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樹生

(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鎖定
張樹生,1887年2月28日生,死於1964年8月。作為中國戲劇協會會員,代表作有《蘆花休妻》《打侄上墳》,分別飾演閔世翁和陳柏玉,且以唱功精到、做功技絕而獲演員一等獎。
中文名
張樹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縣境中部佘家坪鄉赫曦峪村
出生日期
1887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
1964年8月
職    業
演員
代表作品
《蘆花休妻》《打侄上墳》
主要成就
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桃源縣委員會第一、二屆委員

張樹生主要經歷

清光緒十三年二月初六(1887年2月28日)生,縣境中部佘家坪鄉赫曦峪村人,幼時僅讀初小,7-10歲學習巫術,11歲改學桃源花鼓戲,從14歲起在家鄉演唱“儺願戲”和桃源花鼓戲。17歲後的40多年中,先後在常德、桃源、漢壽、大庸等縣的“大洪”、“天喜”、“榮華”、“新舞台”等10個班社演戲,受盡官僚、地方、豪紳和匪首的壓迫,四處奔走,難得温飽。
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中共縣委和縣人民政府就決定籌建桃源縣花鼓戲劇團。1950年初,受藝友推舉,在新舞台花鼓戲班獻藝的張樹生,由縣內興隆街鄉間赴縣城,擔當組建縣花鼓戲劇團的重任。隨即,張與縣文化館幹部研究確定“以團為家,為黨宣傳,不為個人發展”的建團原則。緊接着,張為組織人馬,備齊服裝道具,在縣內縣外四處奔波。是年春,縣新舞劇團正式成立,張樹生任團長。初,該劇團設址漆河鎮演出,不久即遷出縣城民眾劇院,演唱桃源花鼓戲。
1953年9月,縣新舞劇團與由安鄉縣應召到桃源落腳的“德記大元班”合併,成立縣文新劇團,張樹生受命仍任團長。該劇團既演常德漢戲(即今武陵戲),又演桃源花鼓戲。1956年6月,縣文新劇團分為兩團,一演漢戲,團址設城關鎮;一演桃源花鼓戲,團址設陬市鎮。8月,兩團分別創辦小演員訓練班,以培養新一代戲劇接班人。其間,張為培養戲劇接班人嘔心瀝血,以其辛苦工作使縣內戲劇界博得“桃源戲窩子”的美名。但同時,因操勞過渡,不幸身染頑疾。
1959年,兩劇團重新合併,定名桃源縣漢劇團。其後幾年間,縣人卻仍把縣漢劇團稱為“張樹生的班子”。
張樹生以其優越的天賦素質,加上刻苦鑽研,終於煉就精湛的演唱技藝,生旦淨醜各藝皆能,尤工鬚生,武場面伴奏也不同凡響,誠為戲藝全才,不愧為桃源戲劇界一代名伶。張塑造上百個人物形象,繼承並整理百餘個優秀傳統劇目。
飲譽桃源戲劇藝壇幾十年的張樹生,1964年8月因頑疾肺結核謝世,享年77歲。 [1] 

張樹生主要獎項

在推陳出新的《青風亭趕子》中飾好心未獲好報的張雲秀,不僅在常德專區首屆戲劇匯演時獲獎,而且在湖南省第二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演出時,以其它正腔圓的唸白與唱工,細膩自然的表情與動作,感到滿場觀眾,博得陣陣掌聲,獲大會授予的演員一等獎。
1957年9月,常德專區戲劇匯演時,張樹生在《蘆花休妻》中飾閔世翁、《打侄上墳》中飾陳柏玉,都以唱功精到、做功技絕而獲演員一等獎。
張樹生作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桃源縣委員會第一、二屆委員。 [1] 
參考資料
  • 1.    .張樹生  ..桃源縣人民政府網.2016-8-2[引用日期2017-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