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巖仔洞遺址

鎖定
巖仔洞遺址,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古鏞鎮梅花井村境內,系處於城關盆地西部邊緣的一座孤丘,俗稱巖仔洞。 [4] 
巖仔洞遺址相對高度為40米,石灰岩結構,喀斯特岩溶發育,有大小溶洞7個,周圍地勢平坦。巖仔洞遺址是福建省發現年代較早(距今約10多萬年前)的動物羣化石地點,是一處重要的古生物化石遺產地,也是一處重要(距今約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曠野和洞穴相結合的史前聚落遺址。 [2-3] 
2019年10月7日,巖仔洞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巖仔洞遺址
地理位置
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古鏞鎮梅花井村境內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8-0050-1-05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巖仔洞遺址歷史沿革

巖仔洞遺址遠景 巖仔洞遺址遠景
1988年3月,文物普查時發現巖仔洞遺址,有石灰岩膠結物,採集到劍齒象、犀牛、野豬等哺乳類動物化石。 [2]  [5] 
1989年12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福建省博物館會同三明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三明市博物館、將樂縣文化館進行考古發掘,獲動物化石17種。翌年,進行第二次發掘。 [2]  [6]  [7] 
2003年,福建博物院聯合將樂縣博物館對巖仔洞遺址山頂區域進行九平方米的小規模試掘,獲取豐富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存。 [5]  [6]  [7] 
2014年9月至10月,由福建博物院、中國東南考古研究基地、將樂縣博物館聯合組成的發掘隊伍,對將樂巖仔洞遺址進行了發掘。布方面積四百平方米,共發現墓葬兩座,溝一條,房址兩座,十餘個灰坑、柱洞,以及陶、石、骨器千餘件,以及大量木炭樣品等。 [5]  [6]  [7] 

巖仔洞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巖仔洞遺址是福建省發現年代較早(距今約10多萬年前)的動物羣化石地點,是一處重要的古生物化石遺產地,也是一處重要(距今約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曠野和洞穴相結合的史前聚落遺址。 [2-3] 
巖仔洞遺址孤丘相對高度為40米,石灰岩結構,喀斯特岩溶發育,有大小溶洞7個,周圍地勢平坦,四面有小澗流水。巖仔洞遺址共發現動物化石20多種(屬),有:獼猴、金絲猴、東方劍齒象、中國犀、華南巨獏、無頸鬃豪豬、大熊貓、野豬、水鹿、牛、羊、鹿、豹、鬣狗、竹鼠等,均屬華南“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羣”成員。 [2]  [4] 
巖仔洞遺址發掘出大量遺蹟、遺物,共發現房址2座,墓葬2座,灰坑若干,以及一批柱洞等重要遺蹟。 [2]  [4] 
文化堆積
巖仔洞遺址文化堆積主要分佈於山頂區域及山體洞穴中,山頂發掘區存在兩種文化堆積,一為黃灰色粉砂堆積,其下為黑灰色粘土堆積,發掘過程中觀察兩種堆積中的陶片存在區別,可劃分為兩期的結果。 [5]  [6] 
房址遺蹟
巖仔洞遺址 巖仔洞遺址
巖仔洞遺址的兩座房址均倚靠巖體,依地勢而構建。南側可見三個連續分佈形狀規整的柱洞,北側即為巖體,推測房屋一面倚靠巖壁,另一面搭建木結構。僅見紅燒土鋪墊地面,墊土內包含有較多的夾砂陶片和少量的灰色陶片,同時有石、石鱗、陶紡輪等小件物品,未發現古灶及火塘痕跡。在其東部發現一個柱洞。中間呈凹坑狀,形制規整,四角有處於同一水平面的石灰岩,用於平鋪搭設樹木作為生活區,周邊柱洞則用以房屋立柱。房子內墊土分上下兩層,上層土色呈灰褐色,土質較硬,下層土色呈青灰色,土質較為鬆軟,內夾雜較多的夾砂灰色陶片和少量的灰色陶片,同時有少量的陶網墜、礪石、石錘等小件物品。 [5]  [6] 
灰坑遺蹟
巖仔洞遺址 巖仔洞遺址
巖仔洞遺址山頂區域發現了一批灰坑,大部分灰坑並不是人為挖掘構建,而是生活垃圾將巖隙或自然沖溝填滿形成,因此形狀多不規則。巖仔山東南坡發掘區發現一條規模較大南北走向的溝,溝南側約五米可見一條較大的巖隙,推測最初因巖隙形成自然沖溝,後經過人為改造修理規整,廢棄後被文化堆積填滿,底部發現大塊陶片及礫。 [5]  [6] 

巖仔洞遺址文物遺存

巖仔洞遺址出土玉器和陶器 巖仔洞遺址出土玉器和陶器
綜述
巖仔洞遺址出土玉錐形器 巖仔洞遺址出土玉錐形器
巖仔洞遺址發掘遺物豐富,包括石斧、石錛、石箭鏃、石網墜、石錘等磨製石器,釜、罐、鼎、豆、壺、杯、紡輪、網墜等陶器,石環和錐形玉器等裝飾品,大量木炭、少量果核等植物標本,以及尚未鑑定的小哺乳動物骨骼。 [2]  [5]  [6] 
石鏃
巖仔洞遺址出土了兩件特殊的石箭鏃,一件橫截面為正方形,一件橫截面為圓形,是裝飾品而非實用器。 [5]  [6] 

巖仔洞遺址研究價值

巖仔洞遺址的發掘對研究探索第四紀晚更新世福建地區哺乳動物羣的成員結構生存環境以及分佈範圍等,皆有重要科研價值,為研究全新世階段閩西北山地古人類的種羣,及其居住形式、聚落規模、生存方式、經濟形態和分佈範圍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2]  [7]  [4] 
巖仔洞遺址山頂發掘區發現的人類骸骨,對研究新石器時期福建及台灣海峽的文化交流、族羣遷徙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探討閩台史前文化的淵源關係,以及福建與南島語族起源之關係,甚至與東南亞史前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等,都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4] 

巖仔洞遺址保護措施

1989年,將樂縣人民政府將巖仔洞遺址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就地建立福建省第一座洞穴博物館,佔地14畝。 [2]  [4] 
2018年9月7日,巖仔洞遺址被公佈為第九批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8] 
2019年,巖仔洞考古遺址公園成為福建省第一批考古遺址公園。 [2]  [4] 
2019年10月7日,巖仔洞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巖仔洞遺址旅遊信息

巖仔洞遺址地理位置

巖仔洞遺址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古鏞鎮梅花井村境內。

巖仔洞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將樂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巖仔洞遺址,路程約8.3千米,用時大約15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