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天族

鎖定
巴天族(越南語:người Pà Thẻn)或稱為巴興族(越南語:Pá Hưng)、宋族(越南語:Tống),是越南官方認定的54個民族之一,居住在越中邊境附近的河江省和宣光省,1999年人口為5569。1974年正式劃為一個民族,1979年,人口極少的水族(越南語:Người Thủy/ʛ水)也併入該族。巴天族在中國也有分佈,人口在兩萬以上,多於越南境內人口,但被劃為瑤族。
中文名
巴天族
外文名
người Pà Thẻn
或稱為
巴興族
簡    介
越南官方認定的54個民族之一

巴天族族源和分佈

巴天族自稱“巴哼”或寫作“巴亨”(越南語:paŋ̊ŋ),分佈於越南河江省的北光縣(越南語:Bắc Quang)、箐門縣(越南語:Xín Mần)和黃樹肥縣(越南語:Hoàng Su Phì)以及宣光省佔化縣(越南語:Chiêm Hoá);在中國交界的城步、綏寧、新寧、通道、三江、龍勝、融安融水臨桂黎平從江榕江等縣,也居住着幾萬這樣自稱的居民,皆被視為瑤族的一支,稱為“八姓瑤”。
“巴哼”意為“八姓”,即鄧、盤、趙、卜、戴、沈、洪、藍這八個。這些姓有兩種讀法,分別是源自漢語的讀音和本民族語言的讀音,如卜姓讀“嘎波”。每個姓又分為三支,各支都有來歷傳説。也有學者提出,巴哼中的“ŋ̊ŋ”與苗族、瑤族其他支系的自稱如“nu”、“mjen”、“ne”等同源,這些族羣皆是“苗蠻”的後裔。根據族人的口傳歷史,在越南的巴天族是在17、18世紀,與瑤人一起從中國遷徙而來的。
越南官方對該民族的稱呼“Pà Thẻn”可能源自其他民族如漢藏、壯侗語言中“八姓”的發音。

巴天族語言

主條目:巴哼語
巴天族的語言巴哼語(英文:Pa-Hng language),是一種聲調語言,屬於苗瑤語系苗語支。詳細歸屬有爭議,早期由於資料缺乏,學者認為這是一種布努語苗語的方言。近年,根據對基本詞彙的比較,學者傾向將其劃為獨立的語言。無文字,歷史上受漢文化影響,漢語藉詞豐富。
1994~1995年,法國學者聶芯(Barbara Niederer)詳細調查了越南河江省北光縣新鄭社和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白雲鄉的巴哼語,並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兩地的巴哼語基本相同,只是聲調略有差異。

巴天族經濟

巴天族主要從事農業,在坡度不大的林地邊緣種植水稻,亦於有碎石的地裏種植玉米,耕作方法為原始的刀耕火種。使用牛耕的歷史不長,從前雖然養牛,卻不用於農事,而用於出售、交換或食用。

巴天族社會

巴天族的村落由數十户組成,傳統住宅是幹欄式結構,上面住人,下面養牲畜。近幾十年來,已有平房和半乾欄半平房出現。巴天族新住房完工後,要舉行“賀新房禮”。
婚姻嚴格遵循同姓不婚的原則,有男娶女和男子入贅兩種形式,前者花費較大。孩子出生後不取名,按各家的長幼順序叫老大、老二等,並在加上父親的名字以示區別。男子成人後行取名禮,從巫師寫好名字的幾張紙中抽取一張,定為正式名字,並終身使用直至去世;女子雖然也取正式名字,但不行取名禮,死後不使用,而稱某某之妻。

巴天族信仰

巴天族在家裏祭拜祖先,也有一些信仰與農業有關,如播種前要以彩色糯米飯祭土地神;正式收割前,要割回一些穀穗煮成新米飯,盛三碗與瓜果、野菜一併供祭,剩下的方給人吃。
與很多民族對神靈的崇拜充滿敬畏相比,巴天族對神的信仰有獨特的方面。例如,久旱之時,人們會捉來代表龍王的螃蟹烏龜,又捅又戳,以使龍王被激怒而下雨。

巴天族文化

巴天族的民間文化豐富,主要有傳説、民歌舞蹈音樂等形式。常用樂器有排蕭、稱為“lay nhay”的絃樂器以及竹笛。
各家都有織布機,女子出嫁前都要織布以示靈巧。民族服飾為婦女織布製成,顏色鮮豔,設計獨特。男子身着長袍,青色長褲並佩戴頭巾;女子著長裙,以紅色為主色調,多佩戴銀飾。
重要節日為“跳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