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希爾特規律

鎖定
希爾特規律是指在地層大體水平的條件下,煤的揮發分隨埋藏深度的增加而減低,也就是煤的變質程度隨埋藏深度而增高的規律。
中文名
希爾特規律
外文名
Hilter's rule
學    科
煤地質學
類    別
規律形式
領    域
能源
範    圍
煉焦化工

希爾特規律簡介

煤在地下較深處,受地熱與上覆岩層靜壓力長時間作用引起的變質作用。這是煤變質作用中影響範圍最廣的一種類型,又稱區域變質作用。1873年,德國希爾特提出,在地層大體水平的條件下,每下降100m,煤的揮發分便減少2~3%,即煤的變質程度隨埋藏深度而有規律地增加,這個規律叫希爾特規律。希爾特規律對於世界各國的煤田有普遍意義 [1] 

希爾特規律變質作用

煤的變質作用使褐煤向煙煤、無煙煤演化,也可能進一步變質,形成石墨,褐煤在不斷增加的温度和壓力的長時間作用下。煤化度加深,碳含量增加,氫含量、氧含量和揮發分減少。煤的反射率增高,容重增大,逐步轉變成煙煤,其中的腐植酸全部轉化為中性的腐殖質,煤開始出現粘結性,光澤增強。影響變質作用的重要因素是温度,其次是時間和壓力。温度的升高促進煤化過程中化學反應的進行,而壓力加大主要促進物理結構的變化。成煤温度可以用很多方法來推測,但不同方法所得的結果略有不同。按照導致煤變質的熱量及其作用方式和變質特徵。煤的變質作用有四種類型,即深層變質、接觸變質、區域岩漿熱變質和動力變質 [2] 

希爾特規律接觸變質作用

接觸變質作用指岩漿接觸謀層時粉漿帶來的高温、揮發性氣體和壓力使煤發生變質的作用。接觸變質作用影響範圍較小,僅形成局部煤質分帶。與岩漿接觸的煤層常轉變為天然焦。接觸變質煤的灰分較高,揮發分和發熱量較低,粘結性消失 [2] 

希爾特規律區域岩漿熱變質作用

動力變質作用指與煤層或煤系有一定距離的岩漿帶來的熱氣和熱液的巨大熱能,使煤層發生區域性變質的作用 [3] 

希爾特規律動力變質作用

動力變質作用指由於地殼構造運動產生的應力和熱能使煤發生變質的作用。地殼構造發生斷裂產生的剪切刀,使煤的物理結構發生變化,而由構造變動轉化而來的熱能(如摩擦熱)也促進煤的化學變化。這種作用只有在構造運動劇烈、岩層導熱性差的條件下才會產生,其影響的範圍比較小 [1] 
參考資料
  • 1.    陳學敏. 貴州龍潭組煤類分佈規律及其成因[J]. 煤田地質與勘探, 1995(2):21-24.
  • 2.    施龍青, 尹增德. 成煤環境對揮發份的影響[J]. 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2):163-168.
  • 3.    劉權, 木坦裏甫·艾買提. 白楊河煤基本特性及其變化規律初探[J]. 新疆有色金屬, 2017, 40(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