居裝修不太講究,地板也不夠好,但一向生活簡樸的張自忠卻很知足。
29軍撤往保定佈防,張自忠奉命代理北平市長
1936年,張自忠出任天津市長。1937年7月7日,日寇在盧溝橋發動侵略戰爭,29軍奮起反擊,7月28日,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在南苑激戰中壯烈犧牲。7月28日夜,29軍撤往保定佈防,張自忠奉命代理北平市長,留下維持局面。張自忠不願在淪陷後的北平與日偽周旋,於1937年9月初秘密離開北平,潛入天津,晚8時,與在天津避難的家人見了最後一面,晚10時,出發南下走上抗日戰場。此一短暫見面,竟是張自忠與家人的永訣。
1938年,張自忠率原馮玉祥西北軍舊部59軍參加了“台兒莊大戰”,大戰前夕,在山東臨沂戰役中,張部消滅了號稱“鐵軍”的日寇精鋭第5師團3000多人,師團長坂垣徵四郎丟棄了大衣和手杖,落荒逃命,惱羞得差一點自盡。
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在湖北棗宜會戰中奉命率部在大洪山地區截擊日寇。凌晨,張自忠僅率2000餘人,被日寇第18旅團包圍,激戰至早8時,日軍又有5000餘人前來增援,張自忠率部與數倍優勢兵力的敵軍奮勇拼殺。當時張自忠身為中國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兼第33集團軍中將司令,部下多次勸他或西渡漢水,或東撤大洪山,均可脱離險境,張自忠厲聲拒絕,説“我奉命截擊,豈有自行退卻之理?”張自忠計劃拖住敵人,召集大部隊對包圍自己的敵軍實施反包圍,但援軍未能及時趕到。戰至下午4時,部隊傷亡殆盡,身邊只餘幾名副官,張自忠身中6創,傷重殉國。臨終時,他説:“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援軍38師趕到戰場後,與敵血戰兩天,終於奪回烈士遺體。半年後,張自忠的部下在湖北當陽戰役中將圍困張自忠部的日軍第18旅團長橫山武彥少將擊斃,為烈士報了仇。
張自忠是抗日戰爭中犧牲在前線的官階最高的中國將領,身後被追授為陸軍上將。周恩來為張自忠題寫的悼詞説:“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自幼跟隨張自忠長大的侄女張廉瑜在張自忠故居創辦了自忠小學
張自忠1934年在府右街椅子衚衕4號(舊門牌)購買的住宅,原是北洋軍閥總統府侍衞長徐邦傑的房產,當時院落很大,佔地十幾畝,約百餘間房。但因徐家已經衰落,房屋破敗不堪。張自忠做了簡樸的修繕後,才於1935年初入住。可嘆張將軍少年從軍,戎馬半生,只在新宅安居未滿三年,就離家奔赴抗日戰場,一去再未回頭。1947年,自幼跟隨張自忠長大的侄女張廉瑜在張自忠故居創辦了自忠小學。
當年的椅子衚衕張自忠故居,並不面臨府右街。後因府右街擴展道路,拆除了一部分衚衕院落,才使張自忠故居的東牆緊鄰府右街西側路邊。
現在的張自忠故居位於自忠小學院內,故居大門朝西,門前保留了一段當年衚衕的道路,門內還留存有兩個院落,西院的北房原是張自忠的書房,東院(原為中院)的北房原是張自忠的卧室,東耳房是盥洗室。
自忠小學對張自忠故居保護得很好,院落幽靜整潔。張自忠卧室所在的東院中,立有1988年刻制的紀念碑,碑上刻有周恩來當年為張自忠將軍題寫的悼詞。
1937年,上海、南京相繼淪陷後,日本侵略者又把兵鋒直指徐州,志在奪取這一戰略要地。1938年3月,日軍投入七八萬兵力,分兩路向徐州東北的台兒莊進發。待至臨沂、滕縣時,同中國軍隊發生了激烈的戰鬥。當時守衞臨沂的是龐炳勳的第三軍團。由於實力過於懸殊,傷亡慘重,龐部急待援軍。張自忠奉調率第五十九軍以一晝夜180裏的速度及時趕來增援。張自忠與龐炳勳原是宿仇,但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擯棄個人恩怨,率部與龐部協力作戰。敵軍在飛機大炮掩護下,配合坦克、裝甲車向茶葉山陣地發起進攻。張自忠以“拼死殺敵”“報祖國於萬一”的決心,與敵激戰,反覆肉搏。茶葉山下崖頭,劉家湖陣地失而復得達三四次,戰況極其慘烈。經過數天鏖戰,敵軍受到重創,節節敗退。中國軍隊相繼收復蒙陰、苔縣,共殲敵4000餘人。不久,日軍再派坂本旅團向臨沂、三官廟發起攻勢,妄圖有所突破。張自忠和龐炳勳部兩軍奮力拼殺,經徹夜激戰,日軍受到沉重打擊,其向台兒莊前線增援的戰略企圖被完全粉碎,保證了台兒莊大戰的勝利。
張自忠故居 張自忠故居
1940年5月,日軍為控制長江水上交通線,調集15萬精鋭部隊發起了攻佔棗陽、襄陽、宜昌等地的棗宜會戰。張自忠將軍本來率部防守襄河以西,當日軍攻破第五戰區第一道防線,直撲襄陽、棗陽時,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將軍,毅然率領預備七十四師和軍部特務營東渡襄河,抗擊來犯之敵。他寫信給河東的第五十九軍,“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枯,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渡河後,張自忠將軍率部在南瓜店附近頑強抗擊日軍,重創日軍,並截斷了日軍後方補給線。在日軍以重兵對張自忠將軍進行合圍後,為牽制日軍主力造成外線我軍對日軍實施反包圍,張將軍力戰不退,與敵搏殺,最後身中7彈。彌留之際,張自忠將軍留下最後一句話:“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旋即被日軍殺害,一代名將張自忠壯烈殉國。張自忠將軍率部截敵後路並阻敵西進,徹底粉碎了日軍進攻襄樊、威脅老河口的企圖,使整個戰局轉危為安。
張自忠將軍壯烈殉國後,重慶成千上萬的人們哭拜英靈,為其送葬。他的部下悲憤地唱着復仇之歌:“海可枯,石可爛,死也忘不了南瓜店!”表示要堅決為張自忠將軍報仇。翌年5月,其部在當陽地區將圍攻張自忠將軍的日軍酋首橫山武彥擊斃。1940年8月15日,延安各界一千餘人隆重舉行張自忠將軍追悼大會。毛澤東同志親筆為張自忠題寫“盡忠報國”的輓聯。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將張自忠烈士墓擴建為張自忠烈士陵園,並於1986年10月,由民政部批准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北京、天津、武漢等大城市相繼恢復了“張自忠路”的名稱,以示對這位抗日烈士的永遠紀念。
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莊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
張自忠故居等文保單位將向公眾有限開放
從2007年06月04日起,公眾可以提出預約在六月九日――中國第二個“文化遺產日”免費參觀北京一批從未開放的文物保護單位。這是記者四日在二00七年“文化遺產日”北京地區活動新聞發佈會上獲悉的。
在這批從未開放的文物保護單位中,柏林寺和廣化寺位列其中。柏林寺創建於一三四七年。一七一三年,胤(左衣右真)為其父康熙皇帝慶賀六十壽辰,對該寺大加修葺,康熙帝特賜“萬古柏林”匾額。廣化寺坐落在風景秀麗的什剎海後海的北岸,該寺建於元朝,明清時期廣化寺“殿堂廊廡,規模宏大”,為京都有影響的佛剎。
此次開放的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和張自忠故居也頗引人注目。前者因魯迅先生曾在該校任教及該校女生劉和珍於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慘案中被槍殺而為世人所知;後者則因抗戰中犧牲在前線的官階最高的中國將領張自忠而得名。
此次還開放還有一座有悠久歷史的花園式四進四合院,以及建築娘娘廟和藥王廟。
由於接待能力的限制,當日每個景點只能接待五百名遊客。

張自忠故居文物保護

2021年3月,被北京市文物局確定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2] 

張自忠故居參觀導航

北京故居
地址:西城區府右街丙27號(原西椅子衚衕15號)
天津故居
地址:河北大經路天津市政府內後院(現河北區金鋼橋醫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