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庫木吐喇千佛洞

鎖定
庫木吐喇千佛洞(Kumutula Thousand Buddha Cave),又稱庫木吐喇石窟,維語“沙漠中的烽火台”之意,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庫車市以西約20公里的渭幹河谷東岸,是新疆地區第二大石窟羣。庫木吐喇千佛洞現存的石窟羣可分為兩區,分別是谷口區和大溝區,現已編號的洞窟有112個。絕大多數石窟集中在大溝區,區內共有80個洞窟,溝內外崖壁屹立,依壁鑿窟,窟室密集,沿溝口北側拾階而上,可到著名的“石窟五所”,即第68~72窟。 [2]  [8] 
庫木吐喇千佛洞鑿是始鑿於公元5世紀,7世紀進入盛期,於11世紀左右廢棄。庫木吐拉石意是繼克孜爾之後的龜茲佛教造像藝術中心,在內容和風格上顏受唐朝影響,與中原佛教藝術相近,以多種佛教藝術風格並舉和漢風藝術突出為主要特徵,是龜茲地區石窟藝術與中原藝術最接近的一處。庫木吐喇千佛洞是龜茲石窟的典型代表之一,展現了源自印度和中亞的佛像在中國生根、發展、繁榮乃至衰落的全部階段——它融合了中原藝術、印度藝術和犍陀羅藝術等多種外來文化成分,創造了鮮明而獨特的地域風格,見證了源自印度的佛像藝術傳入中國後,由龜茲而中原,逐漸中國化,而後又西傳龜茲的全過程。它提供了龜茲佛像藝術發展的幾乎所有範式,全面、充分揭示了龜茲佛像文化的豐富內涵,在世界佛教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3]  [6] 
1961年3月4日,庫木吐喇千佛洞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庫木吐喇千佛洞
外文名
Kumutula Thousand Buddha Cave
地理位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庫車市
所處時代
唐至宋(傳開鑿於三世紀)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暫未開放
公佈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1-042-002-009

庫木吐喇千佛洞歷史沿革

庫木吐喇千佛洞鑿是始鑿於公元5世紀,7世紀進入盛期,於11世紀左右廢棄。
18世紀30年代,清人謝濟世《戎幕隨筆》記載了當時庫木吐喇千佛洞的情況。
19世紀初,徐松《西域水道記》中也有記載。
20世紀初,日、德、俄、法等國探險家在新疆活動時曾染指庫木吐喇千佛洞,清理、挖掘和切割盜走了不少珍貴文物。 [6-7] 
遠眺庫木吐喇千佛洞 遠眺庫木吐喇千佛洞

庫木吐喇千佛洞建築格局

庫木吐喇千佛洞按其分佈的位置可分為兩區,分別是谷口區和大溝區,現已編號的洞窟有112個。臨河流出口處有32個洞窟,稱谷口區,進入河谷共有80個洞窟,稱大溝區也叫窗羣區,分佈較集中,此區域內共有80個洞窟,溝內外崖壁屹立,依壁鑿窟,窟室密集,沿溝口北側拾階而上,可到著名的“石窟五所”,即第68~72窟。 [2] 
庫木吐喇千佛洞山崖多為礫石或砂岩,石質結構較鬆散,風化嚴重,因而洞窟多有不同程度的毀壞。窟內佛像均已無存,只有部分洞窟仍存有較精美的壁畫。 [3]  [8] 
庫木吐喇千佛洞依洞窟的使用功能可分為佛堂、講堂、影堂、僧房及其他輔助洞窟。其中以佛堂最多,亦是石窟寺的主要窟形,尤以“石窟五所”形制最典型,是庫木吐喇千佛洞及新疆地區石窟的獨有形制,如68~72窟即是一組較典型的代表。佛堂一般有3進,前後通連,前室五窟共有,自窟門進入正室,是禮佛朝拜的場所,正壁前塑立佛像,側壁及券頂滿繪壁畫。其次,較多的是影堂(羅漢堂)及骨灰堂,是存放僧徒骨灰之處,洞窟有大小、尊卑之別。 [8] 
“石窟五所” “石窟五所”

庫木吐喇千佛洞主要洞窟

庫木吐喇千佛洞早期洞窟

早期洞窟約建於5世紀~7世紀,洞窟形制主要有中心柱窟和方形窟兩種。中心柱窟平面做長方形,主室多為縱券形頂,中心柱正壁鑿一大龕或四壁各鑿一龕。方形窟平面為方形或長方形,窟頂為穹窿形。第21窟門道右側龕中,發現禪定印坐佛一身,像下高座前塑雙獅,佛像完好無損,是龜茲地區諸石窟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塑像。早期窟中壁畫的題材內容,中心柱主室券頂中脊多為日天、月天、金翅鳥、立佛等組成的天相圖。券頂側壁是以菱形山巒為背景的佛本生故事畫或因緣故事畫。主堂側壁多畫方形構圖的因緣佛傳,後室畫以涅槃為中心的佛傳內容。方形窟的穹窿頂分隔成條幅狀,畫立佛或立菩薩。側室多畫佛傳故事。早期洞窟的形制壁畫題材、人物形象和繪畫風格,與克孜爾石窟中期洞窟十分接近,具有顯著的龜茲特色。 [2] 
庫木吐喇千佛洞壁畫 庫木吐喇千佛洞壁畫

庫木吐喇千佛洞中期洞窟

中期洞窟大約建於8世紀~9世紀。洞窟形制為中心柱窟和方形窟,方形窟頂也多做縱券形。出現了和中原唐代石窟相似的洞窟,窟內壁畫的構圖形式、人物形象、線描技法及敷彩特點等,和敦煌石窟唐代同類內容壁畫極其相似。榜題都用漢文書寫,並且出現了當時中原流行的千手千眼觀音等密宗形象。這些都表明中原佛教藝術對龜茲佛教藝術產生過強烈的影響。 [2] 

庫木吐喇千佛洞晚期石窟

晚期石窟大約建於10世紀~11世紀或稍晚時期,雖然仍有若干重要遺存,但此時,庫木吐喇千佛洞的建造已進入衰落期,而回鶻時期開鑿的洞窟是重要的新資料。這一時期的洞窟,世俗供養人像,均着回鶻裝,榜題有回鶻人題名。第79窟中有用漢文、回鶻文和龜茲文合壁書寫的供養人榜題是前所未有的。 [2] 
庫木吐喇千佛洞79窟·回鶻供養人與供養比丘像 庫木吐喇千佛洞79窟·回鶻供養人與供養比丘像

庫木吐喇千佛洞壁畫風格

  • 融匯各種風格
庫木吐喇千佛洞內的壁畫風格集龜茲、漢、回鶻等特色於一體,大致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藝術風格和發展階段。早期壁畫以佛本生故事內容為主,講佛前世輪迴故事,勸人行善,流傳甚廣,佛本生故事後來也可見於漢地。中期壁畫多記載了佛教的經變故事,也出現了不少漢文題字,這反映了唐朝經營西域中龜茲等四都督府的情勢,龜茲佛教已經在當時置於唐朝管轄事務之內。尤其是武則天時期,崇信佛教,一大批漢僧隨3萬漢人入屯安西都護府,這更加強了中原文化對於龜茲的影響力。
漢風西漸,並與龜茲本地以及回鶻文化相互融合。因此,庫木吐喇千佛洞不僅展現了漢風的洞窟藝術,還結合了以上宗教和藝術審美特色。這些特點集中展現於漢風供養人壁畫當中。從形制上看,庫木吐喇千佛洞不僅包括純粹漢風洞窟,還有結合漢風和回鶻人物形象的供養人壁畫,以及結合龜茲文化的38窟。從壁畫題材上看,這些技法都採用了中原風格,融匯了中原和少數民族的藝術審美。具有純漢人風格的壁畫反映了唐代對當地的穩固統治,而一些加入回鶻風格的壁畫實際上在圖案線條方面也很受漢風影響,供養人物服飾線條運筆“屈鐵盤絲”,整個供養人的藝術造型和人物形象融匯了漢風、龜茲風以及回鶻風格,表現了多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
庫木吐喇千佛洞晚期壁畫中的中原風氣更為濃烈,而後來西遷的回鶻也加入了一些文化元素,因此庫木吐喇千佛洞壁畫中也多見以漢文、龜茲文和回鶻文題寫的寺院名稱,如“大寶寺”和“楞嚴寺”等。這反映了龜茲佛教寺院融合了唐朝和當地文化特色。 [4] 
庫木吐喇千佛洞壁畫 庫木吐喇千佛洞壁畫
  • 龜茲畫風
“龜茲畫風”是指龜茲國人在承襲鍵陀羅藝術的基礎上,逐漸與本地文化結合,形成極具地域色彩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更多地融入唐代中原地區佛教藝術的特色,將“凹凸法”和注重線條表現的中國繪畫技巧融為一體,在人物畫上創造出以線條繪出輪廓,再以單純的色彩平塗出身體細部的方法。這一特色突出體現在開鑿於7~8世紀的庫木吐喇千佛洞的壁畫中。
庫木吐喇千佛洞壁畫無論在題材內容、構圖形式、裝飾紋樣,還是形象塑造、繪畫技藝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唐代中原地區佛教藝術風格。繪畫主題採用當時中原地區廣泛流行的淨土經變的主題。在構圖形式上,通常是在長方形的圖中央描繪佛國世界,兩側配以縱式條幅;窟頂繪千佛和菩薩以及供養飛天像,中心柱窟的各甬道或側壁出現了漢式尊像圖,體現了中原地區佛教藝術華貴富麗的風格。在繪畫方法上,採用中國畫法,畫面人物的形象塑造很少採用通過強烈的明暗暈染來獲得立體感的方法,而是更加註重線條的作用。此外,庫木吐喇千佛洞各個洞窟的裝飾圖案,如團花圖案、雲紋、石榴卷草紋等,也都表現出濃郁的中原地區佛教藝術風格。 [5] 
庫木吐喇千佛洞壁畫 庫木吐喇千佛洞壁畫

庫木吐喇千佛洞文物價值

庫木吐喇千佛洞是龜茲石窟的典型代表之一,展現了源自印度和中亞的佛像在中國生根、發展、繁榮乃至衰落的全部階段——它融合了中原藝術、印度藝術和犍陀羅藝術等多種外來文化成分,創造了鮮明而獨特的地域風格,見證了源自印度的佛像藝術傳入中國後,由龜茲而中原,逐漸中國化,而後又西傳龜茲的全過程。它提供了龜茲佛像藝術發展的幾乎所有範式,全面、充分揭示了龜茲佛像文化的豐富內涵,在世界佛教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  [3] 
庫木吐喇千佛洞其漢寺風格也反映了唐朝對於當地佛教發展的影響力。不同時期的壁畫及其所受到的世界性關注,使這座石窟成為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一瑰寶,對當代跨文明交流頗具借鑑意義。 [4] 
以庫木吐喇千佛洞為代表的新疆佛教石窟壁畫是古代絲綢之路文化傳播、交流、融合、創新的見證,是中國佛教及其藝術發展史上的珍貴遺產,值得深入探索、研究。 [5] 
以庫木吐喇千佛洞為代表的龜茲石窟是一部古龜茲文化的百科全書,龜茲的石窟藝術既是一個時期石窟藝術的典型,又以其獨特的風格特徵,對繼之而起的石窟藝術發揮着影響,為中原地區佛教石窟的開鑿提供了榜樣和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與充實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內容和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大流行,龜茲石窟藝術傳入中原地區以後,使中原地區的藝術主題為之一變,除了出現大量的佛教石窟以外,還發展成大量的摩崖造像。更為重要的是,從印度通過龜茲傳入的佛教藝術不僅創造了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大大地影響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心理狀態,而且大大地豐富了中國藝術的傳統形式。在魏晉南北朝以後,無論是文學、繪畫、音樂、舞蹈以至於工藝美術,都可以明顯地看出這種痕跡。 [6] 
庫木吐喇千佛洞部分洞窟壁畫

庫木吐喇千佛洞文物保護

文保碑 文保碑
1961年3月4日,庫木吐喇千佛洞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庫木吐喇千佛洞歷史文化

  • 龜茲文化
龜茲國是古絲綢之路北道上的重鎮,位於現在的新疆庫車、拜城一帶,從公元前後直到唐朝後期,延續了一千年左右。龜茲國處在絲綢之路上商貿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路段,是東西方文明交匯處。這裏不僅集中了古代天竺和大秦、波斯等地的佛教藝術,還深受漢唐寺院風氣的影響。龜茲國不僅精於繪畫、音樂等藝術,還以石窟的持續開鑿而聞名。龜茲地區的佛教石窟開鑿從公元3世紀起,一直到7世紀,綿延四百年之久。龜茲石窟融合了東西方的佛教文化藝術於一身,尤其是庫木吐喇千佛洞,更是佛教石窟當中的瑰寶,廣受矚目。 [4] 

庫木吐喇千佛洞旅遊信息

庫木吐喇千佛洞地理位置

庫木吐喇千佛洞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庫車市以西約20公里

庫木吐喇千佛洞開放時間

庫木吐喇千佛洞目前暫不對外開放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1-14]
  • 2.    王欣編著. 中國古代石窟[M]. 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2015.01:42-43.
  • 3.    趙麗婭.庫木吐喇石窟佛像的藝術風格及其特點[J].法音,2017(01):45-52.
  • 4.    遲帥.庫木吐喇石窟 絲路佛韻 融匯東西[J].中國宗教,2018(09):70-71.
  • 5.    任文傑,王月月.多元文化融合的新疆佛教石窟壁畫[J].中國宗教,2021(11):66-67.
  • 6.    ]張磊.兼收幷蓄的佛國瑰寶——龜茲石窟藝術[J].上海藝術家,2007(02):44-45,47.
  • 7.    庫木吐喇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3-12-07]
  • 8.    楊永生主編. 中外名建築鑑賞[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1997.03:5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