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常江

(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鎖定
常江,1982年生,北京大學學士(2005)、碩士(2008),清華大學美國西北大學聯合培養博士(2011),瑞士日內瓦大學博士後(2016)。 [1-2] 
現為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大學媒體融合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深圳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任,深圳大學數字媒體文化實驗室(廣東省重點研究團隊)負責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數字新聞學理論、方法與實踐研究”首席專家,深圳市國家級領軍人才。 [1] 
在調入深大工作之前,曾先後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7年起擔任博士生導師。 [1] 
中文名
常江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數字媒體文化研究;數字新聞學研究;視聽傳播研究

常江研究領域

數字媒體文化研究;數字新聞學研究;視聽傳播研究 [1] 

常江開設課程

數字媒體與跨文化傳播(主講,中文授課,本科)、新聞傳播學理論與文獻研讀(組織,英文授課,博士生)、新聞傳播學研究前沿(參與,中文授課,博士生) [1] 

常江主要學術兼職

中國新聞史學會(國家一級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中國電視藝術交流協會影視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網絡文藝委員會委員,學刊《新聞春秋》副主編,青年新媒體學術研究“啓皓獎”發起人、秘書長,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清華大學智媒研究中心研究員,以及30餘本SSCI期刊、10餘本CSSCI期刊審稿人,等等。 [1] 

常江獲獎記錄

曾獲新聞傳播學國家學會獎傑出青年(2017)、仲英青年學者獎(2017)、中國最具影響力人文社科青年學者獎(2016)、瑞士政府卓越學術獎(2015)等學術獎項。 [1] 

常江主持項目

l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數字新聞學理論、方法與實踐研究”(2020-)
l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崛起背景下美國主流媒體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機制研究”(2015-2020)
l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數字媒體時代的新聞學理論創新路徑研究”(2020-)
l 廣東省普通高校創新團隊項目“深圳大學數字媒體文化實驗室”(2020-)
l 外交部委託項目“西方媒體涉華報道話語及應對研究”(2018)
l 中組部委託項目“新媒體新技術在組織工作輿論中的作用”(2018)
l 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深圳城市文化品牌全球傳播策略研究”(2020-2022)
l 騰訊委託項目“數字原野”(2021-2022)
l 微博委託項目“網絡社區治理的中國經驗研究”(2021)
l 微博委託項目“中國互聯網新媒體生態發展研究”(2018-2019)
l 清華大學自主科研項目“數字媒介與性別身份認同關係研究”(2018-2021)
l 中央電視台項目“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節目樣態及管理機制綜合研究”(2014-2015)
l 中央電視台項目“中央電視台多語種國際頻道傳播策略和影響力研究”(2013-2014)
l 中央電視台項目“中央電視台英語新聞頻道改版效果研究”(2012)
l 澳門一國兩制基金會項目“澳門廣播電視業歷史、現狀與發展研究”(2012-2013)
l 中國人民大學自主科研項目“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策略研究”(2012-2014) [1] 

常江學術成果

累計出版學術專著4部,編著2部,教材2部,學術譯著5部,以中、英、法文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其中SSCI/CSSCI收錄論文100餘篇。部分成果: [1] 

常江著作

1.常江. 中國電視史: 1958-2008.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
2.常江, 鄧樹明. 從經典到前沿:歐美傳播學大師訪談錄.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0.
3.常江. 數字時代的新聞業:文化視角與歐美經驗.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21. [1] 

常江教材

1.常江. 廣播電視學導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1] 

常江譯著

1.約翰·斯道雷. 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第七版). 常江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0.
2.沃爾特·李普曼. 輿論. 常江, 肖寒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
3.伊萊休·卡茨等編. 媒介研究經典文本解讀. 常江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4.邁克爾·舒德森. 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 陳昌鳳, 常江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1] 

常江期刊文章

l 外文文章
1. Chang, J.*, and Tian, H. (2021). Girl power in boy love: Yaoi, online female counterculture, and digital feminism in China. Feminist Media Studies, 21 (4), 604-620.
2. Chen, Y., Tian, H., and Chang, J.* (2021). Chinese first, woman second: social media and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female immigrants. Asi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27 (1), 22-45.
3. Chang, J.*, He, R., and Ren, H. (2021). The Semiotic Guerrilla: Internet subcultures as political resistance in China. Journal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13 (4), 110-120.
4. Chang, J.*, Gitlin, T., and Schudson, M. (2020). Reflecting on forty years of sociology, media studies, and journalism: An interview with Todd Gitlin and Michael Schudson. Sociologica, 14 (2), 249-263.
5. Chen, Y., and Chang, J.* (2020). Médias sociaux et diaspora numérique: I’utilisation de WeChat parmi les immigrées chinoise en Suisse. French Journal of Media Research, 13.
6. Chang, J.*, Ren, H., and Yang, Q. (2018). A virtual gender asylum? The social media profile picture, young Chinese women’s self-empowerment, and the emergence of a Chinese digital femin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21 (3), 325-340.
7. Chang, J.* and Ren, H. (2018). The powerful image and the imagination of power: The “new visual turn” of the CPC’s propaganda strategy since its 18th National Congress in 2012.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8 (1), 1-19.
8. Chang, J. (2018). From the Chinese case to the Chinese paradigm.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8 (5), 559-560.
9. Chang, J.* and Ren, H. (2017). Keep silent, keep sinful: Mainstream newspapers’ representations of gay men and lesbia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dian 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 24 (3), 317-340.
10. Chang, J.* and Ren, H. (2016). Empowerment through craziness: The German TV series Knallerfrauen and its female viewers in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9 (6), 565-582.
11. Chang, J.* and Ren, H. (2016). How native cultural values influence African journalists’ perception of China: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journalists of Baganda descent in Uganda.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9 (2), 189-205.
12. Chang, J.* and Ren, H. (2016). Television news as political ritual: Xinwen Lianbo and China’s journalism reform within the Party-state’s orbi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5 (97), 14-24.
l 中文論文(新聞學)
13. 常江, 狄豐琳 (2022). 數字新聞業的平台化:演進邏輯與價值反思. 編輯之友, 10.
14. 常江, 李思雪 (2022). 數字媒體生態下的新聞迴避:內涵、邏輯與應對策略. 南京社會科學, 9.
15. 常江, 楊惠涵 (2022). 基於數字平台的信息失範與治理:全球趨勢與中國經驗. 中國出版, 12.
16. 常江 (2022). 什麼是數字新聞:認識論的視角. 山西大學學報, 3.
17. 常江, 何仁億 (2022). 網絡:理解數字新聞實踐的核心概念. 新聞與寫作, 3.
18. 常江 (2022). 物質、情感、網絡:數字新聞業的流程再造. 中國編輯, 4.
19. 常江, 何仁億 (2022). 新聞生態理論:緣起、演變與前景. 江西師範大學學報, 2.
20. 常江, 黃文森, 楊惠涵, 劉璇 (2022). 數字新聞學的崛起:2021年全球新聞學研究綜述, 新聞界, 1.
21. 常江, 黃文森, 狄豐琳, 潘露 (2022). 理解數字信息生活:2021年全球傳播學研究綜述. 新聞界, 1.
22. 常江, 何仁億 (2021). 數字新聞生產簡史:媒介邏輯與生態變革. 新聞大學, 11.
23. 常江 (2021). 數字時代新聞學的實然、應然和概念體系. 新聞與傳播研究, 9.【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
24. 常江 (2021). 數字性與新聞學的未來. 新聞記者, 10.
25. 常江, 田浩 (2021). 論數字時代新聞學體系的“三大轉向”. 山西大學學報, 4.
26. 常江, 田浩 (2021). 數字新聞學的理念再造與範式革新:基於在三個國家展開的研究. 東嶽論叢, 6.
27. 常江, 田浩 (2021). 介入與建設:“情感轉向”與數字新聞學的話語革新. 中國出版, 10.
28. 常江, 田浩 (2021). 生態革命:可供性與“數字新聞”的再定義. 南京社會科學, 5.
29. 常江, 何仁億 (2021). 歐美數字新聞學理論:現狀分析與趨勢研判. 中國編輯, 5.
30. 常江, 何仁億 (2021). 客觀性的消亡與數字新聞專業主義的想象. 新聞界, 2.
31. 常江, 黃文森 (2021). 數字時代的新聞學理論:體系演進與中西比較. 新聞記者, 8.
32. 常江 (2020). 歐美新聞教育模式革新及其在數字新聞學體系中的角色. 新聞大學, 9.
33. 常江 (2020). 數字新聞研究的全球視野與中國經驗. 中國社會科學報, 08-20.
34. 常江 (2020). 文化研究作為數字新聞學的方法論思考. 山西大學學報, 4.【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35. 常江 (2020). 數字新聞學:一種理論體系的想象與建構. 新聞記者, 2.
36. 常江, 田浩 (2020). 建設性新聞生產實踐體系:以介入性取代客觀性. 中國出版, 8.
37. 常江, 田浩 (2020). 從數字性到介入性:建設性新聞的媒介邏輯分析. 中國編輯, 9.
38. 常江 (2019). 規範重組: 數字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倫理體系建構. 新聞記者, 8.
39. 常江 (2019). 身份重塑: 數字時代的新聞從業者職業認同. 編輯之友, 4.
40. 常江 (2019). 價值重建: 新聞業的結構轉型與數字新聞生產理論建構. 編輯之友, 3.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
41. 常江 (2018). 策略化逃避: 門户新聞網站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實踐理念轉型. 編輯之友, 12.
42. 常江 (2018). 儀式化認同: 媒介融合時代的廣播新聞理念革新. 編輯之友, 11.
43. 常江 (2018). 原子化未來: 技術變遷對報紙編輯室文化的重塑. 編輯之友, 10.
44. 常江 (2018). 多屏化視界: 數字時代的電視新聞編輯室生態轉型. 編輯之友, 9.
45. 常江 (2018). 圖繪新聞: 信息可視化與編輯室內的理念衝突. 編輯之友, 5.
46. 常江 (2018). 生成新聞: 自動化新聞時代編輯羣體心態考察. 編輯之友, 4.
47. 常江 (2018). 導演新聞: 浸入式新聞與全球主流編輯理念轉型. 編輯之友, 3.
48. 常江 (2018). 聚合新聞: 新聞聚合服務對新聞編輯行業的影響. 編輯之友, 2.【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49. 常江 (2017). 新聞生產社交化與新聞理論的重建. 湖北大學學報, 11.
50. 常江, 徐帥 (2017). 從“VR+新聞”到“VR新聞”——美英主流新聞業界對虛擬現實新聞的認知轉變. 新聞記者, 11.
51. 常江, 王曉培 (2017). 移動互聯網生態下的視頻新聞編排革新. 編輯之友, 9.
52. 常江 (2017). 蒙太奇、可視化與虛擬現實: 新聞生產的視覺邏輯變遷. 新聞大學, 1.
53. 常江, 楊奇光 (2016). 重構敍事?虛擬現實技術對傳統新聞生產的影響. 新聞記者, 9.
54. 常江 (2016). 虛擬現實新聞:範式革命與觀念困境. 中國出版, 5.
55. 常江, 文家寶 (2016). 中國語境下的電視新聞調查性報導:基於對《新聞調查》(1996-2006)的個案考察. 國際新聞界, 3.
56. 常江, 文家寶 (2015). 中國電視調查性報道的困境:基於場域理論對央視〈新聞調查〉(2009-2014)的內容分析. 新聞記者, 11.
57. 常江, 王曉培, 楊奇光 (2015). 新聞編譯的專業化與政治化:《參考消息》1966-1976年間主題報道策略研究. 新聞界, 17.
58. 常江, 楊奇光 (2015). 國家敍事中的世界圖景:基於對2014年《新聞聯播》“國際聯播快訊”的內容分析. 新聞記者, 3.
59. 常江, 楊奇光 (2015). “二傳手”之失: 對我國新聞編譯失範現象的批判話語分析. 新聞界, 3.
60. 常江 (2015). 中國初創期電視新聞形態及其開創的傳統. 新聞與傳播研究, 3.
61. 常江 (2014). 《新聞聯播》簡史: 中國電視新聞與政治的交互作用(1978-2013). 國際新聞界,5.
62. 文家寶, 常江 (2014). 中西方電視新聞主播功能比較研究: 以CCTV《新聞聯播》、CNN《時事觀察室》、BBC《六點新聞》為例. 新聞界, 20.
63. 常江, 文家寶, 劉詩瑤 (2014). 電視數據新聞報導的探索與嘗試:以中央電視台《晚間新聞》“據”説系列報導為例. 新聞記者, 5.
64. 常江, 許諾 (2013). 新聞連續劇: 敍事策略與傳播樣態探析. 國際新聞界, 5.
65. 常江, 吳盼盼 (2013). 從視覺到功能: 主流電視新聞演播室設計風格探析. 新聞界, 2.
66. 常江 (2012). 結構變遷與功能轉化:解讀《新聞聯播》改版. 現代傳播, 6.
l 中文論文(媒介文化與視聽傳播)
67. 常江, 何仁億 (2022). 數字時代的媒介儀式:解讀建黨一百週年全媒體傳播實踐. 新聞界, 2.
68. 常江, 朱思壘 (2022). 架構、生態與普惠:一個數字出版的闡釋框架. 現代出版, 1.
69. 常江 (2021). 數字化、私人化與激進化:技術變遷視野中的美劇文化. 文化縱橫, 12.
70. 常江, 田浩 (2021). 間性的消逝:流媒體與數字時代的視聽文化生態.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12.【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71. 常江, 朱思壘 (2021). 作為知識生產的數字出版:媒介邏輯與文化生態. 現代出版, 5.【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72. 常江 (2021). 流動的經驗與下沉的話語:數字時代的電影評價體系. 當代電影, 8.
73. 常江 (2020). 流行化宣傳:數字時代中國的愛國主義動員. 二十一世紀, 6.
74. 常江 (2020). 從本質真實到體驗真實:論數字時代紀實文化的流變. 現代傳播, 2.
75. 常江 (2020). 中國電視劇海外傳播的文化使命. 中國電視, 10.
76. 常江 (2020). 流媒體與未來的電影業:美學、產業、文化. 當代電影, 7.
77. 常江, 田浩 (2020). 作為文化的美劇:主流類型、工業、意識形態. 深圳大學學報, 2.
78. 常江 (2020). 漂浮的能指與最後的審判:《被光抓走的人》的社會意藴. 當代電影, 1.
79. 常江 (2019). 電影該以什麼方式書寫歷史——評《進京城》. 當代電影, 6.
80. 常江, 石谷巖 (2019). 傅滿洲的幽靈: 好萊塢電影裏中國人形象的百年變遷. 當代電影, 2.
81. 常江, 徐帥 (2019). 非虛構的“浸入轉向”: 虛擬現實與影像紀實. 新聞大學, 3.【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82. 常江 (2019). 舊產業、新邏輯: 2018年中國影視行業綜述與前瞻. 編輯之友, 2.
83. 常江 (2018). 再現之道: 文化理論在全球化時代的重新政治化. 學習與探索, 12.【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84. 常江, 石谷巖 (2018). 美國電視劇華人移民形象的二元板結化塑造. 現代傳播, 6.
85. 常江 (2017). 拒絕闡釋: 羅蘭·巴特思想的後結構轉向及其對當代電影理論的影響. 當代電影, 9.
86. 常江 (2017). 網絡評論的是與非. 人民論壇, 8.
87. 常江, 王曉培 (2017). 短視頻新聞生產:西方模式與本土經驗. 中國出版, 16.
88. 常江 (2017). “成年的消逝”:中國原生互聯網文化形態的變遷. 學習與探索, 7.
89. 常江 (2017). 流行歌曲與中國形象的跨文化認知:基於對蘇丹青年羣體的深度訪談. 新聞界, 6.
90. 常江 (2017). 從傅滿洲到陳查理: 20世紀西方流行媒介上的中國與中國人. 新聞與傳播研究, 1.
91. 常江, 那雲子, 何仁億 (2016). 美國主流媒體對中國與印度形象再現的話語差異. 新疆大學學報, 4.
92. 常江 (2016). 紀實、審美、控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大陸的電視批評及其文化意涵. 新聞學研究, 7.
93. 常江 (2016). 電視產業結構如何作用於電視文化:中美兩國比較分析. 深圳大學學報, 3.
94. 常江, 肖寒 (2016). 超越二元對立:外宣視頻《“十三五”之歌》的傳播效果與中國對外傳播的後結構轉向. 新聞大學, 1.
95. 常江, 何天平 (2015). 創新與顛覆:網絡自制劇的生產模式研究. 中國出版, 12.
96. 常江 (2015). 以先鋒的姿態懷舊:中國互聯網文化生產者的身份認同研究. 國際新聞界, 5.【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97. 常江, 王曉培 (2015). 龍的翅膀與爪牙:西方主流電視紀錄片對“中國崛起”的形象建構. 現代傳播, 4.
98. 常江 (2014). 初創期中國電視文藝節目形態探析. 中國出版, 20.
99. 常江 (2014). “大躍進”與電視:淺析中國電視誕生的政治語境. 現代傳播, 5.
100. 常江, 李思雪 (2014). 身體的異化與解放: 電視劇《後宮·甄嬛傳》裏的女性身體政治. 新聞界, 11.
101. 常江 (2013). 作為權宜之計的後現代性:對微電影文化的解讀. 現代傳播, 7.
102. 常江, 文家寶 (2013). “微”語境下的“深”傳播:微電影傳播模式探析. 新聞界, 9.
103. 常江 (2012). 付費牆: 重建印刷媒體的權威性. 新聞界, 14.
104. 常江 (2012). 社交媒體環境下的傳媒、意見領袖和大眾. 新聞界, 12.
105. 常江 (2012). 文化、權力與多元性:關於媒介批評學科體系建設的思考. 國際新聞界, 3.【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106. 常江 (2010). 個人主義與商業主義的交纏:經典好萊塢敍事中的新聞業和新聞記者. 國際新聞界, 2
l 訪談與對話
107. 常江, 王潤澤, 邁克爾·舒德森, 克里斯·安德森 (2022). 新聞的基本觀念:歷史緣起與中西比較. 新聞記者, 8.
108. 常江, 田浩 (2020). 斯圖亞特·艾倫:將“數字性”融入新聞學研究新範式. 新聞界, 12.
109. 常江, 克里斯·安德森, 邁克爾·舒德森, 託德·吉特林 (2020). 新聞學的未來:數字生態與全球語境——中、英、美三國新聞學學者的對談(下). 新聞界, 11.
110. 常江, 克里斯·安德森, 邁克爾·舒德森, 託德·吉特林 (2020). 新聞學的未來:數字生態與全球語境——中、英、美三國新聞學學者的對談(上). 新聞界, 10.
111. 常江, 田浩 (2020). 丹尼爾·米勒:以整體性範式探索人類的未來. 新聞界, 9.
112. 常江, 田浩 (2020). 道格拉斯·凱爾納:以批判文化理論解決傳播學的學科危機. 新聞界, 8.
113. 常江, 田浩 (2020). 馬克·杜茲:新聞學研究應當“超越新聞”. 新聞界, 7.
114. 常江, 何仁億 (2020). 安德烈亞斯·赫普:我們生活在“萬物媒介化”的時代. 新聞界, 6.
115. 常江, 田浩 (2020). 約翰·哈特利:文化研究可以給新聞學的發展帶來變革. 新聞界, 5.【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116. 常江, 田浩 (2020). 詹妮特·瓦斯科:新聞不是言之無物的信息碎片. 新聞界, 4.
117. 常江, 田浩 (2020). 克里斯·安德森:新聞學應建立人文主義的認知系統. 新聞界, 3.
118. 常江, 田浩 (2020). 尼克·庫爾德利:數據殖民主義是殖民主義的最新階段. 新聞界, 2.
119. 常江, 田浩 (2020). 克利福德·克里斯琴斯:用存在倫理學替代理性倫理學. 新聞界, 1.
120. 常江, 田浩 (2019). 泰瑞·弗盧:國家仍是媒介研究的核心維度. 新聞界, 12.
121. 常江, 田浩 (2019). 理查德·約翰:技術從未置身於歷史與政治之外. 新聞界, 11.
122. 常江, 何仁億 (2019). 弗萊德·特納:技術烏托邦主義是一種失敗的社會變革方案. 新聞界, 10.
123. 常江, 石谷巖 (2019). 文森特·莫斯可: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將導致其自身的衰敗. 新聞界, 9.
124. 常江, 黑龍 (2019). 丹尼爾·哈林:傳播研究應當追求語境化的思維方式. 新聞界, 8.【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125. 常江, 石谷巖 (2019). 阿曼達·洛茨:未來的電視是一種非線性文化. 新聞界, 7.
126. 常江, 田浩 (2019). 芭比·澤利澤:新聞學應當是一個解釋性的學科. 新聞界, 6.
127. 常江, 胡穎 (2019). 勞倫斯·格羅斯伯格:美國的大學建制導致文化民粹主義. 新聞界, 5.
128. 常江, 史凱迪 (2019). 克里斯蒂安·福克斯:互聯網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 新聞界, 4.
129. 常江, 徐帥 (2019). 傑伊·布盧姆勒:價值觀對於傳播學的發展至關重要. 新聞界, 3.
130. 常江, 胡穎 (2019). 保羅·萊文森:媒介進化引導着文明的進步. 新聞界, 2.
131. 常江, 史凱迪 (2019). 霍米·巴巴:理論建構是一種賦權的政治. 新聞界, 1.
132. 常江, 徐帥 (2018). 亨利·詹金斯:社會的發展最終落腳於人民的選擇. 新聞界, 12.
133. 常江, 胡穎 (2018). 大衞·莫利:新媒體帶來了新的排斥形式. 新聞界, 11.
134. 常江, 史凱迪 (2018). 安吉拉·麥克羅比:流行文化導致性別平等的幻象. 新聞界, 10.
135. 常江, 徐帥 (2018). 伊萊休·卡茨:新媒體加速了政治的日常化. 新聞界, 9.【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136. 常江, 李思雪 (2018). 勞拉·穆爾維:流媒體技術使文化民主成為可能. 新聞界, 8.
137. 常江, 石谷巖 (2018). 羅伯特·麥克切斯尼:“富媒體、窮民主”法則依然有效. 新聞界, 7.
138. 常江, 何仁億 (2018). 約翰·杜倫·彼得斯:傳播研究應當超越經驗. 新聞界, 6.
139. 常江, 田浩 (2018). 託伊恩·範·迪克:批判話語研究是一種政治立場. 新聞界, 5.
140. 常江, 石谷巖 (2018). 託德·吉特林:學術與政治從來不是割裂的. 新聞界, 4.【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141. 常江, 田浩 (2018). 洪美恩:文化研究是超越國族的世界主義. 新聞界, 3.
142. 常江, 石谷巖 (2018). 格雷厄姆·默多克:馬克思是一切社會分析的起點. 新聞界, 2.
143. 常江, 何仁億 (2018). 邁克爾·舒德森:新聞學不是一個學科. 新聞界, 1.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