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帶內傳輸

鎖定
帶內傳輸(intraband transmission)是指一種利用話路頻帶內的一段窄頻帶,使電話與時間離散信號得以同時傳輸的傳輸方式。
主數據協議以外的傳輸,和主數據協議位於同樣的傳輸介質之上。管理協議是一種帶內傳輸的例子。主數據協議以外的傳輸,和主數據協議位於同樣的傳輸介質之上。管理協議是一種帶內傳輸的例子。
中文名稱
帶內傳輸
英文名稱
intraband transmission
定  義
一種利用話路頻帶內的一段窄頻帶,使電話與時間離散信號得以同時傳輸的傳輸方式。
應用學科
通信科技(一級學科),通信原理與基本技術(二級學科)
中文名
帶內傳輸
外文名
intraband transmission
定  義
一種可以同時傳輸的傳輸方式
應用學科
通信科技,通信原理與基本技術

目錄

帶內傳輸概念

帶內傳輸(intraband transmission)是指一種利用話路頻帶內的一段窄頻帶,使電話與時間離散信號得以同時傳輸的傳輸方式。
主數據協議以外的傳輸,和主數據協議位於同樣的傳輸介質之上。管理協議是一種帶內傳輸的例子。主數據協議以外的傳輸,和主數據協議位於同樣的傳輸介質之上。管理協議是一種帶內傳輸的例子。
帶內傳輸要利用頻帶的一段窄頻帶,頻帶是無線電頻譜上位於兩個特定的頻率界限之間的部分。頻帶的單位是赫茲(Hz)。
通俗的説,對信道而言,頻帶就是允許傳送的信號的最高頻率與允許傳送的信號的最低頻率這之間的頻率範圍(當然要考慮衰減必須在一定範圍內)。若兩者差別很大,可以認為頻帶就等於允許傳送的信號的最高頻率。
對信號而言,頻帶就是信號包含的最高頻率與最低頻率這之間的頻率範圍(當然頻率分量必須大於一定的值)。若兩者差別很大,可以粗略地認為頻帶就等於信號的最高頻率。
如果一個信號只包含了一種頻率的交流成份或者有限幾種頻率的交流成份,我們就稱這種信號叫做頻帶信號。 [1] 

帶內傳輸工作原理

DTMF進行帶內傳輸的實現
DTMF就是雙音多頻,我們日常生活中撥打電話的過程中經常會用到,如撥打用户的分機號碼,輸入賬號和密碼等。而隨着IP電話的大量使用如何實現傳送DTMF成為IP電話中的一個技術問題。
傳送DTMF信號普遍有兩種方式:帶內傳送和帶外傳送。 其中帶外傳送主要通過將DTMF消息封裝到協議中進行傳送,如H323協議中可以通過Q931和H245進行傳送DTMF。
而帶內傳輸主要有兩種:透明傳送和RFC2833方式。所謂透明傳送就是將DTMF音作為語音一起打包到RTP中進行發送。由於網絡丟包的影響,有時會造成DTMF信號丟失,而且DTMF音混合在語音包中,容易產生偏差,造成信號失真。
所以普遍採用的是RFC2833方式,就是將DTMF數字按照一個的規則和格式組成一個數據包,然後封裝到RTP中發送。接收端接收後進行解析,再還原成相應的DTMF信號,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對丟包的容錯性強以及識別差錯率低。
在介紹RFC2833前,先來了解一下RTP(Real Time Protocal),該協議可參見RFC1889。RTP協議是IP電話中以及NGN中最經典的協議。無論採用H323,H248,MGCP還是SIP,這些都屬於信令層的協議,他們之間進行互通、交換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媒體流的收發。而所有的媒體流都是採用RTP協議,無論是視頻,語音還是圖象,包括本文所提到的DTMF都是建立在RTP的基礎上的。
RTP協議用以傳送實時數據。RTP協議通常運行在UDP層之上,二者共同完成運輸層的功能。UDP提供複用及校驗和服務,也就是通過分配不同的端口號傳送多個RTP流。協議規定,RTP流使用偶數(2n)端口號,相應的RTCP流使用相鄰的奇數(2n+1)端口號。
E1通信系統中的帶內傳輸
在通信系統中,E1數據鏈路是一種最基本、最普遍的通信傳輸線路。在實際應用中,各鏈路因為承載的業務不同和使用者不同而有着不同的重要級別。在整個通信系統中,線路的可用率是衡量系統運營質量的重要指標,實際應用中,通常採用主備線路保護倒換的方法來提高線路的可用率。
用於主備線路保護倒換的設備一般都安裝在傳輸線路的兩端,並且需要對位於兩端的保護倒換設備的工作參數作統一的設置。設置方法都是在某一端先進行參數設置,然後通過其他的通信手段通知另一端進行參數設置(如通過電話通知另一端的工程人員),從而實現雙端參數的同步設置。這種方法維護效率低、線路開通時間長、容易引入人為錯誤,增加了系統的不穩定因素。
用户A1和A2通過數據鏈路與倒換設備相連,然後經過傳輸線路網絡進行通信。當前的通信系統中,對雙端同步的設置是在某一端先進行參數設置,然後通過其他的通信線路通知另一端進行參數設置,實現雙端參數的同步,這存在明顯的不足。本文提出的設計思路是:在通信過程中兩倒換 設備的參數設置由某一個用户端設置後其設置參數經傳輸鏈路對另一用户端進行同步設置和監測,如果某個倒換設備(如近端倒換設備)因通信原因需作狀態參數修改,則在修改之後另一個倒換設備(遠端倒換設備)自動作同樣的狀態參數修改,兩倒換設備的狀態參數始終保持一致。
一般而言,在E1傳輸鏈路中其信號幀(2.048 Kb/s 幀: 32×8 b=256 b in 125 µs)有成幀、成復幀與不成幀3種方式。在成幀的E1中,第0時隙用於傳輸幀同步數據,其餘31個時隙可以用於傳輸有效數據;在成復幀的E1中,除了第0時隙用於傳輸幀同步數據外,第16時隙是用於傳輸信令,第1~15、17~31共30個時隙用於傳輸有效數據;而在不成幀的E1中,所有32個時隙都可用於傳輸有效數據。在本研究中, E1信號幀工作在成復幀方式,此處E1的30個時隙用於傳輸有效數據,而同步設置是由第0時隙來實現。 [2] 
參考資料
  • 1.    劉勇.頻帶傳輸技術: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03
  • 2.    謝希仁.計算機網絡(第六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