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崔茂宣

鎖定
崔茂宣(최무선,1326年-1395年),高麗王朝後期至朝鮮王朝前期的武將。他最出名的事蹟是從中國引進了火藥技術,並以此研製各種火器來擊退掠奪朝鮮半島沿海地區的倭寇
本    名
崔茂宣
所處時代
麗末鮮初
出生日期
1326年
逝世日期
1395年
主要成就
從中國引進火藥技術,取得鎮浦大捷

崔茂宣人物生平

崔茂宣是慶尚道永州(今韓國慶尚北道永川市)人,父親為廣興倉使崔東洵。他大概憑門蔭出仕高麗王朝。他“性巧慧,多方略,喜談兵法”,又通曉漢語。他出仕之際,高麗面臨嚴重的倭患,令高麗十分頭疼。崔茂宣認為““制倭寇莫若火藥”,但在東亞,火藥只有中國才有,且秘不外傳,高麗人無人知其技術。每次有客商從中國江南來,崔茂宣就詢問火藥之法,其中有個叫李元的焰硝匠被崔茂宣發現(一説崔茂宣同鄉,但李元又是中國人,結合崔茂宣通曉漢語來看,崔茂宣可能少年時在中國生活過,而李元是他的鄰里 [4]  ),崔茂宣將他留在家中,待遇甚厚,“竊問其術”,經過“累旬諮問”,終於“頗得要領”。他先讓幾名家僕私習火藥,發現沒有問題後,再建議都評議使司(都堂)推廣。但大臣們都不信他掌握了這項技術,甚至還有嘲諷他的,崔茂宣“積以歲月,獻計不已”,終於感動了高麗朝廷,於是在1377年十月准許設立“火㷁都監”,崔茂宣出任提調,負責煎取焰硝,並招募僑居高麗的中國人打造戰艦。崔茂宣在火㷁都監陸續研發了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六花石炮、火炮、信炮、火㷁、火箭、鐵翎箭、皮翎箭、蒺藜炮、鐵彈子、穿山五龍箭、流火、走火、觸天火等火器,“觀者莫不驚歎”。 [1]  [2] 
1380年八月,倭寇五百餘艘(一説三百)來到全羅道鎮浦,高麗朝廷派沈德符、羅世前去抵禦,並特地讓崔茂宣隨同去一試身手,於是他所研發的火器首次派上用場。倭寇沒料到高麗軍有火器,將船隻聚集在一起,欲盡力拒戰,崔茂宣發火器盡燒其船(一説燒船三十艘),殺其魁首孫時剌,“煙焰漲天,賊守船者燒死殆盡,赴海死者亦眾”。王禑大喜,在他們凱旋時大設雜戲,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並賜三將各五十兩銀。其後這些倭寇轉進內陸,成就了李成桂最大的戰績——荒山大捷。這是高麗倭患的轉折點,此後就逐漸平息,“濱海之民,復業如舊”。 [1]  [2-3] 
戰後,崔茂宣升任知門下府事,封永城君。但此後就不再升遷。朝鮮王朝開國後,他更因年近七十而未被起用,但李成桂念及他當初引進和研製火器以及擊退倭寇的功勞,在1393年特授正憲大夫、檢校參贊門下府事,兼判軍器寺。1395年四月十九日(一説三月),崔茂宣去世,他的兒子崔海山當時還年幼,他臨終前將自己所整理的火藥修煉之法一卷交給夫人,命等到崔海山長大後再交給他,崔海山十五歲時開始研讀其書,繼承父業,後被朝鮮太宗委派主持軍器寺,製造更多火器。 [1]  [2] 

崔茂宣後世紀念

韓國“張保皋”級潛艇中的第三艘被命名為崔茂宣號(SS-063)。
參考資料
  • 1.    鄭以吾:《郊隱先生文集》卷下,《畿內軍器寺火藥庫記》:“軍器副正崔君海山語餘曰:‘吾先君嘗患倭寇之陸梁難制,思水戰火攻之策,求焰硝煎用之術。唐人李元,焰硝匠也。公遇之甚厚,竊問其術,使家僮數人私習,試其效,然後建白於朝。越洪武十年丁巳十月始設火㷁都監,煎取焰硝,且募唐人之來寓而打造戰艦,公又監督,然皆以公危是舉也。倭寇自全羅、忠清道大至,時方洶懼,使三元帥沈德符、羅湑及我先君將樓船八十艘,備火㷁、火炮,逆擊於鎮浦,燒其船三十艘,殺其魁孫時剌,洪武十三年庚申八月是也。賞其勳勞,賜之金帛,加純誠翊贊功臣、匡靖大夫、門下府事,尋拜重大匡、永城君。我本朝太祖卽位之明年癸酉改正憲大夫、檢校參贊門下府事,兼判軍器寺,蓋所以起公也。乙亥春三月,年既七十而卒。今上殿下建文三年十一月追贈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右政丞、判兵曹事、永城府院君。海山蒙其餘烈,筮仕週歲之間,獲拜軍器主簿,升監丞,今為副正。上以念殿下委任之隆,下以述先臣遺秘之事,夙夜猶懼不稱矣。……初,破唐船火器一物,自忠清道至議政府,問名于軍器判事郭海龍,則對曰:‘火器者,中國秘術也。吾雖久於彼,亦未知也。’及崔君之在職也,目擊其器,乃曰:‘此碗口也,蓋平日從先君,熟聞其名與其制度也。’殿下爰命海山鑄其器,退而鑄大中小凡二十以進,出解愠亭,試其放火,石炮則能及於百有五十許步,故賜以內乘。嗚呼!上不負委任之隆,下不墜遺秘之訓,父倡於前,子和於後,崔君可謂能臣矣,亦可謂能子矣。府院君諱茂宣,性通敏,博考方書,且曉華語,為國立心,故能得李元之術,其慮深遠矣。今夫倭寇,與我舟師不敢較勝負舟楫之間者,前有鎮浦之役,後則南海之捷為之張本也。馴至於今,革心納款,雖殿下文教之敷之所致,初非火㷁、火炮之擊,如疾雷轟霆之奮,奪彼之魂,寒彼之心,未易消融其頑獷也。則火藥者,五兵之羽翼,而王者用以壯國威、芟暴亂、仁元元,至於功成治定,維持大平之宏綱大物也。當三十年寇攘之際,有見於維持大平者,在此而不在他。嗚呼!其知所務哉!古者有功於國則祀之,功之不細不磨有如此,而不之祀可乎?祀不祀無與於公也,豈非明時之闕典乎?予之誦此久矣,故於此並論之,登斯廳者亦宜思焉。”
  • 2.    《朝鮮王朝實錄·太祖實錄》卷7,四年四月十九日條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7-22]
  • 3.    《高麗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二十七,《諸臣傳·羅世》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7-22]
  • 4.    《高麗史》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四十六,《辛禑傳》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