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曉虹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鎖定
張曉虹,女,1965年5月生,漢族,籍貫河北景縣,研究生學歷,歷史學博士,研究員,1984年7月參加工作,2001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3] 
現任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人文交流研究所所長。
2002—2003年度哈佛燕京學者。 [1] 
中文名
張曉虹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5年5月
畢業院校
陝西師範大學(學士)
華東師範大學(碩士)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博士)
性    別
教學職稱
教授
籍    貫
河北景縣
職    務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張曉虹人物經歷

1984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9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獲理學碩士學位;
199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1997年留所工作,從事歷史文化地理與歷史城市地理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2] 

張曉虹社會兼職

上海市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文化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哈佛大學WorldMAP委員會委員,《中國曆代人物傳紀數據庫(CBDB)》學術委員。 [2] 
上海市歷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4] 

張曉虹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歷史城市地理學與歷史文化地理學研究。
在講授歷史城市地理學的基礎上,尤其是2002-2003年度以《傳統文化與城市規劃——14-19世紀傳統文化與中國城市規劃關係的歷史地理考察》為題,在哈佛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訪問研究後,系統學習了西方城市地理學的研究理論與研究方法,並將之應用到對中國城市空間格局演變的歷史考察中。以“上海城市活動空間研究(1843-1949)”為題成功地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通過這一項目以及復旦大學985歷史地理創新平台的項目資助能在歷史時期城市空間的研究中,特別是近現代長三角地區城市社會活動空間研究中能有所突破。
另一個研究方向是對西北地區的歷史文化現象及其環境效應進行研究。由於西北地區地處我國農牧交錯地帶,同時又是各民族不斷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區域,無論是自然景觀的豐富性,還是文化現象的多樣性,都使得這一區域在歷史地理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進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歷史時期西北地區民間信仰與自然環境關係研究》(1999—20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19世紀西北地區社會風俗與環境效應》(2002—2004)等國家項目研究的同時,本人還積累了豐富的文獻資料以及野外考察實踐經驗。因此,對西北地區文化地理的研究仍是今後另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2] 

張曉虹學術成果

張曉虹專著

《文化區域的分異與整合——陝西曆史文化地理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1月。

張曉虹編著

《萬民所依:建築與意象》,長春出版社,2004年12月;
《洞天福地》,長春出版社,2007年12月。

張曉虹論文

城市化與上海地區市鎮空間結構的演變:以1870—1937年真如、羅店為例,《歷史地理》第二十二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城市化與鄉村聚落的空間過程——以上海東北部地區為例,《復旦學報》2008年第6期;
唐代長安流行文化的傳播地域及方式,《唐代地域結構與運作空間》,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8月;
舊秩序衰解前的內陸重鎮——晚清西安城市意象解讀,《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哲社版),2010年第4期;
南宋臨安節日活動空間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年第4輯。
The Role of Land Management in Shaping Arid/Semi-arid Landscapes: the Case of the Catholic Church(CICM)in Western Inner Mongolia from the 1870s(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1940s(Republic of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1.
同治回民起義與陝西天主教的傳播,《復旦學報》,2002年第6期;
陝西天主教教區的初步研究,《九州學林》,2005·夏季(三卷二期);
陝西宣教區劃分原則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年第6輯。
民間信仰的區域化與本土化——以陝南楊泗將軍為例,《陝西師大學報》2008年第6期;
太白山信仰與關中氣候——感應與行為地理學考察,《自然科學史研究》2000年第3期;
民間信仰中的政府行為——以陝西太白山信仰為例,《自然災害與中國社會歷史結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清代陝西歲時民俗的區域差異,《地理學報》,1998年增刊53卷(S);
陝西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及其歷史地理背景,《歷史地理》第十五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陝西曆史聚落地理研究,《歷史地理》第十六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
明清時期陝西民間信仰的地域差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年第1輯;
清代陝西婚俗地域差異的初步研究,《陝西師大學報》1997年第2期;
明清時期陝西歲時民俗的區域差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年第2輯;
清代移民與陝西漢水流域民間風俗的嬗遞,《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年第3輯;
明清時期陝西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風尚的嬗遞,《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3期;
陝西商雒地區文化歸屬試探,《面向新世紀的中國歷史地理學》,齊魯書社,2001年8月;
陝西文化區劃及其機制分析,《人文地理》,2000年第3期;
清代漢中地區土地利用驅動力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年第4輯;
中國近代測繪機構與地圖管理(1900——1949),《歷史地理》第十八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
評《湖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中國學術》,2002年第3輯 。

張曉虹課題

1. 上海城市活動空間研究(1842-193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08年1月—2010年12月;
2. 14—19世紀西北地區社會風俗空間結構與環境效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02年1月—2004年12月;
3. 歷史時期西北地區民間信仰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999年6月—2001年12月;
4. 開埠以來上海城市空間擴展研究,復旦大學“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創新基地研究項目, 2006年10月—2009年12月。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