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海天后宮

鎖定
平海天后宮,位於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平海鎮平海村東至自然村,始建於北宋鹹平二年(999年),俗稱“娘媽宮”,因宮有108根木柱,又稱“百柱宮”。 [1-2] 
平海天后宮是一座完整的宋代宮殿式建築原構媽祖行宮,佔地面積3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64平方米。為二進廊院式建築,主要建築有大門、內庭、大殿及兩廡。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抬梁、穿鬥混合木構,面闊5間,進深5間。 [4] 
1996年9月2日,平海天后宮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6]  2013年3月5日,平海天后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平海天后宮
地理位置
福建省省莆田市秀嶼區平海鎮平海村東至自然村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33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天
編    號
7-1087-3-38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平海天后宮歷史沿革

平海天后宮始建於北宋鹹平二年(999年)。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施琅重修平海天后宮。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福建水師提督張天駿重修平海天后宮。
新中國成立初期,因為水災,天后宮內的柱子被沖垮。 [1]  [4] 
師泉井

平海天后宮建築佈局

平海天后宮是一座完整的宋代宮殿式建築原構媽祖行宮,佔地面積3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64平方米。為二進廊院式建築,主要建築有大門、內庭、大殿及兩廡。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抬梁、穿鬥混合木構,面闊5間,進深5間。平海天后宮建築規模宏大,其建構獨特,飛檐走壁,雕龍畫棟,中座宮廟分三殿、兩廂,並由一條迴廊將其串連起來,渾然一體。許多建築材料均為“108”,支撐廟宇大小柱子共108根,宮四周的廊沿壓條石為108塊等,天后宮的碑石高也是108寸。據説,這“108”乃取自天平地支中的三十六天星,七十二地煞。平海天后宮用108根大杉木柱、支、頂、承、拉、純土木結構的古建築,所以俗稱“百柱宮”。“工字型”佈局,“霸王拳”構造,體現出她的獨特和原構造型。 [4]  [2] 

平海天后宮文物遺存

天后宮大門脊檁上保留“大功德主將軍靖海侯兼官福建水師提督軍務施琅重建”銘文,大殿存施琅《師泉井記》勒石和乾隆十五年閩浙總督喀爾吉善撰立的《平海天后廟重修碑記》,大殿上方掛着“神昭海表”橫匾和獨特的“皇帝萬歲萬萬歲”直匾,宮前有“師泉”井。 [4] 

平海天后宮歷史文化

平海天后宮藝文

《平海夫後宮》柳濱
乍見師泉勒石碑,令人敬仰憶雄師。行宮古樸千秋立,天后神靈四海知。
古井龍泉通地脈,季風潮汛順天時。將軍奉旨東征去,台島飄揚清國旗。 [5] 

平海天后宮傳説軼事

  • 施琅故事
歷史上,施琅將軍曾重修過平海天后宮。源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施琅奉命收復台灣,其所率三萬餘大軍就駐紮莆田平海海濱。但苦於此地乾旱。最後是天后宮旁的師泉井,為軍隊供應了充足的水源。這口井周邊的近十户人家,還依賴師泉井,作為日常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應,施琅將軍因此撰寫《師泉井記》,感恩媽祖顯靈賜水,並親筆書寫“師泉”石碑立於井邊。 [4] 
  • 姐妹宮
平海天后宮作為世界第一座媽祖分靈宮廟。開台首尊媽祖金身(現供於台南大天后宮)就是來自於平海天后宮。平海天后宮與台南大天后宮締結“姐妹宮”,其慶典活動在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平海鎮天后宮舉行,此次活動是平海天后宮與台南大天后宮為加強海峽兩岸之間媽祖文化的聯誼和交流,進一步促進媽祖文化的弘揚和傳播,發揮媽祖文化連接兩岸同胞的感情紐帶作用,活動以“同謁媽祖,共享平安;結親聯誼,構建和諧”為主題。 [1] 
  • 湧泉濟師
清康熙二十一年福建水師提督、總督姚啓聖率三萬水師、223只戰船、集結平海衞、平海澳訓師待機進剿台灣。因乾旱缺水,水師將士士氣低落,軍心不振。之後,施琅將軍誠心祈求媽祖顯靈庇佑,掘枯井“湧泉濟師”。 [1] 
  • 師泉
天后宮門口的師泉,不管幹旱雨澇,永不幹涸,水位不變,清澈見底。師泉的“井盤”由四塊石頭圍成一隻巨龜,龜頭為一顆圓石,雕刻得栩栩如生。傳説,遇到乾旱時節,當地老百姓可用扁擔敲龜頭三次,並潑三次水,即可求雨成功。 [4] 

平海天后宮保護措施

1996年9月2日,平海天后宮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6] 
2008年,平海天后宮被列入首批國家涉台文物保護工程。 [7] 
2013年3月5日,平海天后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平海天后宮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平海天后宮位於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平海鎮平海村東至自然村。
  • 交通指引
莆田市內乘坐公交車301路、D26路,到平海村站下車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