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廟制第三十四

鎖定
廟制第三十四見《孔子家語》一書,見第三十四篇。《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書後附有王肅序和《後序》。《後序》實際上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內容以孔安國語氣所寫,一般稱之為《孔安國序》,後半部分內容為安國以後人所寫,故稱之為《後孔安國序》,其中收有孔安國的孫子孔衍關於《家語》的《奏言》。
中文名
廟制第三十四
出    處
《孔子家語》
作    者
孔子
內    容
維繫封建統治

廟制第三十四作品原文

衞將軍文子將立先君之廟於其家①,使子羔②訪於孔子。
子曰:“公廟設於私家,非古禮之所及,吾弗知。”子羔曰:“敢問尊卑上下立廟之制,可得而聞乎?”
孔子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國,設祖宗③,乃為親疏貴賤多少之數。是故天子立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七。太祖近廟④,皆月祭之。遠廟為祧⑤,有二祧⑥焉,享嘗乃止⑦。諸侯立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曰祖考廟⑧,享嘗乃止。大夫立三廟,一昭一穆,與太廟⑨而三,曰皇考⑩廟,享嘗乃止。士立一廟,曰考廟,王考無廟,合而享嘗乃止。庶人無廟,四時祭於寢。此自有虞以至於周之所不變也。凡四代帝王之所謂郊者,皆以配天。其所謂禘者,皆五年大祭之所及也。應為太祖者,則其廟不毀。不及太祖,雖在禘郊,其廟則毀矣。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 [1] 

廟制第三十四作品譯文

衞國將軍文子將要在他的封地上建立先代君王的廟宇,派子羔向孔子詢問有關禮儀。
孔子説:“將公家的廟宇建立在私人的封地上,這是古代禮儀所沒有的,我不知道。”子羔説:“請問建立宗廟的尊卑上下的有關禮制,我能夠聽一聽嗎?”
孔子説:“自從天下有了君王,分封土地,建立國家,設立祖宗的宗廟,就有了親與疏、貴與賤、多與少的區別。所以天子建七廟,左邊是三座昭廟,右邊是三座穆廟,連同太祖廟一共是七廟。太祖廟為近親的廟,每月都要祭祀。遠祖的廟叫‘祧’,有二祧,每季祭祀一次。諸侯建五廟,兩座昭廟,兩座穆廟,連同太祖的廟一共是五廟,叫做祖考廟,每季祭祀一次。大夫建三廟,一座昭廟,一座穆廟,連同太祖的廟一共是三廟,叫做皇考廟,每季祭祀一次。士建立一廟,叫做考廟,沒有祖廟,父祖合祭,每季祭祀一次。平民百姓則不立廟,四季就在家中寢室祭祀。這種制度從有虞到周代都沒有改變。凡是四代帝王稱作郊祭的,都和祭天一起祭祀。稱作禘的,是五年一次的盛大祭祀,都配天祭祀。地位為太祖的,他的廟不毀,不到太祖輩分的,即使受到禘、郊的祭祀,他的廟也可以毀。古代把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叫做祖宗,他們的廟都不能毀。”

廟制第三十四作品註釋

①文子:衞國將軍,名彌牢。先君:先代的君王。家:大夫統治的地方叫家。
子羔:姓高,名柴,字子羔,孔子弟子。
③祖宗:舊注:“祖宗者,不毀之名。其廟有功者謂之祖,至於周文王是也。有德者謂之宗,周武王是也。”
④近廟:太祖的廟。舊注:“近為高祖,下親為近。”
⑤祧(tiāo):遠祖的廟。舊注:“祧,遠意,親盡為祧。”
二祧:舊注:“二祧者,高祖及父母祖是也。”
享嘗乃止:按四時節令祭祀就可以了。享:用食物供奉祖先。嘗:祭祀。
⑧祖考廟:始祖廟。
⑨太廟:即祖廟。
⑩皇考:對曾祖父的尊稱。

廟制第三十四作品評析

宗廟制度是天下有了帝王,分封諸侯,立卿大夫設置都邑後,建立的宗廟祭祀制度。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以此區分親疏貴賤。這是維繫封建統治的一項重要制度。

廟制第三十四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為儒家文化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