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家驤

(清朝工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

鎖定
張家驤(1827年-1885年或1827年-1871年 [7]  ),字子騰,浙江鄞縣(今寧波)西門板橋人。清朝官員。 [4] 
張家驤於同治年間,中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同治六年(1867年),提督山東學政,旋調任山西學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遷侍講,入值南書房。光緒元年(1875年),充日講起居注官。光緒六年(1880年),直隸提督劉銘傳奏請修築由清江至北京、漢口至北京兩條鐵路,張家驤上疏指斥鐵路有三大弊,竭力反對。光緒九年(1883年),授户部右侍郎。次年,調吏部右侍郎。 [5]  光緒十一年(1885年),張家驤病逝於任上。 [6] 
張家驤曾二為帝師,頗受慈禧太后賞識,慈禧曾親題“砥德礪才”四字,並賜紅漆金字匾額。張家驤是參與討論立嗣(光緒帝)的二十八位大臣之一,其在光緒帝身邊長達九年,是影響光緒帝維新變法思想的重要人物之一。 [6]  著有 《粵南志》《中華幣制史》《中國之幣制志匯兑》等書。 [4] 
子騰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浙江鄞縣(今寧波)西門板橋
出生日期
1827年
逝世日期
1885年(或1871年)
主要成就
官至工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
主要作品
《粵南志》《中華幣制史》 《中國之幣制志匯兑》
本    名
張家驤
諡    號
文莊

張家驤人物生平

同治元年 (1862)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督山東學政,調任山西。因為父親去世而守喪離任,服除,起任故官。遷侍講,入直南書房
光緒元年(1875),轉任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
光緒五年(1879),命直毓慶宮,遷侍講學士
光緒六年(1880),劉銘傳奉詔入京,上疏請求籌造清江浦鐵路,下發李鴻章等議論。張家驤認為典學方新,講求上理,萬一言利之臣隨聲附和,一言敗事,關係匪輕,於是力陳三弊阻止修建鐵路。疏入,仍令李鴻章核覆回覆,李鴻章支持劉銘傳。但御史洪良品陳説五害,侍講張楷陳説九不利,並隨張家驤上諫,事情於是作罷。數遷內閣學士,充經筵講官
光緒九年(1883),授工部右侍郎,調任吏部
光緒十年(1884),卒,光緒帝表示哀傷惋惜,賜祭葬如制,諡文莊。 [1]  [3] 

張家驤個人作品

著有 《粵南志》、 《中華幣制史》、 《中國之幣制志匯兑》等書。 [3] 

張家驤主要成就

張家驤曾二為帝師,初入翰林院時為同治帝弘德殿行走,後又成了光緒帝的老師,頗受慈禧太后賞識,慈禧太后曾親題“砥德礪才”四字,並賜紅漆金字匾額。張家驤是參與立嗣 (光緒帝)的28位大臣之一,在光緒帝身邊長達九年,是影響光緒帝維新變法思想的重要人物之一。而光緒也視他為知己,專門為他建造私宅。 [2-3] 

張家驤軼事典故

張家驤生前為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平反昭雪關鍵人物之一。當此案經過縣、府、省三級六審、輾轉反覆並且朝不利方向發展的時候,他和翁同龢夏同善等江浙派官員,聯合林拱樞林則徐之子)等人,對抗以四川總督丁寶楨等封疆大吏和京中大僚組成的朝廷實權派,説動慈禧太后同意進京複審。在複審時,他們幾人還多次到堂,關注案件進展,最後終於為楊乃武與小白菜平反昭雪。 [3] 

張家驤史料記載

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一·列傳二百二十八》 [1] 

張家驤人物評價

清史稿》:①家驤純謹好學,一謝時趨。蒞官端慎。授帝讀,朝夕納誨,頗能盡心所職。②詒經重實學,同善崇聖德,家驤盡心誨納,英麟(張英麟)早勵風節,並無愧師儒。 [1] 

張家驤張家驤墓

位於鄞州區龍觀鄉大路村,墓穴長17.6米、寬17米、高5.5米,坐南朝北走向,是迄今為止寧波市發現的最大單穴古墓。墓碑系橫式,刻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冬,由户部尚書翁同龢楷書寫成。
張家驤一生清廉。他病逝後,在府第中竟找不到一條厚一點的棉被,也沒有銀兩下葬,後來光緒皇帝親賜一條御被、官府發了2000兩“撫卹銀”才得以體面下葬,葬到龍觀。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