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幹龍船

鎖定
一種民間曲唱藝術,其船身為龍形,長約三尺,船首龍頭昂揚,船身龍鱗閃閃,船艄龍尾蒼勁有力。龍船上面有一小亭,亭中供奉觀音或財神菩薩,意為“金龍送喜”,兩旁貼有“走出世外認親訪友,不用盤問為求衣食”對聯。表演者將“幹龍船”往主人家堂屋門前或院壩一放,配以小鑼、雲板,一折又一折地説唱開來,往往為即興演唱,風趣幽默的韻白與唱詞讓人捧腹開懷。因在人家的堂屋或院壩玩,有龍不下海,有船不入江,故名“幹龍船”。
中文名
幹龍船
外文名
Dry dragon boat
類    別
曲唱藝術
來    源
有龍不下海,有船不入江

幹龍船起源

相傳宋朝滅唐時,宋兵逼近皇宮,宮廷大亂,皇太子趁亂將金鑾殿上護宮之龍的龍頭掰斷,帶上20多名宮娥、綵女逃出宮外,幾天幾夜滴水未沾,粒米未進,不分晝夜的逃命,終於昏倒在一個錢莊門前街檐下。皇太子醒來,想起以往文武百官晉見父皇,説的那些阿諛奉承的話,猶如在耳。看到眼前,國破家亡,好不慘然。將龍頭往錢莊門前一放,手拿石塊擊地,隨着擊地聲的節律,將文武百官奉承父皇的話,慢慢地哼唱起來。錢莊老闆一聽,以為是奉承他,十分高興,就賞了他不少碎銀。皇太子心想這樣既不捱餓又不失斯文,於是將龍頭裝飾一番,放在四腳支架上,到錢莊、酒樓、大户人家説唱,乞討度日。
宋朝皇帝入宮後,發現金鑾殿上的護宮之龍的龍頭不見了,急令在民間搜尋。太子、宮娥、綵女得知消息後,趕緊將龍頭拋入護城河中逃出了京城。隨後又按原先模樣用篾、紙紮成 “幹龍船”去沿路乞討。不知歷經多少千辛萬苦,才流傳到我們土家山寨,成為土家山民喜愛的民間娛樂藝術。“幹龍船”原來是一人説唱,因得到打發的糧食、物品多了,就僱請挑夫,越到後來,東西越多,又僱請了車伕。故玩“幹龍船”是三人玩,一人唱,兩人和,挑夫和車伕邊唱邊做動作。

幹龍船新時代表演

現存的唯一老藝人湖北咸豐縣李正福老先生説,“幹龍船”説唱原有本子,其內容是説唱古往今來事,道出人間世態炎涼,可惜唱本早已失傳。現多半是即興演唱,見事唱事,見人唱人,捧吹逗樂。新中國成立後,“幹龍船”在民間基本絕跡,劃“幹龍船”的土家老藝人被打成“牛鬼蛇神”。改革開放後,李老先生為不使這一民間絕藝失傳,又紮起“幹龍船”來自娛自樂,影響越來越大。後來土家山寨中有紅白喜會都要請他捧場熱鬧一番。隨着大路壩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和民族風情旅遊業興起,李老先生將“幹龍船”劃到旅遊景區,許多中外遊客看了他的表演説“了不起呀!”“OK!”他劃“幹龍船”還被錄入重慶市黔江區小南海民族風情專題片中。2004年6月6日大路壩首屆青少年民族藝術節中,被特邀表演。詼諧幽默的説唱逗得大家臉似桃花般燦爛,其表演照片刊登在《中國民族報》上。 [1] 

幹龍船傳承

李老先生説:“劃‘幹龍船’在別人看起來表演簡單,其實不然,説、唱、做、表演要求很高,名堂也很講究呢!”看了他今天的表演,稱“幹龍船”是一種絕藝也不為過。我想帶徒弟,在有生之年,要把這一民間藝術傳給後人,讓“幹龍船”這一民間藝術划向世界。2004年8月,大路壩民族小學特聘李正福老先生為該校民間民俗文化兼職教員,每月請李老為師生上兩節課,教授“幹龍船”絕藝,培養“幹龍船”傳人。
而今,在恩施、利川一帶,每逢過年,一些民間藝人就會劃“幹龍船”,和着龍船調的歌聲,翩翩起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