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安帖

(行書平安帖)

鎖定
行書《平安帖》為東晉王羲之書寫尺牘作品。今存墨跡本為唐代雙鈎摹搨,硬黃紙本。縱24.7釐米,4行27字。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另有絹本墨跡草書《平安帖》,為宋臨摹本。縱24.5釐米,橫13.8釐米,共4行,41字。
中文名
平安帖
作    者
王羲之
時    代
東晉
收藏地
台北故宮博物院

平安帖法帖簡介

《平安帖》墨拓本 《平安帖》墨拓本 [1]
【摹搨】唐代
【材質】硬黃紙本墨跡
【規格】4行,27字。
王羲之行書《平安帖》,亦稱《修載帖》,與《何如帖》、《奉橘帖》兩帖連為一紙,也稱“平安三帖”。三帖縱24.7釐米,橫46.8釐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2] 

平安帖法帖內容

原文
文人《雅集圖》陳洪綬繪 文人《雅集圖》陳洪綬繪
此粗①平安,修載②來十餘日,諸人近集,存想③明日當復悉來,無由④同,增慨。 [3]  注:帖文部分字跡殘損,釋文根據《王羲之志(附王獻之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補出。
註解
①粗:略微,大致。②修載:王耆之,王羲之的從兄弟。③存想:思忖,思量。④無由:沒有辦法。《儀禮·士相見禮》:“某也願見,無由達”。 [4]  據《世説新語賞譽第八注引《王氏譜》曰:“耆之字修載,琅玡人,荊州刺史廙第三子。歷中書郎、鄱陽太守、給事中。”謝萬嘗稱:“王修載樂託(落拓)之性,出自門風”。帖中言及“諸人近集,存想明日當復悉來”,晉人雅集過從之密,嘯詠風氣之盛,於此見出一斑。

平安帖作品欣賞

《平安帖》局部 《平安帖》局部 [5]
用筆:《平安帖》用筆峻利,沉著瀟灑,俊宕清健,體勢豐滿,尤其是尖筆的起訖牽帶,豐富多變,飽滿完整,實為行書楷則。 [6]  王羲之的新體行書,除了擺佈黑色點畫之外,也照顧到白底的空間,把這兩者安排適宜,悠遊於二度和三度空間,使得點畫盪漾空際,回互成趣。王羲之所表現的書法造型,如孟子道性善,莊周談自然,縱説橫説,無不如意。張懷瓘雲:“惟逸少筆跡遒,獨擅一家之美,天資自然,丰神蓋代,且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之能學,其理隱而意深,故天下寡於知音。”意謂着要了解王字是不易的,它是理性和感性交溶下的產物,像是一個機智的導演,在幕後活動,而不顯出其威臨和統治。 [7]   造型:項穆雲:“天圓地方,羣類象形,聖人作則,製為規矩。…‥古今論書,獨推魏晉,然晉人風氣,疏宕不羈。右軍多優,體裁獨妙。”在王羲之行書的字裏行間,能感到靜謐、和諧、清逸之氣,除行書字勢特色之外,每行中字羣的經營,字形的大小,起伏波變至高峯而止的章法,更像是長袖善舞的舞者,盡情盡意,隨意驅遣點畫。以行書墨跡本尺牘《平安帖》為例,舉隅其造型:《平安帖》奇在骨格之神異,其平直畫雖多,各有異態,同為長豎,“平”字懸針,有若引繩,而“來“字微拱,“十”字則左拂;同為短豎,“修”字各有粗細。同為橫畫,“安”字側鋒下拱,姿態嫵媚,“集”字長橫甚細,“存”字之橫則粗,此其所以奇也。而骨體廉峻,筋肉附之,此其所以麗也。章法佈局疏密得當,雍容之態,酣暢之情,可為行書之典範。 [7] 

平安帖收藏著錄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收藏:《平安帖》前隔水上有“晉王羲之奉橘帖”瘦金書題簽。下鈐“宣和”朱文聯璽。第一行“來十”二字右側,有南朝梁“僧權”半字押署。幅後有“隋開皇十八年三月廿七日”落款,再後有“參軍事學士諸葛穎”、“諫議參軍開府學士柳顧言”、“釋智果”題名。拖尾有歐陽修等題名。前後有“政和”、“宣和”、“紹興”及項元汴笪重光等人收藏印,以及清帝鑑藏印多方,系流傳有緒的唐摹本。 [8]  著錄:《宣和書譜》卷第十五著錄《平安帖》帖目,但錄於王羲之草書目中。 第一行首二字損泐,為“此粗”二字,而褚遂良《右軍書目》著錄有“此粗平安”一帖,在行書第十七卷中,但未錄行數。從勾摹本保存的書風審視,此帖類於《孔侍中帖》,體勢豐滿而筆勢峻利。
參考資料
  • 1.    圖片一來源:個人掃描自《王羲之書法全集》第二卷,江吟、宋行標編著,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 2.    行書《平安帖》簡介資料來源:個人彙編
  • 3.    原文資料來源:《王羲之志(附王獻之志)》,劉秋增、王汝濤、劉錫山編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
  • 4.    註解資料一來源:個人查閲詞典彙編
  • 5.    圖片三來源:個人根據圖片四裁剪
  • 6.    作品欣賞資料一來源:《王羲之志附王獻之志》
  • 7.    作品欣賞資料二來源:劉瑞雯:《王羲之墨跡本行書美學》(台灣台南大學 語教系學刊第六期)
  • 8.    收藏資料參考《王羲之志(附王獻之志)》劉秋增、王汝濤、劉錫山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