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

鎖定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衡陽縣東北部,東西寬14公里,南北長17公里,總面積2067公頃。轄南嶽七十二峯之岣嶁峯,嫘祖峯、白石峯等五峯。森林公園地處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常年平均氣温17.9℃,相比周圍城鎮低6℃~8℃,具有夏無酷熱,冬少寒冷、四季分明的特點。植被類型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覆蓋率達95%。 [1] 
1995年11月1日,經原國家林業部批准成立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2] 
中文名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
森林公園級別
國家級
地理位置
湖南衡陽縣東北部
面    積
2067 公頃
植被類型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批准時間
1995年11月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地理環境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位置境域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衡陽縣東北部,東臨湘江,南接雁城(距衡陽市25公里),西望船山,北攬祝融。位置座標介於東經112°30′~112°38′,北緯27°5′~27°15′之間,總面積2067公頃。 [3]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地形地貌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地處湘江中上游低山丘陵地帶,由岣嶁峯、白石峯、酒海嶺、大海嶺、小海嶺、畢架山大小六座山體組成,山體分散,境內岣嶁峯、白石峯均屬南嶽七十二峯,羣峯突起,山體雄偉壯觀,峯巒迭透,溝深谷幽,最高海拔1189.3米。 [3]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氣候特點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地處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温和,雨量充沛,熱量充足,無霜期長,山高霧日多,年平均氣温17.9℃,7月平均氣温24..8℃,年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間, [3-4]  [1]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土壤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土壤以板頁岩發育形成,在海拔500米以下為紅壤,500~800米為黃壤,800米以上為黃棕壤,土壤濕潤肥沃呈酸性。畢架山及大、小海嶺位於岣嶁峯的西南面,海拔在250~550米之間,土壤以板頁岩發育的紅壤土為主,呈酸性,土層較厚。 [3]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資源情況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植物資源

水杉樹 水杉樹
截至2009年,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植被種類豐富,樹種繁多,境內植物種類繁多,有原始次生林900多畝,有森林植物70餘科、300餘種,珍稀樹種40餘種,有水杉樹、梭欏樹、黑楠、銀杏、白辛、三尖杉等。 [3-4]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動物資源

果子狸 果子狸
截至2018年,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內有小鯢野豬、果子狸、穿山甲、獐、畫眉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1]  [3]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主要景點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禹王殿

禹王殿 禹王殿
禹王殿建於岣嶁主峯上,是人們為紀念大禹治水所建。相傳,大禹求治水策至岣嶁峯,經仙人指引得金簡玉牒天書,從而使治水獲得成功。始建於西漢武帝朔二年(公元127年)。歷代相繼改造,或為祠,或為壇,或為廟,或為宮,或為殿,後改殿為祠至唐。從唐至宋曰宮,南宋時改為禹壇,隨後又改為殿。 [4]  [5]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禹王碑

禹王碑 禹王碑
禹王碑高7尺,寬5尺,厚1尺,碑文77字,形似蝌蚪,又似鳥篆。自明代以來,許多文人墨客對碑文進行註釋。於1935年建碑亭護碑,現已列為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開發建設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基礎建設

湖南嶁峯國家森林公園累計投入建設資金達1億元,公園建設禹王殿、原始次生林景觀、胸有成竹、禹碑、禹泉、仙履石、鎮龜洞、望日亭、望江亭、彭公亭、迴音古墓、生態觀光果園、南林竹海、妙溪飛瀑、老巖奇洞、靈芝巖、嫘祖墳、陳世杰墓等景點。 [1]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品牌建設

1995年11月1日,經原國家林業部批准成立。
2011年7月,申評為湖南省五星級鄉村旅遊區。
2012年7月,創建湖南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4]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交通線路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交通

駕車
長株潭—走高速至南嶽,在沿107國道往衡陽方向至李坳“丁”字路口,右轉往集兵灘方向見路標直達景區; 衡陽市往南嶽方向走107國道至李坳“丁”字路口,右轉前往集兵灘方向直達景區。 [6]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路線

岣嶁峯二日遊
第一天下午在市區或高鐵站接團,約一個小時到達岣嶁峯景區,遊覽理紗河景區(約2個小時),晚上入住館。享用綠色環保晚餐。
第二天,早餐後,登成功峯—岣嶁峯,走成功路—禪意古路,觀岣嶁日出,遊覽行程同一日遊得(約2個半小時),中餐後返回到接團的地方,結束旅程。 [7] 

湖南岣嶁峯國家森林公園歷史人文

岣嶁峯古稱衡山主峯,故又兼衡山和南嶽之名,她雄峙三楚,遙接朱炎,坐收洞庭,俯瞰湘流,仰摩列星,巍巍峨峨。早在公元兩千多年前就作為國內名山載入史冊,《山海經》、《史記》、《湘中注》、《金石萃編》、《湖南通志》、《水經注》等均有記載。神農、軒轅、唐堯、虞舜、夏禹、韓愈、劉禹錫、蘇軾、朱熹、湛若水、王夫之、魏源、彭玉麟等名流志士都曾留足於此,他們既為千古名山增添了無限的光彩,也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傳説和寶貴的文化遺產。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