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建始獼猴桃

鎖定
建始獼猴桃,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1] 
建始縣是獼猴桃原產地之一,野生資源極其豐富,1982年開始探索野生轉家生的研究與引種工作。建始獼猴桃肉肥汁多,清香鮮美,甜酸宜人,耐貯藏。適時採收下的鮮果,在常温下可放一個月都不壞;在低温條果實件下甚至可保鮮五六個月以上。除鮮食外,還可加工成果汁、果醬、果酒、糖水罐頭、果乾、果脯等。
2010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建始獼猴桃”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中文名
建始獼猴桃
產地名稱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
品質特點
味甜多汁、果肉細嫩、營養豐富
地理標誌
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批准文號
農業部公告第1459號
批准時間
2010年09月13日

建始獼猴桃產品特點

建始獼猴桃外在感觀

建始獼猴桃品質基本要求味甜多汁、肉細嫩,平均果重70克,最大果重80克,果皮黃褐色,果肉綠色、果心中心呈放射狀紅色,果形柱形、臍部隆出、整齊均勻,茸毛密生。建始獼猴桃共分5個等級:特級≥70克,一級60—69克,二級50—59克,三級40—49克,四級30—39克。 [1] 
建始獼猴桃 建始獼猴桃

建始獼猴桃內在品質

建始獼猴桃可溶性固形物(%)達到17.5%以上。 [1] 

建始獼猴桃產地環境

建始獼猴桃地理位置

建始獼猴桃適宜種植區位於清江與野三河交匯處,東抵野三河,西臨黃鶴橋,南抵清江,北臨花坪周塘公路,海拔600—1200米,建始獼猴桃的地域範圍為:東經109°32′至110°12′,北緯30°06′至30°54′,南北長89千米,東西寬64.5千米,總面積為2666平方千米,涉及建始縣長梁、三里、紅巖、茅田、花坪、官店等10個鄉鎮。 [1] 

建始獼猴桃土壤地貌

建始縣內土壤系石灰岩母質發育而成,以黃壤和黃棕壤土為主,含豐富的硒、鈣、鎂、鋅、鐵、硼等微量元素,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壤團粒結構好,透氣性良好,pH值6.5—7.0左右。建始縣是一個農業大縣,前期以種植玉米、洋芋為主,很少使用農藥,因此土壤沒有污染。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有效地保護了生態,減少了水土流失,保證了生態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建始獼猴桃種植區遠離交通主幹線,區域內沒有醫院、工廠等污染源,區域內人畜生活垃圾全部進入沼氣池內處理排放,也有效地控制了生態污染。 [1] 

建始獼猴桃水文情況

建始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相對濕度70%左右,是獼猴桃理想的生長地方。建始獼猴桃枝茂葉大,蒸發量大,對水份及空氣濕度要求嚴格。當土壤含水量在5%左右,葉子開始萎蔫,應及時補充水份。建始獼猴桃極不耐澇,當地表積水1周左右,或地下水位高,土壤温度大的地方,樹體極易死亡,因此應及時排澇。建始獼猴桃在萌芽和漿果期不能幹旱,應及時灌水或採取覆草、覆膜等節水抗旱措施,保證芽的萌發、新枝的抽生、花芽的分化、果實的膨大。因此,人工栽培時,果園應建在水源好、排水方便的地方,做到及時排灌。 [1] 

建始獼猴桃氣候情況

氣候對建始獼猴桃影響較大,在年平均氣温12.4—13.9℃,有效積温3350℃以上,年降水量1400毫米以上,無霜期200天以上,日照時數1414小時建始獼猴桃正常生長。天氣高温炎熱,常使葉片萎蔫,果實灼傷,影響果品的產量和質量。冬季嚴寒冰凍,會造成樹皮傷裂,樹體死亡。建始獼猴桃是耐蔭性果樹,喜光怕爆曬,對光照條件隨樹齡而不同。幼苗喜陰涼,長時間強光照射,幼苗難存活;成年果樹喜歡散射光多於直射光,強光爆曬,會使葉緣焦枯,果實患日灼病,因此建園時應選在有光照,較陰涼的地方。風對建始獼猴桃的生長有一定的影響,應選擇背風處栽,或栽植防風林帶等措施來抵抗風的危害。 [1] 
建始獼猴桃 建始獼猴桃

建始獼猴桃歷史淵源

建始縣是獼猴桃原產地之一,野生資源極其豐富,幾十年乃至幾百年的野生獼猴桃隨處可見。
據《建始縣誌》記載,1980年,建始縣特產局、輕工業局調查,建始縣野生獼猴桃面積達1萬餘畝,年產量1500噸左右,分為有毛和無毛兩個類型的品種10個,果肉有淡紅、翠綠、淺黃色等,並有高產300公斤的單株和單個重156克的大果。
1982年,湖北省輕工業局下撥15萬元專款,引進“海沃德”、“金魁”、“米良一號”等良種,併成立了中華獼猴桃研究所,開展野生轉家生的研究與引種工作。
1983年,縣政府成立中華獼猴桃生產領導小組。
1984年,建始縣共栽育苗60萬株。
1987年,建始縣林科所從華中農學院和武漢植物研究所引進15個獼猴桃優良品種,建立獼猴桃母本園0.24公頃。 [1]  [3] 

建始獼猴桃生產情況

2010年,建始獼猴桃地理標誌登記面積8000畝,產量8000噸。 [1] 
建始獼猴桃 建始獼猴桃

建始獼猴桃產品榮譽

1985年,建始縣培育的“鄂建1號”品種,被湖北省科委和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推薦位全省推廣的6個優良品種之一。 [1] 
2009年,建始獼猴桃“益壽”商標獲得湖北省著名商標。 [1] 
2010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建始獼猴桃”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建始獼猴桃地理標誌

建始獼猴桃地域保護範圍

建始獼猴桃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建始縣長梁、三里、紅巖、茅田、花坪、官店等10個鄉鎮。地理座標為東經109°32′—110°12′,北緯30°06′—30°54′。 [2] 

建始獼猴桃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的選擇:選擇在海拔高度600—1200米的範圍內,無工廠、垃圾及其他污染源存在,經嚴格認證,空氣質量灌溉水質、土壤符合建始獼猴桃生產要求;該地土壤深厚肥沃,富含有機質,微酸性,保水透氣性好,年平均氣温12.4—13.9℃,有效積温在3350℃以上,年降水量1400毫米以上排灌方便,適宜建始獼猴桃種植。
2、種子、種苗的選定、處理方法及播種育苗:種子、種苗的選定、處理方法及播種育苗。種子、種苗的選項定為:砧木種子經過實地考查,選擇純天然的野生獼猴桃優株的果實,採取物理方法篩選出優良的種子。
2.1、種子處理:採用隔離層積籌物理方法,堅決杜絕激素和有毒化學藥劑處理的方法。
2.2、播種育苗:選擇適合種苗繁育的田塊,採取隔離措施播種,培育實生苗作砧木。隔離措施一是周邊種植無污染的玉米、大豆等作物;二是播種田塊採取小拱棚或大棚育苗措施,其土壤按無害化要求作處理,或採用不帶病蟲源的基質苗牀培育。
2.3、接穗:選擇品種純正的建始獼猴桃的枝條作接穗,經過高錳酸鉀和紫外線雙重處理措施,處理後再選符合國家規定實生苗質量標準的實生苗嫁接,進行自繁自育。
建始獼猴桃
建始獼猴桃(9張)
2.4、苗木的選擇:選擇符合國家苗木標準規定的一級嫁接苗以待定植。
3、輪作和套種計劃:從建園前兩年開始,田間種植綠肥,刈割養地。栽苗後,實行種草、養草、覆草等綜合措施,改良土壤。禁止在園內種植瓜類、茄科等易感染與獼猴桃有共生病菌的作物。防風林禁止栽種花椒、漆樹、紅麩楊、桃等病蟲次生寄主林木。
4、生產中投入品的控制:自制堆肥原材料名稱、來源及堆制方法:將玉米秸杆、麥草、山間雜草、枯枝落葉、綠肥、牛欄糞、沼液、油菜餅、火土、草木灰在野外堆制,並覆蓋薄膜,促使充分發酵。發酵期不低於30天,其中翻壓2—3次。基肥、追肥的施用管理方法(根據物候期施肥)。基肥以堆制的有機肥為主,混合腐殖酸類,氨基酸類、生物鉀等商品性肥料和草木灰,結合深翻,分層施入。基肥佔全年施肥總量的90%。追肥。以沼液、沼渣、草木灰為主,進行打孔深施。輔助施用沼液、腐殖酸類,KH2PO4等允許使用葉面肥。不允許使用的農藥:有機氯殺蟲劑、有機氯殺蟎劑、有機磷殺蟲劑、氨基甲酸脂殺蟲劑、二甲基甲脒類殺蟲殺蟎劑、擬除蟲菊脂類殺蟲劑、滷代烷類薰蒸類殺蟲劑、阿維菌素、克蟎特、速滅殺丁、有機砷殺菌劑、有機錫殺菌劑、有機汞殺菌劑、有機磷殺菌劑、二、四—D類化合物,植物生長調節劑、除草劑。
5、病蟲草害的防治措施及方法:病蟲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一是全年堅持人工清園,加強農業綜合管理措施,把病蟲源越冬和早春入侵的機會降低在5%以內。二是採收後至開花前,用0.1—0.3%的高錳酸鉀全園噴灑4—5次,把有限的病源菌進一步殺滅,在休眠期,全園噴灑5B°石硫合劑1次(杜絕超次數使用)三是通過套袋、覆膜、誘殺等措施減少病蟲入侵機會,四是根據檢測情況採用允許使用的農藥有針對性殺滅病蟲、草害,針對多年生宿根性、生長旺盛的雜草,冬季深翻時清除宿根,生長季節採用人工或機械刈割,覆蓋田間。其他雜草通過覆蓋措施抑制其生長,冬季深翻後作綠肥。
6、採收、運輸、貯藏:採收前,用手持式測糖儀測定成熟度,確定採收日期,由經培訓合格的工人進行採摘,採摘工人必須帶軟質手套,用專用採果袋或襯有軟質內襯的專用採果籃採果,用專用運輸箱盛裝,用專用車48小時內專人運到預冷庫預冷。採收的建始獼猴桃運輸到預冷處時,稱重核對數量,預冷24小時後進入操作枱挑選分級,篩選出不合格果品,進行規範化操作管理。
7、生產記錄:種植户嚴格按照建始獼猴桃的生產技術規程操作,詳細記錄操作過程,投入品的使用及購買情況、收穫情況,由專門的部門統一建立檔案。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