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蛇吞象

鎖定
巴蛇吞象(拼音:bā shé tūn xià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山海經·海內南經》。 [1] 
巴蛇吞象(巴蛇:古代傳説中的大蛇)指一條蛇想吞吃一隻大象,比喻人心的貪婪。主謂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 [1]  [4] 
中文名
巴蛇吞象
拼    音
bā shé tūn xiàng
近義詞
一蛇吞象
出    處
《山海經·海內南經》
注音字母
ㄅㄚ ㄕㄜˊ ㄊㄨㄣ ㄒㄧㄤˋ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賓語、定語

巴蛇吞象成語出處

先秦《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巴蛇吞象”。 [1] 

巴蛇吞象成語故事

古時候,在洞庭湖畔,有一條一尺來長的小蛇,小拇手指粗細,正伏在草中,等待着小青蛙蹦過來。這時,一隻剛會捕食的小狼崽子叼着一隻兔子經過那裏。也許是累了,也許是由於好奇,要看看熱鬧,它便放下獵物,眼睜睜地瞧着那條小蛇怎樣捕食。 [2] 
只見小蛇往前一竄,一口咬住了一隻小青蛙的腦袋,慢慢地往下吞。過了好長時間,小蛇才把那隻小青蛙吞進肚裏。小蛇美滋滋地把身子纏在一棵小樹的幹上,慢慢地繞來繞去,為的是把吞進去的食物勒碎了,容易消化。小狼看夠了,輕蔑地説:“小蛇,吃了一隻小青蛙,就費這麼大的勁,你看我,能吃掉整個兔子!”“我小麼,才一歲多。”小蛇分辯説。“我呀,出生才十個多月,比你還小呢。真沒出息,要吃麼,就逮大的吃,吃個小青蛙、小老鼠什麼的,太沒勁!”小狼説完,叼起兔子,得意洋洋地走了。 [2] 
小蛇這個氣呀,可等氣消了以後,仔細捉摸小狼的話,又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小蛇下定決心,不再吞小青蛙這類小東西,要吞大個的! [2] 
過了幾天,小蛇肚裏的食物消化完了,又出來捕食。又有一隻小青蛙蹦到它眼前,它叮囑自己:“不弄這些小東西,要弄大的!”小青蛙蹦走了,又來了一隻大青蛙,小蛇有些動心了,很想竄上去咬住它,可它又忍住了,再次提醒自己:“別那麼沒出息,要象小狼那樣,捉大的!”這時,溜過來一隻又肥又大的老鼠,足有半尺長,比自己的肚子粗好幾倍,小蛇一竄就咬住了那隻老鼠的嘴巴。它把嘴幾乎張到最大限度,才把大老鼠的整個嘴巴吞下去,可是那腦袋骨太大太硬了,怎麼也吞不下去。它想吐出來,改換個小老鼠什麼的,可它一想到小狼蔑視的樣子,便橫下心來,非吞下這隻大老鼠不可。 [2] 
用了一整天的時間,小蛇才把大老鼠的頭吞下去。大老鼠的身子比較軟,好吞多了。可是,小蛇的肚子撐得老大老大,頭和尾簡直象是長在西瓜上的蔓子了,肚皮被撐得很薄很薄,幾乎透明瞭,連肚子裏面老鼠的形狀都看得見了。小蛇一動也不敢動,怕碰破肚皮。它有些後悔了,怕被撐死了。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也許有十天半月吧,小蛇的肚子才逐漸小下來。由於小蛇吞食了足夠的,甚至是超量的食物,營養充足,長得很快,要比同它年歲相同的小蛇長得多,粗得多。從此,它的胃口越來越大,吞兔子、吞山羊羔、吞老山羊,所有動物都知道它的貪心最大,既怕它又恨它。有一天,一隻老猴子攀上最高的一棵樹的最頂上,嘲弄巴蛇説:“你能一口吞了大象嗎?”巴蛇不以為然地説:“吞就吞!”然後它把一頭大象活活給吞了,消化了三年,才把骨頭排出來。 [2] 

巴蛇吞象成語寓意

巴蛇囫圇吞下那頭大象以後,消化了三年,才吐出象的骨頭來。由此可見,即便是神話中的大蛇,吞下一頭大象,也並不好受,要是一般的蛇,也想吞象,那當然更是不自量了,所以人們也常用“巴蛇吞象”來比喻人心的貪婪,告誡人們要剋制慾望,知足常樂。 [3] 

巴蛇吞象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巴蛇吞象”指一條蛇想吞吃一隻大象,比喻人心的貪婪。主謂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 [1]  [4] 
運用示例
明·李培《滿庭芳·省悟》詞:“魯鼠餐牛,巴蛇吞象,無端物態難窮。翻雲覆雨,懶去問蒼穹。” [1] 
清·沈壽榕《客言》詩:“巴蛇吞象狡兔脱,翰音登天鳴鶴悲。熒熒太白光照午,蒼蒼奈何氓蚩蚩。”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