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廬山御碑亭

鎖定
廬山御碑亭,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區廬山風景名勝區仙人洞景區入口處白鹿昇仙台上,建於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為紀念週顛而賜建的碑亭。 [3] 
廬山御碑亭為石構歇山頂方亭,坐北朝南,邊長5.88米,亭通高6米。正方門上方有一橫額,上鐫“御製"二子,左石兩段裝飾二龍首圖案圖案雕。碑亭坐於月台之上,亭東南西三面開門,四角立方石柱。亭中方形石藻井,中間刻成圓形雙龍戲珠浮雕。亭柱鐫有柱聯,亭四周用石板石柱間成一方形院落。廬山御碑亭是明太祖朱元璋敕封廬山為嶽的實物見證。 [3]  [6] 
2013年3月5日,廬山御碑亭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廬山御碑亭
地理位置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區廬山風景名勝區仙人洞景區入口處白鹿昇仙台上
所處時代
明、民國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120-3-41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廬山御碑亭歷史沿革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1393年),朱元璋為了紀念週顛仙等人建御碑亭,歷史上曾多次毀建和維修。 [2]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廬山御碑亭因年久失修而圮。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九江府知府重築。此後,廬山碑亭又遭損毀。
民國六年(1917年),信士胡瑞霖等6人集淨財重修,胡氏以指頭書記刻石紀念。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廬山管理局局長譚炳訓再次主持修,在的四周加設石欄,地下鋪岩石塊。 [6]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廬山御碑亭增建月台及四周護欄。 [3] 

廬山御碑亭建築格局

廬山御碑亭為石構歇山頂方亭,坐北朝南,邊長5.88米,亭通高6米。正方門上方有一橫額,上鐫“御製"二子,左石兩段裝飾二龍首圖案圖案雕。碑亭坐於月台之上,亭東南西三面開門,四角立方石柱,正脊兩頭飾鰲魚張口吞脊中綴寶瓶,四角戧脊倒魚起翹,鋪作以淺陽刻三才升示之,捲雲插拱出檐,南面中間刻有兩邊相向張口雙龍的御製匾額,屋面石板上刻瓦楞及瓦當滴水。亭中方形石藻井,中間刻成圓形雙龍戲珠浮雕。亭柱鐫有柱聯,雲“四闢雲山九江,一亭煙雨萬壑松”。亭四周用石板石柱間成一方形院落。 [3]  [6] 
廬山御碑亭

廬山御碑亭文物遺存

廬山御碑亭保存朱元璋的御碑。御碑高約4米、寬1.3米、厚0.23米。碑石堅白細正反兩面有明代書法名家希原手書朱元璋御製詩文。正面(碑陽)刻《周顛仙人傳》及“天眼尊者、周顛仙人和詩”。背面(碑陰)刻四仙文詠四仙詩,賜赤腳僧詩等。碑文刻字道勁有力,有虞世南、遂良之筆意。亭因碑而名,闊十多尺,“覆載樑柱”,亭柱及亭頂全以岩石為材料構成端凝重。 [6] 
《周顛仙人傳》是其與陳友諒爭戰鄱陽湖後奪取天下的紀功表文以示紀念。此亭所處甚高,“於此望西北湖山、東林寺塔,若杯水中浮一箸耳”。 [2-3] 

廬山御碑亭歷史文化

  • 傳説軼事
據傳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一名叫周顛的瘋和尚行乞於南昌,口唱朱元璋“做皇帝定太平”。朱元璋欣喜,邀周顛隨軍同行。在橫渡長江攻南京時,風雨大作,兵馬受困。周顛立船頭,向天呼叫,乃風平浪靜。後僧辭歸,朱問何往?僧答:“我乃廬山東林寺僧也”。朱元璋稱帝南京,遣使尋找,不見,人答已於此乘白鹿昇天。朱元璋遂命建亭立碑,以張其事。祖朱元璋命人所寫所寫《周顛仙人傳》,故名御碑亭。 [5] 
  • 對聯
四壁雲山九江棹;一亭煙雨萬壑松。 [4] 

廬山御碑亭文物價值

廬山御碑亭是廬山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建築,是明太祖朱元璋敕封廬山為嶽的實物見證。 [3] 

廬山御碑亭文物保護

2013年3月5日,廬山御碑亭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廬山御碑亭 廬山御碑亭

廬山御碑亭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廬山御碑亭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區廬山風景名勝區仙人洞景區入口處白鹿昇仙台上。 [3] 
  • 交通指引
九江市內乘坐公交車61路、62路、57路公交車可到達。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核定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引用日期2024-01-09]
  • 2.    御碑亭,印象廬山,名勝古蹟  .廬山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1-09]
  • 3.    孫剛主編. 文化遺產在江西普及讀本[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4.05.133.
  • 4.    王曉峯主編. 詩文集粹[M]. 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2012.08.321.
  • 5.    九江市文化志編纂委員會編. 九江市文化志[M]. 九江市文化局, 1995.231.
  • 6.    謝軍總纂;張國培,何明棟主編;江西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江西省志 95 江西省宗教志[M]. 北京:方誌出版社, 200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