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庫倫三大寺

鎖定
庫倫三大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庫倫旗庫倫鎮中心街與興源路交匯口, [9]  佔地面積約30000平方米。清順治六年(1649年),始建興源寺,建成後順治皇帝賜“興源寺”蒙、漢、藏三體匾額。清康熙九年(1670年),於興源寺之東起建“象教寺”。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錫勒圖庫倫第十二任札薩克喇嘛阿旺札木楊呼圖克圖主持建造“福緣寺”,此後,歷任薩克達喇嘛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建,保留至今,已有370多年的歷史。 [5] 
庫倫旗是清代內蒙古地區唯一實行政教合一喇嘛旗,是蒙古族崇尚的宗教“聖地”。庫倫三大寺是內蒙古現存較為完整的一組融蒙、藏、漢風格為一體的格魯派召廟建築羣, [11]  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並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 [2]  其中,福緣寺為宗教活動場所,興源寺和象教寺則為文物博物館的功能。 [5] 
1986年5月10日,庫倫三大寺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06年5月25日,庫倫三大寺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  2010年12月,庫倫旗三大寺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6] 
中文名
庫倫三大寺
外文名
Kulun's Three Temples [4]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庫倫旗庫倫鎮中心街與興源路交匯口 [9] 
所處時代
清代
佔地面積
約 3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08:00-17:00 [9] 
批准單位
國務院 [1] 
編    號
6-0494-3-197 [1] 

庫倫三大寺歷史沿革

錫勒圖庫倫 錫勒圖庫倫
順治三年(1646年),清廷派盛京實勝寺喇嘛西布扎袞如克任錫勒圖庫倫掌印札薩克達喇嘛,統領政教。從此在清朝時期內蒙古地區出現了一個政教合一制的喇嘛旗,並歷時近三百年。在眾多的廟宇中,興源寺、象教寺和福緣寺以創建時間早、規模大而被人們稱為庫倫三大寺,併成為錫勒圖庫倫扎薩克喇嘛旗的政、教權力中心。
清順治六年(1649年),在錫勒圖庫倫第三任札薩克達喇嘛西布扎袞如克主持下始建興源寺,建成後清順治皇帝賜“興源寺”蒙、漢、藏三體匾額
康熙九年(1670年),於興源寺之東起建“象教寺”。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增建興源寺東西廂殿(今額克蘇莫東西兩廂)。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對興源寺進行大規模擴建,經六年時間,在原正殿的前後、沿着中軸線,修建了面闊九間、進深九間、共八十一間的正殿天王殿和山門殿;其兩側又對稱修建了配殿鐘鼓樓等設施,興源寺規模基本奠定。
乾隆七年(1742年),由錫勒圖庫倫第十二任札薩克達喇嘛阿旺札木楊呼圖克圖主持建造“根東”白塔一座及“福緣寺”。此後,歷任札薩克達喇嘛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建,其中包括民間捐建的殿宇(如嘛呢殿)。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興源寺正殿,改建為藏漢結合式大型殿堂,同時對興源、象教二寺的圍牆增修完善、對各寺建築進行普遍修葺,今保留下來的不少彩繪,即這一時期的遺作,至此以興源寺為代表的庫倫三大寺規模佈局趨於完善。
民國二十年(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頒佈《錫勒圖庫倫旗政教分治辦法》後,歷時三百年、共傳二十三任札薩克達喇嘛的政教合一體制解體,札薩克達喇嘛之職一分為二,最後任札薩克達喇嘛羅布桑林沁還俗改任札薩克(旗長),興源寺另置錫勒圖喇嘛主持教務,但其宗教地位及權力已日趨衰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庫倫全境解放後,庫倫三大寺一直為庫倫旗政府機關辦公所在地,建築屢有改建,後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破壞,不少建築拆除改建為辦公用房。
1986年,由庫倫旗人民政府撥款對福緣寺大部及興源寺正殿進行了維修,確定福緣寺作為宗教活動場所,興源寺、象教寺則作為文物博物館的功能。 [2-3]  [5] 
2015年,庫倫旗啓動了投資10億元的三大寺文化旅遊產業園建設及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通過在三大寺周圍開發民俗旅遊用品一條街、蕎麥飲食一條街、歷史文化一條街、綠色有機農畜產品一條街和建設蕎麥文化博物館、蒙醫藥文化博物館、安代藝術館,實現文化旅遊產業園建設與古鎮改造相結合、歷史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形成安代文化、蒙醫藥文化、蕎麥文化、歷史文化傳承保護髮展基地,整體提升三大寺旅遊的文化內涵與吸引力。 [7] 
庫倫三大寺平面圖 庫倫三大寺平面圖

庫倫三大寺建築格局

綜述
庫倫三大寺 庫倫三大寺
庫倫三大寺南起庫倫河北,北至北山頂,東起後府溝,西至今糖業北溝之間的陽坡台地上,佔地面積約30000平方米,共有建築32座,現存的建築面積為5371.57平方米。整個建築羣分為三個大的院落,皆以中軸對稱平面佈列,根據前低後高的地形分層遞進而布,南面是福緣寺,北面是興源寺和象教寺並排分佈,其中,福緣寺居左、象教寺居右,整體建築前後基礎高差約9米。建築形制以地形決定,為高台基大木構架,分佈建築風格有藏漢結合式、重檐廡殿式、歇山、硬山和勾連搭多種。 [3]  [5] 
興源寺
興源寺,佔地面積約14000平方米,地勢北高南低,主要建築均在一條中軸線上,由山門殿、正大殿、後殿組成,共有四進院落。第一進院落,兩側由鐘樓、鼓樓和天王殿組成。通過天王殿進入二進院落,兩邊各有一座偏殿,是三間硬山頂式建築,東側的是十八羅漢殿,西側的是護法神殿。從二進院落經過13步階就到了著名的“九九八十一間”大殿——大經堂。兩側還各有一個鐘鼓廳。大經堂坐落在一個長方形的大台基上,平面整體成凸字形,是一座藏漢結合式磚木結構的二層建築。一層面闊九間,進深九間,是典型藏傳佛教建築“九九八十一間”殿形制。大經堂二層為回字形平面,周圍一圈是一開間的封閉圍廊,但在前部加大,變為進深三間、面闊五間的空間。兩側牆體厚重,色彩單一,突出中央門廊的通透和豐富色彩。二層凸出的牆體略帶弧形,與中間三開間的門窗緊密結合。值得注意的是,牆面上有圓形的窗洞,與旁邊牆體上的藏式方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在藏傳佛教建築中並不多見。上部的頂棚是漢式捲棚屋頂,與兩側的兩坡頂自然相交,形成了四條斜向的短脊。通過三進院落後是興源寺的後殿——嘛呢殿,是三間歇山頂式建築。嘛呢殿原來是達喇嘛處理日常政務和教務的地方,主供觀音菩薩。中軸線上的最後一座建築是額克蘇莫,它在興源寺興建最早。額克蘇莫廟是個品字行禪房,正中間的禪房是達喇嘛的起居室,左右廂房是高級侍從的住所。興源寺的整個建築佈局採用縱軸式,從南到北層層遞高,顯得整齊、對稱。興源寺是整個寺廟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寺廟。雖然年代久遠,歷經風剝雨蝕,但仍沒有失去它的雄偉、莊嚴。相傳23任扎薩克達喇嘛在此誦經禮佛。 [5] 
興源寺
象教寺
象教寺 象教寺
象教寺,位於興源寺東側,總佔地面積13861平方米,總體佈局分為南側廣場、西路佛殿、印務處和東北隅的掌印扎薩克達喇嘛寓所院落。象教寺雖置山門卻不對外,需經興源寺山門折轉進入,山門之前為廣場,其南有照壁,自山門起,中軸線原狀依次佈列有山門、彌勒殿、無量壽佛殿、印務處(西側附建有客廳)共四進。正殿(彌勒殿)為三間單檐歌山頂建築,主供彌勒佛。後面為五間無量壽佛殿和五間救度母佛殿,彌勒殿兩側有東西廂為印務處辦公及廟倉等用房。東北隅獨立院落,置南門、西門各一間,院內兩座建築坐北面南佈列,西為玉柱堂,東為掌印扎薩克達喇嘛寓所,膳房及廁所居院內之東側,玉柱堂之後為救度佛母殿,在殿西圍牆處闢有大門一座。象教寺由於其功能決定,佈局、構制上與興源寺不同。 [5] 
福緣寺
蒙、漢、滿藍底金字“福緣寺”匾額
蒙、漢、滿藍底金字“福緣寺”匾額(2張)
福緣寺,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由南向北沿中軸線上一連四重殿宇。即山門、大經殿、供佛殿和老爺廟等。山門為三間歇山頂建築,中間闢門,兩側四大天王塑像。門洞上方懸掛蒙、漢、滿藍底金字“福緣寺”匾額。大經殿為藏式二層閣樓,面闊五間、進深五間,故稱二十五間殿。殿內主供宗喀巴銅像。銅像前置一呼圖克圖喇嘛法座。其前排列一百五十個誦經喇嘛座位。二層樓上供奉釋迦牟尼銅像和放置《甘珠爾》等經典。殿前東、西兩側各有三間配殿以及鐘鼓二樓。大經殿後面為供佛殿,五間重檐廡殿頂建築,殿內主供三世佛。供佛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三間硬山式建築。東配殿供奉龍王,西配殿供護法神。佛殿之後有高大的兩株古松柏樹,樹齡大約與興建寺廟時間相同。最後面為老爺廟,是硬山頂兩層建築,面闊五間,主供關羽。其東面一間為壽因寺邁達裏呼圖克圖來庫倫講經下榻的地方,故稱葛根斡爾多。其西面一間存放刀、鞍、之類。二層保存一座鎏金銅舍利塔,高三尺有餘,塔內置放錫勒圖庫倫第十二任札薩克達喇嘛阿旺扎木楊呼圖克圖的舍利。福緣寺東側帶一座跨院,廂房共計五十餘間,這裏為札薩克達喇嘛退休養老的寓所,故稱“下倉”。此處還有執事喇嘛的執事房,以及膳房、倉房和磨房等。 [3] 

庫倫三大寺主要建築

興源寺大經堂
興源寺大經堂
興源寺大經堂(1張)
興源寺大經堂,改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大經堂一層是典型藏傳佛教建築“九九八十一間”殿形制。前部門廊出一間,出抱廈五間,由六根石柱支撐,柱內三間開門,兩間開窗。兩側盡間各開一座隨牆門。殿內一層平面近方形,位於中央的四根為方柱,直通二層的屋頂。大經堂二層為回字形平面,周圍一圈是一開間的封閉圍廊。大殿正立面突出了五開間的門廊和二層的木構屋頂,是典型的“兩實夾一虛”的藏傳佛教建築模式。兩側牆體厚重,色彩單一,突出中央門廊的通透和豐富色彩。大經堂將西藏“都綱法式”建築元素與漢式傳統大木構架相結合,碰撞出藏漢混合式的建築風格。 [5] 
象教寺彌勒佛殿
象教寺彌勒佛殿
象教寺彌勒佛殿(1張)
象教寺彌勒佛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前有出廊,是全寺建築等級最高的大殿,內中供奉彌勒佛坐像。彌勒佛殿的地位相當於漢傳佛教寺院中的天王殿。 [11] 
大照壁
大照壁 大照壁
象教寺門前有一座三滴水青磚大照壁,壁頂為歇山式,覆黃色琉璃瓦,壁心鑲象徵司法公正的獬豸圖案石雕。照壁和山門之間的廣場稱“查瑪舞場”,是每年祈福法會時跳“查瑪舞”,也就是“打鬼舞”的地方。 [5] 
鐘鼓樓
三大寺鐘鼓樓
三大寺鐘鼓樓(1張)
庫倫三大寺與內蒙古地域其他採用漢式迦藍七堂式的藏傳佛教召廟不同的是,為體現興源寺的重要地位,在其整體佈局中的兩重不同院落中,分別設有兩組形制、體量各不相同的鐘鼓樓組合,其作為所在院落內的重要節點標識。 [11] 
玉柱堂
玉柱堂是一座五間硬山頂建築,堂內正中供有佛像,牆壁上掛有歷代札薩克達喇嘛的畫像及十幅唐卡。建築正面兩端的山牆前側有技藝精湛的美麗雕花,石柱上刻有蒙古文對聯,石柱上端支撐着寬約1.5米的雨搭。雨搭與門楣之間繪有40幅戲曲彩繪,每一幅展現出傳統的曲目。 [5] 

庫倫三大寺歷史文化

庫倫三大寺傳説軼事

鐘鼓樓傳説
傳説,庫倫溝有一隻神雞,每天夜裏它會站在溝沿的一棵大樹上啼鳴,溝南溝北的人們都能聽見,但誰也沒見過這隻報曉神雞。興源寺建成之初,寺裏沒有報時的鐘鼓住持喇嘛召集大家想辦法,有人説在當地找工匠鑄造,也有人説去西藏佛教聖地求助。住持喇嘛就説:“那就先在當地找工匠鑄造吧,如果鑄不成再去西藏求助。”這晚,夜交三更,寺裏的喇嘛們還在熟睡,忽然聽到比平時更為嘹亮的神雞報曉聲,彷彿神雞就站在寺廟房頂。住持喇嘛披上袈裟到大殿前查看,卻見一隻大鐘和一隻大鼓放在大殿門前的石階上。住持驚詫萬分,四下尋找是誰送來了鐘鼓。忽見大殿房頂上金光閃閃,一隻紅羽閃着金光的雄雞震動幾下翅膀,騰空而起,向西南方向飛去。這時,喇嘛眾僧都已經起來站在院裏,大家一起目睹了這神奇的一幕。住持喇嘛趕緊帶領大家,朝着神雞飛走的方向頂禮膜拜,口誦真經。天亮後,住持喇嘛招來工匠,並親自率領眾喇嘛參加勞動,當天就建成了兩座小樓,一座樓安放大鐘,一座樓安放大鼓,取名鐘樓鼓樓。鐘鼓樓建成的當天夜裏,人們聽不到神雞啼鳴,沒了時刻感,都很失落。住持喇嘛知道,神雞給寺裏送來了鐘鼓,完成了使命,再也不會親自啼鳴報時了。於是命小喇嘛擊鼓敲鐘,為百姓報時。從此,興源寺鐘聲悠揚,鼓韻嗡然,子午報時,月明風清之夜聲傳數十里。 [10] 
庫倫三大寺景觀
根東塔傳説
根東塔
根東塔(2張)
傳説很久以前,在庫倫旗的地面上,盤踞着一個吃人的蟒古思(蒙古族英雄史詩中著名的惡魔),興妖作怪,危害百姓,使這裏變成了渺無人煙的荒漠。相隔萬里之遙、能洞觀一切的達賴喇嘛為了救苦救難,立刻指派曼殊希禮喇嘛攜帶《甘珠爾經》《大藏經·佛語部》兩部,《丹珠爾經》《大藏經·論部》一部,來到庫倫,用佛法降伏了惡魔蟒古斯。使逃往四面八方的庫倫人重新回到這裏,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曼殊希禮喇嘛為使那萬惡的蟒古斯永世不得抬頭,在其頭上修起了吉祥天女廟,在其肚臍上建造了興源寺的八十一間大殿,在其尾部蓋起了關帝廟,並在這裏建了一座白塔,將經卷收藏於此。 [3] 

庫倫三大寺活動建設

庫倫三大寺一年中有四次大型法會。正月初八到十五為祈願法會;四月初一到初八誦《解脱經》(也稱《度亡經》)大法會;七月初八到十五為瑪呢法會;十月二十五日為千佛燈法會。此外,三大寺每日都有舍齋活動,回報社會、感恩眾生;正月初一、十五等法會當天均為素餐,除此以外每天膳食屬於葷素菜搭配。 [3] 
三大寺廟會

庫倫三大寺文物價值

庫倫三大寺是內蒙古現存較為完整的一組融蒙、藏、漢風格為一體的格魯派召廟建築羣, [11]  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並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 [2]  其中,象教寺玉柱堂門楣上鑲嵌的四十幅戲曲彩繪,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這些彩繪採取虛實相間的手法,既有明顯的舞台痕跡,又隨時根據內容跳出舞台限制,顯得不拘一格,靈活多變。可以從中看出早期戲曲舞台以及服裝、化妝等原始形態,為研究戲曲發展史提供了鮮活的樣本 [3] 
象教寺彩繪戲曲壁畫

庫倫三大寺保護措施

1986年5月10日,庫倫三大寺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06年5月25日,庫倫三大寺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 
截至2009年,庫倫旗共投入1.42億元資金啓動了三大寺搶險修復、周邊環境整治與旅遊開發工程,拆除三大寺周圍違規建築,修復復建16棟寺廟及附屬建築,恢復了三大寺原貌,並安放了1000多尊佛像,配套了停車場等旅遊基礎設施。 [2] 
2015年,庫倫旗啓動了投資10億元的三大寺文化旅遊產業園建設及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通過在三大寺周圍開發民俗旅遊用品一條街、蕎麥飲食一條街、歷史文化一條街、綠色有機農畜產品一條街和建設蕎麥文化博物館、蒙醫藥文化博物館、安代藝術館,實現文化旅遊產業園建設與古鎮改造相結合、歷史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形成安代文化、蒙醫藥文化、蕎麥文化、歷史文化傳承保護髮展基地,整體提升三大寺旅遊的文化內涵與吸引力。 [7] 
2019年6月,庫倫旗文化和旅遊局按照上級文物部門的要求,依據國家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規定,在旗委、旗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聯合旗相關部門開展了庫倫三大寺周邊環境專項整治行動,對三大寺周邊違規建築進行依法拆除。 [8] 

庫倫三大寺旅遊信息

庫倫三大寺地址

庫倫三大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庫倫旗庫倫鎮中心街與興源路交匯口。 [9] 

庫倫三大寺門票

門票價格:成人50元。景區內其他二次消費項目需另付(自願購買)。
優惠價格:優惠人羣為65週歲—70週歲老年人、學生羣體。免費人羣為本旗居民(憑有效證件)、1.2米以下兒童、殘疾人、現役軍人(持有效證件)、70歲以上老年人或離休人員(持證件),宗教人士(僧尼證)。

庫倫三大寺交通

自駕車路線:305省道—右轉進入倫阜路,行駛2公里—進入中心街,行駛880米。
乘車路線:通遼市客運站,有發往庫倫鎮的班車,每天約7—8班次,全程約150公里,耗時約3小時。到達庫倫鎮後,可以步行或者坐出租車前往“庫倫三大寺”。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