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津閘

鎖定
平津閘是古代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歷史見證物。最初,京杭大運河南起杭州,北至京東張家灣。實際上,真正到達京城,從張家灣開始還要走四十里旱路。
中文名
平津閘
地    點
京杭大運河
製造者
郭守敬
朝    代

平津閘基本簡介

北京高碑店古代漕運河平津閘 北京高碑店古代漕運河平津閘
元至元廿九年春,由當時水利專家郭守敬負責溝通這一段旱路。第二年的秋天,完成了大運河自張家灣到京城的水運工程。因通惠河既方便了運河漕運,又繁榮了運河周圍的國計民生,所以,被皇帝親自命名為“通惠河”。顧名思義,“通惠河”是一條讓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實惠的河。眾所周知,北京地區的地勢是西高東低,地勢落差較大,通惠河河寬一丈有餘,河水流速較快,無法形成有效的行船河道。加上季節的影響,就會形成不是缺水就是水滿為患的不利局面。為此,自源頭至白河二百餘里,設閘壩三十多座——“天旱水小,則閉閘堵水,短運剝船;雨澇水大,則開閘泄水,放行大舟”。因此,就有了廣源、會川……慶豐、平津、博濟等節水設施。現在北京地方唯有高碑店村的平津閘保存完好並得以修復,所以説高碑店的平津閘成了通惠河古代漕運的唯一力證! [1] 

平津閘歷史追溯

平津閘位於高碑店村北口橋西,被如鏡如茵的一片碧水默默的守護着。現在所能看到的景象,早已不是歷史的真實模樣了。平津閘也如經歷了千年風雨的老人,蜷縮在那樣一個僻靜的角落裏。隔“河”相望,兩塊殘存的挑閘板無言的對視着,在被高度商業化淹沒的現代都市裏,就像極其小心的守候着自己的滄桑。翻開歷史,通惠河完全喪失漕運功能之前,幾度淤堵、幾度疏浚,幾經興廢,既顯示了人們對它的看重,也記錄了它們極其坎坷的命運。高度工業化、高度商業化的今天,更風捲殘雲般衝擊着往日的一切。遍觀北京,能有高碑店平津閘這一點千年之“殘留”,也要算是蒼天有對高碑店人的極其厚愛了。
平津閘舊址 平津閘舊址
站在五千年悠久文化積澱的角度上,平津閘已經是不多的歷史遺存,更是高碑店值得珍視的古文化珍品。由平津閘説開去,既可以遠涉元明清正史,又可以挖掘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某種意義上説,平津閘是打開高碑店深厚文化底藴和久遠歷史內涵的一把鑰匙,所以,平津閘儘管滄桑,在高碑店人的眼裏,卻情誼深深、古韻悠悠。
平津閘最早叫郊亭閘,何年何月被改為平津閘已經難以究其詳。通惠河河深幾尺,任其自流,河道之水甚至只有二、三尺深。平津閘有上、下兩閘,相間七里。上閘與慶豐閘距離十五里,打開上閘,則慶豐閘連閘底都能露出,可見平津上閘對這一段十五里長水道的重要性。平津上、下兩閘關閉,平津上、下閘之間的水就會全被攔住,七里水面平靜如帶,河面商船往來,“舳艫蔽水”,一幅多麼欣欣向榮的景象。原來的河閘用椿木製成,平津閘也一樣,經年容易朽爛,後隨疏浚通惠河改用石制。今天我們看到的,就是用大理石製成的。只可惜,完整的平津閘人們無緣見到,能看到這兩塊挑閘板已經是福分不淺了。平津閘在高碑店人的眼裏,曾經是魚多蝦密的“老閘窩”,不少高碑店人憑藉老閘窩的魚蝦維持生計,甚至發家致富。所以,高碑店人往往坦言:“金窩銀窩,不如我們的老閘窩”。由此可見,平津閘還給高碑店人帶來很大的福祉。 [1] 

平津閘保護措施

2023年11月10日,平津閘入選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遺產名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