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巷口壽聖寺磚塔

鎖定
巷口壽聖寺磚塔,也稱壽聖寺舍利塔、塔寺,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舍利東街29號,佔地面積約43.5平方米,始建於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 [2]  [6] 
巷口壽聖寺磚塔是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坐北朝南,殘高約47米,一至三層檐下有磚雕仿木構斗拱,四層以上疊澀出檐。塔剎剎柱折斷,殘存覆缽。巷口壽聖寺磚塔的造型與結構具有北宋時期的特點,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2] 
2013年3月5日,巷口壽聖寺磚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巷口壽聖寺磚塔
地理位置
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舍利東街29號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約 43.5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770-3-06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管理機構
壽聖寺磚塔和金勝莊遺址文管所 [3] 
別    名
壽聖寺舍利塔、塔寺 [6] 

巷口壽聖寺磚塔歷史沿革

巷口壽聖寺磚塔始建於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 [2]  ,明清歷代重修 [6] 
民國初年,巷口壽聖寺磚塔內部木梯被土匪焚燬。
抗日戰爭時期,壽聖寺被侵華日軍所毀,僅存巷口壽聖寺磚塔。
2011年,重新恢復木梯 [6] 

巷口壽聖寺磚塔建築特色

巷口壽聖寺磚塔是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為寺內僅存建築,坐北朝南,殘高約47米。塔基大部分埋入地下 [4]  。塔身向上逐層收分,每面寬3米 [2] 
巷口壽聖寺磚塔底層較高,一至三層檐下用磚雕刻出仿木構斗拱,下施磚普柏枋,轉角鋪作與補間鋪作均五鋪作出雙杪。四層以上各層為磚疊澀檐。塔內中空,底層內因空間高隔為兩層,共計十一層樓板,可隨木梯逐級攀登。底層僅南面開券門,其它各面不設門或窗,二至十層東西南北四面闢小券門(假門 [6]  )。塔剎剎柱折斷,殘存覆缽,上有“大宋熙寧八季三月二十八日鑄造……”銘文 [2] 
巷口壽聖寺磚塔

巷口壽聖寺磚塔文物遺存

巷口壽聖寺磚塔壁畫 巷口壽聖寺磚塔壁畫
巷口壽聖寺磚塔內壁現存小佛像、佛龕、約20平方米壁畫以及元、明各代遊人題記 [2]  [4] 

巷口壽聖寺磚塔歷史文化

巷口壽聖寺磚塔佛塔文化

古印度將塔稱作“悉堵波”,原義為“墳”,是天竺有地位的人死後的一種禮遇。塔初為圓丘,佛滅後,舍利入塔,塔遂被賦予佛教意義。佛塔隨着佛教傳入中國,塔在中國古代稱為“浮屠”“浮圖”,是梵文的譯音。中國的佛塔平面形狀以方形、八角形居多,層數一般為單數,通常由地宮、塔基、塔身、剎組成。經過與中國的樓閣建築結合,中國化的佛塔建築,造型多樣,主要有樓閣式塔密檐式塔金剛寶座塔等。從建築材料上看,有木塔,磚塔、磚石塔、金銀銅鐵塔等。隋以前多為木塔,後來木造塔多因火災被焚,到唐代多以磚結構的塔代替了木結構的塔 [5]  。巷口壽聖寺磚塔是八角樓閣式磚塔 [2] 

巷口壽聖寺磚塔傳説軼事

巷口壽聖寺磚塔上為鐵覆缽頂,民間稱為神鍋。傳説,當年施工人眾甚多,管飯困難。芮城縣城西北有個村子就佈施了一口大鍋,不論人有多少,都能管飽,被稱為神鍋。巷口壽聖寺磚塔修建完成後,就將神鍋置於塔頂留念。後來,人們就將佈施神鍋的村子稱為“上鍋村”,以後衍變為上郭村 [7] 

巷口壽聖寺磚塔文物價值

巷口壽聖寺磚塔的造型、結構具有北宋時期的鮮明特點,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2] 

巷口壽聖寺磚塔保護措施

1996年1月12日,巷口壽聖寺磚塔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6] 
保護標誌 保護標誌
2013年3月5日,巷口壽聖寺磚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19年8月10日,山西省文物局公佈巷口壽聖寺磚塔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3] 
巷口壽聖寺磚塔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保護範圍
自塔身起向東150米,向西100米,向南120米,向北280米。
建設控制地帶
自保護範圍起東、西、南、北各向外延伸100米 [3] 

巷口壽聖寺磚塔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巷口壽聖寺磚塔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舍利東街29號。
  • 交通信息
自駕:從運城市芮城縣芮城汽車站出發,途經洞賓東街、育英北路,到達壽聖寺,路程大約1.6千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