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利橋

鎖定
廣利橋,又叫廊橋、花橋, [5]  位於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紫溪市鎮塘復村東溪江上,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由本地人文石昌、文石寶弟兄始建,取“廣濟眾人,萬民稱便”之意而命名“廣利橋”。 [1] 
廣利橋是一座三拱木結構的廊橋,用青石砌成,全長36.8米,高7米,寬4.5米,東西走向。橋身三拱,拱高6米,石料砌成,拱腳落水處薄至0.33米,迎水處做成突出的尖鈎狀,有如“金雞腳”;橋面過道兩側用青石條砌成,中間填土,俗稱“豆腐腰”,故有“金雞腳、豆腐腰”之譽,起到減輕洪水衝擊強度和橋身承載負荷的作用。廣利橋充分展示了中國傳統築橋技術的高超。 [1]  [4] 
2013年3月5日,廣利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廣利橋
地理位置
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紫溪市鎮塘復村東溪江上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263-3-56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別    名
廊橋、花橋 [5] 

廣利橋歷史沿革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由本地人文石昌、文石寶弟兄始建,取“廣濟眾人,萬民稱便”之意而命名“廣利橋”。
清光緒二十年(1876年),重修廣利橋。 [1]  [4] 
1984年,湖南省文物局對廣利橋進行維修。
1991年,東安縣人民政府成立保護小組專人管理。
1992年,湖南省文物局撥款叁萬元對橋基、橋身、梁枋等部位進行維修。
2001年11月,東安縣文化局對廣利橋進行搶救性維修。
2002年,東安縣人民政府下達“關於切實加強廣利橋保護”的通知。 [4] 

廣利橋建築格局

廣利橋是一座三拱木結構的廊橋,用青石砌成,全長36.8米,高7米,寬4.5米,東西走向。橋身三拱,拱高6米,由石料砌成,拱腳落水處薄至0.33米,迎水處做成突出的尖鈎狀,有如“金雞腳”;橋面過道兩側用青石條砌成,中間填土,俗稱“豆腐腰”,故有“金雞腳、豆腐腰”之譽,起到減輕洪水衝擊強度和橋身承載負荷的作用。橋上建廊、亭,全木結構,廊為重檐小青瓦頂,共四柱三間,中間寬2.55米,高4米,中間為走廊,外檐設防護欄杆,柱間置木凳,供人小憩,與侗族風雨橋類似。長廊中部有閣亭,三重檐歇山頂,兩端是三重檐的牌樓式閣亭,平面呈八角形狀,正脊和翼角上置神象、麒麟、鰲魚等泥塑,檐下有栱,佈局疏朗勻稱,檐枋上繪有魚狀花紋,結構嚴謹。 [1]  [4] 
廣利橋側觀

廣利橋建築特色

廣利橋基本上與侗族風雨橋類似,所不同的是侗族風雨橋採用木墩或石墩,橋面用杉木建造,而廣利橋卻是在石拱橋上面建重檐長廊和閣亭,結構更為堅實,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東安地方文化和湘西侗族文化,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結晶,其“金雞腳、豆腐腰”的營造技法更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是中國傳統建築技術的體現。 [4] 

廣利橋文物遺存

廣利橋自東沿17級石階而上,石階中壤嵌有九隻石刻金蟾,素稱“九隻金蟾”。橋上有重檐小青瓦長廊,共四柱三間17個穿鬥式柱粱結構,號稱“76根柱頭”,三架粱作成雲狀,中間為走廊,外檐設防護欄杆。 [4] 

廣利橋歷史文化

  • 名稱由來
廣利橋相傳為本地文氏兄弟石昌、石寶所建,文氏兄弟財勢盛大,把方圓數十里的土地據為己有。他們曾先後在紫水河上建橋三座,獨廣利橋最美、最好、最奇。取名廣利橋,意藴“廣濟眾人,萬民稱便”之意。 [4] 
  • 建築文化
石階中壤嵌的九隻石刻金蟾素稱“九隻金蟾”。在傳統文化中,金蟾是壽命很長的瑞獸,不但代表着財富、富貴,也是吉祥、平安的象徵,雕刻於橋頭石階,有其寓意。當地百姓視蟾蜍(青蛙)為捕捉稻田害蟲的高手,農業的保護神。 [5] 
  • 相關傳説
傳説建廣利橋時,曾有仙人暗助。做工人數一百,開飯人數只有九十九,其中一石匠,制一石磨,半邊出米,半邊出糠,疑為仙人。 [6] 

廣利橋文物價值

廣利橋歷經二百餘年,充分展示了中國傳統築橋技術的高超。廣利橋是保存完整的古代石木結構橋樑,發揮了實用和審美多重功能,是湖南現存清代橋樑的典型,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3] 

廣利橋文物保護

1981年,廣利橋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1983年2月,廣利橋被東安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4] 
2013年3月5日,廣利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廣利橋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廣利橋位於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紫溪市鎮塘復村東溪江上。
  • 交通指引
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人民政府距離廣利橋23千米,駕車約30分鐘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