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仲實

鎖定
張仲實 (1903.7.15~1987.2.13), 原名安人,陝西隴縣人。1925年底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畢生從事馬列著作翻譯和研究工作。先後擔任中共三原特支書記、京東特委宣傳部長、中共中央研究院國際問題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出版處和國際宣傳處處長、中共西北局宣傳部副部長和中央編譯局副局長等職。60多年間,他從西北農村的一個窮學生成長為一位中國現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翻譯家。他“半世紀翻譯經典著作,一輩子宣傳馬列主義”,成就顯著,影響深遠,不僅功在當代,而且澤及後人。 [2] 
中文名
張仲實
別    名
張安人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3年7月15日
逝世日期
1987年2月13日
出生地
陝西隴縣

張仲實人物生平

張仲實,1903年7月15日出生在陝西省隴縣城北店子村的一户貧苦農民家中。 [2]  1913年,祖父送他進私塾讀書。他勤奮好學,頗受老師稱讚。1922年夏,考入省立三原甲種工業學校。在此他讀到《晨報》、《民國日報》等進步刊物和《共產黨宣言》,擔任了進步刊物的代銷員,結識了許多進步學生,發起成立了“西府八邑旅原學生同鄉會”。1924年暑期加入共青團,不久又被選為渭北學生聯合會主席。1925年1月,轉為共產黨員,並當選為中共渭北特別支部書記。同年10月,被選為陝西省學生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學聯代表大會。不久,中共中央決定選派一些人去蘇聯學習,他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1926年11月到達莫斯科被分配到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
1928年5月,蘇共將東方大學與中山大學合為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他轉入共大翻譯班和張聞天等同志一起從事馬列主義理論著作的翻譯工作。1930年6月,共大畢業,8月奉命回國,被分配到北方局任唐山市京東特委宣傳部長。1935年初,經胡愈之介紹,他進入由鄒韜奮創辦的上海生活書店,並接替胡任《世界知識》主編。同年9月,與薛暮橋等人發起成立新和書店,他任理事,出版《中國農村》雜誌。
1935年8月 一底。鄒韜奮由美國回到上海,創辦了《大眾生活》週刊,他任編委;1936年2月,該刊遭國民黨反動派查封,鄒流亡香港,他擔任總編。不久,又創辦《永生週刊》。1936年6月又被查封。為堅持宣傳抗日,他主編出版了《青年自學叢書》、《馬列主義經典著作》、《救亡叢書》、《世界文庫》等著作。
一二·九”運動後,他與沈鈞儒等300餘名上海文化界人士發表了《上海文化界救國運動宣言》,不久,成立了上海文化救國會。他當選為執行委員。1936年11月,沈鈞儒、鄒韜奮等救國會領袖被捕,他與胡愈之及其他救國會執委為營救“七君子’’日夜奔波。蘆溝橋事變後,日寇大舉侵犯華北。國民黨消極觀望,他撰寫了《抗戰必勝論》,宣傳我黨“全民抗戰,一致對外”的戰略思想。1938年1月生活書店成立了11人的編審委員會,胡愈之任主席,張為委員,在《抗戰》雜誌上連續發表多篇國際時事評論、抗戰短評。7月,《抗戰》與《全民》合併為《全民抗戰》,他任編委。同年生活書店出版他編著的《抗戰一週年》和《救亡手冊》、《國際形勢讀本》等著作。此期間,他多次向周恩來同志彙報工作,又引薦鄒韜奮面見周,使生活書店更自覺地置於黨的領導之下。
1938年10月,著名愛國人士杜重遠盛世才聘為新疆學院的院長,經中共中央同意,他亦應邀前往,同往的還有茅盾薩空了等。1939年3月到達迪化(今烏魯木齊),他任新疆學院政治系主任,講授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發展史等課程。不久,又擔任了新疆反帝協會副會長。1939年暑期,他和杜重遠率領學生組成暑期工作團,到各地進行抗日宣傳。10月,杜遭軍閥盛世才軟禁,他和茅盾同時辭去學院職務。此後毛澤民轉達了周恩來希望他們去延安的意願。1940年5月,在幾次險遭毒手的情況下,黨組織安排他們搭乘飛機離開迪化。到達蘭州,又經謝覺哉伍修權幫助到達西安,意外地見到了周恩來朱德。適逢總司令要回延安,他們一同前往。到延安第二天,邊區政府和延安文化界為他們組織了歡迎會,毛澤東張聞天分別到中央南關招待所看望他們。經中央研究他重新回到黨的隊伍中,任馬列學院編譯部主任兼任陝北公學領導成員,負責校訂從英文譯出的《列寧選集》二十卷本的譯稿,並多次參加由毛澤東倡導成立.艾思奇主持的延安新哲學問題討論會。1941年7月,馬列學院改為中央研究院,他任國際問題研究室主任。9月,黨中央設立了中央政治研究室,任弼時為主任,他調任國際問題研究組組長。1942年為肅清教條主義,毛澤東親自主編《馬恩列斯論思想方法》,他為主要編輯之一。延安整風運動開始後,他深入工農,到楊家嶺中央機關運輸隊做羣眾工作,使其成為全延安的模範運輸隊。他被選為陝甘寧邊區勞動模範和邊區參議員,受到毛主席的提名錶揚。
1946年,中央西北局組織“延安各界慰問團”,他任中直機關副團長,在山西汶水縣瞭解到劉胡蘭烈士的犧牲經過,向中央直屬隊司令員任弼時作了詳細彙報,並提出請毛主席寫個匾或題字以示紀念。1947年3月26日,毛主席揮筆寫下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八個大字。
1947年5月,他隨中央工委轉移到河北西柏坡,為全國土地會議召開做籌備工作,他親自編選了《馬、恩、列、斯、毛論農民土地問題》等著作。1948年,毛、周、任等中央領導遷到西柏坡後,中央各部委相繼恢復,他在中宣部負責處理機關日常事務。1949年2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召開,黨中央和毛主席為了提高全黨馬列主義理論水平,以迎接中國革命的偉大轉變,指示張仲實提出一個理論學習計劃,他與有關中央領導同志商擬了一個學習書目,後經中央批准,定名為《幹部必讀叢書:汁二種》。1949年3月下旬,他隨中央機關一同到達北京,任中宣部黨內教育科科長。1949年10月,中蘇友好協會成立,他任副總幹事、黨組副書記兼任總會出版部主任,主編《中蘇友好》雜誌。1950年6月,參加以周揚為團長的“蘇聯宣傳工作考察團’’,赴蘇參觀訪問。1951年初,中宣部增設國際宣傳處,他任處長。1953年調任中共西北局宣傳部副部長。年底,奉調回京,任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副局長,親自組織並直接領導參加了翻譯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寧全集》、《斯大林全集》的工作,這是我國出版史上一項極其宏偉的工程,他為此而傾注了後半生的全部心血,經過20多年的嘔心瀝血,卷帙潔繁、內容博大精深的三大全集終於全部出齊。1956年初,他受中央委託,率中科院經濟研究所代表團,赴東柏林參加國際經濟問題的學術討論會,回國後,被中科院聘為經濟研究所兼職研究員。1958年6月,受中央派遣,赴捷克首都布拉格,擔任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合辦的《和平和社會主義問題》雜誌社民族解放運動部主任。同年9月奉調回國,任編譯局領導小組組長。1964年作為社科團體代表,被推舉為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同年被聘為《辭海》編委,擔任分科主編。
十年動亂中。他受到嚴重的衝擊,但仍孜孜不倦,為捍衞馬列主義真理而奮鬥,編著完成了《馬克思恩格斯傳略》《列寧傳略》。後被推舉為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六屆全國政協常委。
1987年2月13日,張仲實在北京病逝,享年84歲。 [1] 

張仲實人物事蹟

著書立説 宣傳真理
由於一貫堅持翻譯與研究相結合的方針,因此,半個多世紀以來,張仲實在以主要精力從事馬列著作翻譯工作的同時,又努力著書立説,宣傳革命真理。
一是宣傳馬列主義,維護革命導師權威:20世紀30年代,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張仲實以一個共產黨員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撰寫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和人物傳記,全面介紹了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和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的豐功偉績,從而成功地宣傳了馬列主義,維護了革命導師的權威。
在宣傳馬列主義時,張仲實主要強調了學習馬列主義的內容、意義和方法。他強調指出:學習馬列主義必須抓住民族問題等基本原理,馬恩提供了關於民族問題的基本思想,而列斯根據帝國主義時代的新條件,把這些思想集中起來,並加以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中列斯的這些著作和報告,是值得我們多災多難的中國人民特別注意和研究的。
對於如何才能學好馬列著作,張仲實從他自己的親身體會中,總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熟讀原著;二是精讀代表性著作;三是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的著作參照對讀;四是將馬列著作聯繫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活讀;五是在實踐中運用創造性的方法掌握創造性的馬列主義。
在談到學習馬列主義的意義時,張仲實主要論述了馬列主義對全世界無產階級,特別是中國無產階級的指導意義。在有關人物傳記和專題文章中,張仲實又實事求是地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的生平事蹟,充分肯定了他們崇高的歷史地位。
二是宣傳中國抗戰必勝論:1937年7月7日,日軍突然進犯盧溝橋,中國軍隊奮起抵抗,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拉開序幕。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長驅南下西進,中國軍隊一時節節後退。在此情況下,中國抗戰能否堅持到底並獲得最終勝利,便成為國內外各黨各派和人民羣眾最為關注的焦點問題。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從1937年7月開始,張仲實撰寫了大量專著論文,介紹中國抗戰形勢,分析敵我優劣,努力宣傳中國抗戰必勝論。
7月30日,張仲實在《國民》週刊第13期發表了題為《抗戰必勝論》的署名文章,在全國知識界最先喊出了“抗戰必勝”的呼聲,並從“基本條件”和“具體條件”的兩個方面,初步論證了中國抗戰必勝的必然性。他指出:從“基本條件”講,敵人內部“有着莫大的矛盾”,而我國軍民上下“只有一條心”,“這一條心,就是我們抗戰勝利的基本條件”。從“具體條件”講,第一,敵軍“多半沒有實地作戰經驗”而“我軍作戰經驗豐富”;第二,敵軍“出師遠征,處處不便”,而我軍“以逸待勞,便利不少”;第三,敵人是資本主義國家,生產社會化程度較高,“在戰時某一經濟部門一發生毛病,全部經濟生活馬上就要受其影響而瓦解”,而我國則相反,因此,“我國抗戰可以持久,敵人卻不行了”;第四,“敵人的後方,並不鞏固,而我毫無後顧之憂,全國只有一心一意殺敵”。最後,他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就各方面説,我國的抗戰是必勝的”。
張仲實的這一努力,對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督促國民黨堅持抗戰和揭露日本的侵華罪行,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是宣傳社會主義優越性,批判資本主義本質的腐朽性:在上海、武漢和重慶等國統區撰寫文章時,張仲實往往將社會主義蘇聯與西方資本主義各國的有關情況加以對比,從而找出二者的優劣。
1935年1月10日,張仲實在《蘇聯向何處去》一文中,通過對蘇聯“一五”和“二五”計劃期間鋼鐵工業與英法美德同期鋼鐵工業產量和發展速度的對比分析後認為:“依蘇聯鋼鐵上發展的速度去推斷,在最近一兩年內,其鋼的產額定可‘趕上並超過’德國的。”其言下之意是:社會主義制度優於資本主義制度。
自1940年夏進入陝甘寧邊區以後,張仲實在談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時,則與中國的社會主義雛形——新民主主義社會——聯繫在一起了。1940年12月29日,張仲實在《掌握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一文中指出:毛澤東關於“建立新民主主義政權的理論”是“對馬列主義關於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問題理論的新貢獻。”依據這一理論建立的革命政權不是走向資本主義而是“走向共產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張仲實一連撰寫了三篇文章,集中論述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前途和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優越性等問題。
宣傳中國文化,促進新文化的發展
從青年時代開始,張仲實就自覺地擔負起了宣傳中國文化,促進新文化發展的歷史重任。
1918年12月,北京大學青年教師劉大半、沈尹默等人發起創辦《歌謠》週刊,公開徵集各省民謠,使之成為五四運動時期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在這次歌謠運動中,張仲實是陝西採編歌謠最多的一位作者。據統計,從1924年5月到1925年3月,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裏,他為《歌謠》週刊供稿119篇(其中歌謠35首,謎語56則,諺語11則和歇後語17則),公開發表14篇。發表在《歌謠》週刊62號上的三原歌謠《你騎驢兒我騎馬》,質樸無華,渾厚直率,頗具三秦風俗特點,不失為一首優秀的近代歌謠。
自從加入中國共產黨,特別是在翻譯和研究馬列著作後,張仲實努力將宣傳中國文化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為促進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
在國統區從事文化工作時,張仲實十分注意介紹國外,特別是蘇聯的文化,藉以為中國先進文化提供借鑑。在上海,他翻譯了高爾基《論蘇聯文學》和蘇聯文學顧問會《給初學寫作者的一封信》等報告和評論,撰寫了《最近逝世的語言學家——馬耳》和《蘇聯的音樂家》等評論文章,積極向讀者介紹蘇聯的先進文化。例如,他在《最近逝世的語言學家——馬耳》一文中借用這位蘇聯語言學家的話,巧妙地宣傳了無產階級先進文化將是人類社會未來的共同文化的思想:“未來的世界語將是一種新體系的語言,就如未來的經濟,未來的無階級的社會,未來的無階級的文化一樣。”在武漢,他撰文歡迎日本著名進步作家鹿地亙夫婦訪華,充分肯定了他“同情中國抗戰”的做法。在烏魯木齊,他出任新疆文化協會副委員長等職,積極宣傳抗日思想文化。
張仲實為什麼要如此努力宣傳先進文化呢?我們只要讀讀他在1938年5月19日寫的《學習西班牙共和政府的文化工作》一文就一清二楚了。他在論文中簡介了西班牙共和政府文化工作的概況後指出:“西班牙共和政府對於叛軍和意德兩國干涉者的抗戰,所以能支持這麼長久……其主要原因,可以説是由於廣大的文化工作和人民政治水平提高的原故。”他強調指出:“我們應當學習西班牙共和政府的這種文化工作的榜樣,展開我們的抗戰文化了。”由此可見,介紹國際先進文化以促進中國抗戰文化,進而促進中國人民政治水平提高,促進現代中國政治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這就是他的良苦用心和主要目的。
進入延安後,張仲實十分注意陝甘寧邊區的文化建設,積極致力於工農兵的文化普及和提高工作。抗日戰爭後期,他曾長期深入延安楊家嶺機關,對後勤人員的文化學習情況進行了認真的輔導調查和總結。1944年11月18日,他在《新的摸索——延安楊家嶺機關雜務人員文化學習初步總結》一文指出:對機關雜務人員加強文化學習是一個“新的摸索”,這對於“改造他們的意識,提高他們的政治水平,以便使他們成為自覺的革命戰士”具有重大作用。他認為,通過學習取得了四點成績:第一,“提高了工作效能”;第二,“提高了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心”;第三,“增強了雜務人員的內部團結和組織生活”;第四,“推動了節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仲實依然十分重視文化宣傳工作,努力傳播先進文化。在擔任《中蘇友好》雜誌主編期間,他大量刊登介紹蘇聯文化建設和中蘇文化交流的文章;在擔任中央西北局宣傳部副部長並主編《理論學習通報》期間,他積極宣傳馬列主義理論和中國先進文化;擔任中央翻譯局領導後,他更是努力翻譯和研究馬列著作,為中國先進文化提供精神動力。
總而言之,無論在宣傳馬列主義、社會主義還是在宣傳中國抗戰和先進文化方面,張仲實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2] 

張仲實人物作品

為了培養青年翻譯工作者,張仲實著文《學習<馬恩論翻譯>》、《毛澤東同志論理論著作翻譯》,分別發表於《譯訊》雜誌和《翻譯通訊》。他還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了許多富有史料價值的回憶錄,如:《陝西省三原縣團、黨組織的建立經過》、《二十年代赴莫斯科留學的回憶》、《生活書店的寶貴傳統》、《回憶三十年代的生活書店》、《紀念<世界知識>創刊五十週年》。他還懷着深厚的感情,寫下了《言猶在耳、記憶仍新——對周恩來同志的回憶片斷》、《回憶任弼時同志二三事》、《懷念鄒韜奮同志》、《難忘的往事——與茅盾同志輾轉新疆的前前後後》等文章。 [4] 

張仲實相關研究

張埔華,陳永森.張仲實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貢獻[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第5期).
張積玉.張仲實與茅盾交往若干史實考略[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第6期).
張積玉.茅盾與張仲實的友誼——從茅盾致張仲實的一封信談起[J].新文學史料,2015,(第4期).
周家華.張仲實馬克思主義出版理論研究[J].中國出版,2012,(第7期). [5] 
參考資料
  • 1.    寶雞市文化藝術志辦公室編印:《寶雞市文化藝術志》1994年版,第569-572頁
  • 2.    張仲實  .陝西省地方誌辦公室[引用日期2023-04-25]
  • 3.    張仲實:馬列主義著作翻譯家在新疆  .崑崙網—新疆黨建網[引用日期2023-04-25]
  • 4.    吳殿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翻譯家——張仲實》,《社會科學戰線》1990年第4期,第257-266頁
  • 5.    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共陝西曆史人物傳 第4卷,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11,第1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