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耳墓

鎖定
張耳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興平桑鎮張耳村,為興平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部分學者根據1978年的考古發掘,認為張耳墓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東古城村。
中文名
張耳墓
位    置
陝西省咸陽市桑鎮張耳村
文物級別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
西漢初
出土時間
1978年
事    件
部分學者根據考古發掘,認為張耳墓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東古城村

張耳墓墓地簡介

張耳墓
張耳墓(4張)
張耳(?-前202),大梁人。西漢常山王,後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諡曰景王 習稱趙景王
張耳死後葬於陝西省 咸陽市興平桑鎮 張耳村。在村子西頭現有荒冢一座,為興平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祖因懷念張耳的功績,曾屈駕尋找張耳墓祭拜,當時皇帝鑾駕一行走到現張耳村北1公里處(今興平市 桑鎮 何耳村),高祖下車詢問當地村民曰:“何耳?(張耳在哪裏?)”。故此地後面就逐漸的被稱作“何耳村

張耳墓人物簡介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參見:張耳陳餘列傳

張耳墓爭議事件

關於張耳墓在哪裏,原來一直有多種説法。陝西咸陽興平縣張耳村、河北衡水冀州、邯鄲成安,都説張耳墓在他們那兒,但拿不出很有力的考古證明。市文物局副局長張獻中告訴記者,在桃園村發掘的這座墓,最具説服力,發掘至今30多年了,在“長耳”印這一實物證據面前,基本上沒人提出異議。
根據事後撰寫的發掘簡報,該墓為一大型土坑木槨墓,墓穴成中字形,棺內有一具男性骨架,鑑定其年齡為40-50歲。由於此墓早期曾被人盜擾焚燒,所以出土文物不多,比較完整的有銅印、銅鼎、銅帶鈎、銅鈴、銅鈴架、玉壁、六博棋等。
在這些器物中,最有價值的是放在死者頭部左側的一枚銅製私印,上陰刻有“長耳”二字,根據市文保所考證,在秦漢時期,作為姓氏的“張”和“長”是通用的,因此,死者應為秦漢之際活動於河北一帶、後被劉邦封為趙王的張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