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龍眼

(中藥)

鎖定
山龍眼,中藥名。為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石巖楓Mallotus repandus (Willd.) Muell. Arg.的根、莖及葉。植物石巖楓,分佈於我國陝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等省。具有祛風活絡,舒筋止痛之功效。主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產後風癱;外用治跌打損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大戟目
大戟科
野桐屬
石巖楓
中文學名
山龍眼
採收時間
全年
用    量
內服:30-60g

山龍眼別名

黃豆樹、大力王、倒掛金鈎、萬子藤、舒力起、犁頭柴、倒金鈎、青倒鈎(《全國中草藥彙編》)

山龍眼入藥部位

根、莖及葉。

山龍眼性味

味微辛,性温。

山龍眼歸經

入肝經。

山龍眼功效

祛風活絡,舒筋止痛。

山龍眼主治

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產後風癱;外用治跌打損傷。

山龍眼用法用量

內服:30-60g。

山龍眼藥理作用

山龍眼的水提取物,丙酮提取物及丁醇提取物均有抗潰瘍作用,其中以丁醇提取物最好。

山龍眼炮製

山龍眼採集加工

全年可採,曬乾備用。

山龍眼炮製方法

揀除雜質,洗淨,悶潤,切片,曬乾。

山龍眼貯藏

用竹簍裝載,或捆壓成件外加蒲席封固,存放於乾燥處。

山龍眼藥材性狀

類圓柱形,彎曲不直,長40-80釐米,直徑0.5-1.5釐米,罕有分枝。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細皺紋及鬚根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橫切面黃白色,皮部薄,木部寬廣,可見細小針孔狀導管。氣無,味微苦。以條粗、無須根者為佳。

山龍眼形態特徵

灌木或喬木,有時藤本狀,長可達10米以上,全體密被黃色星狀柔毛。葉互生;葉柄長2.5-4釐米;葉片三角卵形或卵形,長9-12釐米,寬3-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截平或稍呈心形,全緣,兩面被毛,多少有變異,春、夏間開黃綠色小花,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成穗狀總狀花序,單一或分枝。腋生,花萼3裂,密被黃色茸毛,雄蕊多數;雌花序頂生或腋生,萼3裂,子房3室。蒴果球形,被鏽色茸毛。種子黑色,微有光澤,球形,直徑約3毫米。

山龍眼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路旁或灌木叢中。分佈於我國陝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等省。
[1-3] 
參考資料
  • 1.    王國強 .《全國中草藥彙編》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4年2月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誌》 :科學出版社 ,2013年9月
  • 3.    《廣東中藥志》編輯委員會.《廣東中藥志 第2卷》:廣東科技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