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廟上村地坑窯院

鎖定
廟上村地坑窯院,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西張村鎮廟上村境內,距陝縣安國寺西75公里。有“中國地坑窯院文化之鄉”美稱。地坑院又叫作天井窯院,是古代人們穴居生存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3] 
廟上村地坑窯院由相通的地坑院組成,大多呈12米~15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深七八米。俯視下望,可見每個院落大多有8孔窯洞。據介紹,這些窯洞分主窯、客窯、廚窯、牲畜窯、門洞窯和茅廁窯等。廟上村地坑窯院主窯多為九五窯,寬3米、高3.1米;其他窯為八五窯,寬2.7米、高2.8米。有着較高的歷史學、建築學、地質學和社會學價值。 [2-3] 
2013年3月5日,廟上村地坑窯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廟上村地坑窯院
地理位置
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西張村鎮廟上村境內
所處時代
清至民國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211-3-50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廟上村地坑窯院歷史沿革

廟上村地坑窯院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歷史,住了六代人。較年輕的幾座,建造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很少有人能夠確切地説清自己的院落建造於什麼年代,他們唯一能夠回答的就是“祖上傳下來的”。 [3] 
1976年,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西張村鎮廟上村村民在村裏挖出了最後一座地坑院。村子裏除了平整的黃土地和零星可見的樹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建築,“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是當時三門峽農村的典型寫照。 [3] 
2007年7月,廟上村地坑窯院被列為“河南省10大民俗經典”。 [2] 

廟上村地坑窯院建築格局

廟上村地坑窯院由相通的地坑院組成,大多呈12米~15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深七八米。俯視下望,可見每個院落大多有8孔窯洞。據介紹,這些窯洞分主窯、客窯、廚窯、牲畜窯、門洞窯和茅廁窯等。
廟上村地坑窯院主窯多為九五窯,寬3米、高3.1米;其他窯為八五窯,寬2.7米、高2.8米。主窯可見三窗一門,其他窯則二窗一門,茅廁窯和門洞窯則無窗無門。 “1990年以後,廟上村地坑窯院不少人陸續搬了上來,形成了地上地下兩個不同的世界。 [3] 
廟上村地坑窯多為獨門獨院,個別也有二進院、三進院,就是一個門洞與二至三個地坑院相連。地坑院就形狀而言,只有正方形或長方形兩種,按其八卦方位來分,則可分為動宅和靜宅兩大類。動宅又稱東四宅,包括以東為主的震宅,以南為主的離宅,以北為主的坎宅和以東南為主的巽宅。這類地坑院多為長方形,長14米~18米,寬10米~12米,8孔~12孔窯洞。靜宅又稱西四宅,包括以西為主的兑宅,以西北為主的乾宅,以西南為主的坤宅和以東北為主的艮宅。此類地坑院多為正方形,邊長約12米~16米,深7米左右,開10孔窯。 [2] 
廟上村地坑窯窯洞分為主窯、客窯、廚窯、牲口窯、茅廁窯、門洞窯等。窯洞兩米以下的牆壁為垂直,兩米以上至頂端為拋物線形。窯洞大小,一般主窯為九五窯,寬九尺(舊制,下同),高九尺五寸;其他窯為八五窯,寬八尺,高八尺五寸。窯洞內多用土坯壘成“通灶炕”。門洞窯地面鑿成斜坡,形成甬道通向地面,是人們出行的通道。門洞有直進型、曲尺型、迴轉型三種。門洞窯多數只有一道大門(也叫鎖門),有的做兩道門,分稱為大門和二門。在門洞窯一側挖一個拐窯,再向下挖深二三十米、直徑1米的水井,供人畜飲水。 [2] 
廟上村地坑窯院

廟上村地坑窯院建築特點

  • 構造獨特
地坑院的建築與大地融為一體,是人與大自然和睦相處、和諧共生的典型範例。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經由院落進入窯洞,形成收放有序的空間序列。處於地面,人的視野十分開闊,步入坡道視野受到約束,再進到院落便又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整個空間充滿明暗、虛實、節奏的對比變化。 [2] 
  • 裝飾美觀
精心裝飾的“窯臉”,真實地反映出拱形結構的特徵和門窗的裝飾藝術。攔馬牆大多用土坯或磚砌成花牆,於簡樸中藴含靈秀之美。窯洞的拱形曲線內,鮮豔的窗花為整體立面增添了色彩。窯畔、窯腿用青磚勾勒裝飾,線條素潔生動。“窮院子,富門樓”,宅門通常傾其所能裝飾各異,門洞中的坡道裝飾別具一格,呈現自然的工藝美。 [2] 
  • 居住舒適
地坑院是大地的一部分,防震效果佳。窯洞深深,冬暖夏涼,擋風隔音,安全可靠,冬季窯內温度不低於10℃,夏天則在20℃左右,人們稱它是“天然空調,恆温住宅”,宜居。 [2] 
  • 建造科學
地坑院作建築科學。例如,攔馬牆可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內,同時保障人們在地面勞作活動和兒童的安全,也使整個地坑院看起來美觀協調。通灶炕,冬季燒火做飯,飯熟炕熱,一舉兩得等。 [2] 

廟上村地坑窯院歷史文化

  • 地坑院民俗
受傳統文化影響,地坑院民俗文化積澱深厚。例如,宅主對地坑院基地的選擇十分講究:一般選擇宅後有山樑大塬的地方,謂之“靠山宅”,意思是“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輩輩吃不完”。正對門洞向陽一面為主窯,由院中的最高長輩居住,其他窯洞按資論輩居住。窯門以槐木、椿木為主,油漆多用黑漆帶紅線的色彩。窗户上節慶時貼各種顏色的窗花,其中黑色最主貴。陝州區是夏朝的衍生地,貼黑色剪紙,是夏朝崇黑觀念的延續。盤炕只能是5洞或7洞,因為單主男。炕後面的鍋頭門只能朝東,民間認為“燒南燎北,缺兒少孫。”“燒西燎東,人財兩空。”院內栽樹,絕對不能迎主窯的門,害怕“物”克“人”,栽樹講究前不栽桑,後不栽柳,院內不栽“鬼拍手”(楊樹),遵循“前梨樹,後榆樹,中間一顆石榴樹”,寓意順利、富貴、多子多福等,不能栽杏樹,因為杏短命。門洞旁栽槐樹,取意“千年松柏,萬年古槐”,寓意家庭幸福長久。家中老輩去世後,屍體要停放在主窯,窯洞的兩扇門必須卸掉,怕不小心把門關上,本户閉門(沒後人)。 [2] 

廟上村地坑窯院文物價值

廟上村地坑窯院的地坑院作為古代穴居方式的遺存,有着較高的歷史學、建築學、地質學和社會學價值,其建築非常地科學。 [2] 

廟上村地坑窯院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廟上村地坑窯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廟上村地坑窯院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廟上村地坑窯院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西張村鎮廟上村境內。
交通指引
三門峽市內乘坐公交車201路,張村站下車可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