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比倫文學

鎖定
巴比倫文學指公元前19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兩河流域文化最繁盛時期的文學。文學作品以史詩敍事詩為主,用楔形文字刻在泥版上,得以保存,並經亞述人廣為傳播,對西亞不少民族的神話傳説,特別是希伯來人的宗教神話,以至基督教的聖經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作品名稱
巴比倫文學
創作年代
公元前19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
作品出處
兩河流域之間的文學
文學體裁
詩歌

巴比倫文學創世神話

創世神話《埃努瑪·埃立什》是巴比倫文學中流傳極廣的一部作品。它記載在七塊泥版上,以故事開頭的幾個字“埃努瑪·埃立什”為名。它敍述創造天地、星辰、萬物和人類的故事,反映人們對光明、幸福的追求和對黑暗的憎惡,也反映了他們對自然現象的原始的理解。《伊什塔爾下降冥府》源於蘇美爾時代的神話故事《印尼娜降入冥府》,寫愛情與生命之女神伊什塔爾為拯救植物之神坦姆茲而進入地獄,經七重門,逐件剝去飾物,並被囚禁。於是百草凋零,萬木枯萎,自然界陷入一片混亂。天神害怕人類滅亡後無人獻祭,不得不將兩神救出。於是草木隨之復甦,自然界恢復生機和繁榮。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試圖解釋四季更迭和萬物榮枯的原因。

巴比倫文學史詩

詠吉爾伽美什史詩》是巴比倫文學中傑出的著作。早在蘇美爾時期就有關於吉爾伽美什的故事,經巴比倫人綜合加工,形成一部完整的史詩。烏魯克的統治者吉爾伽美什一身“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他馴服了天神派來的原始人恩啓都,兩人結為密友,協力殺死怪物,救出女神伊什塔爾。他拒絕女神的愛情,並殺死前來複仇的天牛,遭到失去恩啓都的懲罰。在極度悲痛之中,他決定探究人類永生的方法。歷盡艱辛,瞭解到當年大洪水時烏特納庇什廷得到永生的經過,並潛入海底,取得了長生草。可是歸途中長生草被蛇吞食。回到烏魯克後,在神的幫助下與亡友之靈相會,方始明白人類不能永生。史詩反映古代人民對自然法則和生死秘密的探求以及對神權的鄙視。

巴比倫文學其他作品

詠正直受難者的詩》敍述一個老實人履行了對神和國王的全部義務,依然遭受苦難,因而對神和宗教教義發生了懷疑。《主人和奴隸的對話》通過12個問答揭示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對抗和矛盾,奴隸主對奴隸的依賴。兩篇作品反映了巴比倫社會的鬥爭,説明反對傳統宗教的思想已經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