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巔之城

(聖經中地名)

鎖定
山巔之城一詞出自《馬太福音》第五章第14節: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清教徒相信上帝與他們有個契約,並挑選他們領導地球上的其餘國家。約翰·温斯羅普充滿希望地將馬薩諸塞灣的宗教領地描繪成山巔之城。
中文名
山巔之城
外文名
City upon a hill
出    處
馬太福音》第五章第14節
地名簡介
1625年,查爾斯一世繼承王位,任命羅德為坎特伯利大主教,對清教徒進行無情的鎮壓。隨着政治和宗教迫害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清教徒把眼光投向了新世界。1629年,温斯羅普因清教信仰被剝奪公職。温斯羅普是一位律師,畢業於劍橋大學,屬於擁有土地的貴族。他購買了新成立的馬薩諸塞公司的股票,而該公司年初獲得了在新英格蘭開闢殖民地的特許狀約翰·温斯羅普表示如果公司能夠把理事會遷到美洲,成立自治殖民地,他願意出賣自己在英國的土地,舉家搬到馬薩諸塞。那些不贊成建立契約社會的股東,友好的轉讓了自己的股票,温索普本人則當選為殖民地總督。
1629年夏季,馬薩諸塞公司派遣六艘船,搭載了300多名移民前往新英格蘭。1630年春天,英國鄉紳約翰·温斯羅普(John Winthrop)以"阿貝拉號"為旗艦,率領十六、七艘船隻(1000多名移民,而且多數是家庭)出英格蘭,前往其“應許之地”新英格蘭。他把這次海上之旅與摩西率領猶太民眾出埃及相提並論。在旅途中,他為船上的旅伴做了如下“山巔之城”(參《馬太福音》5:14-16)的著名佈道,為美國曆史奠定了恆久的基調,成為此後學界廣泛討論的“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的濫觴。在温斯羅普指導之下,人們在波斯頓建立起了殖民地首都。温斯羅普在移民們登陸之前就已經告訴他們,這個社會將與上帝有着特殊的契約。在阿貝拉號橫渡大西洋的途中,他舉行佈道:"我們將如山巔之城,為萬眾瞻仰。因此,我們如果在已經着手的事業中欺矇我主,使主受賄賜予我們的庇佑,我們將成為笑柄,天下醜聞。"值得注意的是,《聯邦黨人文集》第一篇第一段就是源自這一佈道辭,或者説承接了這一“美國例外論”的修辭,並把它轉移到立憲這一建國層面。
"山巔之城"一詞出自《馬太福音》第五章第14節:"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清教徒相信上帝與他們有個契約,並挑選他們領導地球上的其餘國家。約翰·温斯羅普充滿希望地將馬薩諸塞灣的宗教領地描繪成"山巔之城"。
清教徒相信救贖是上帝預定的宿命,教堂繁複的儀式和等級制度對他們毫無意義。神父們強調學習《聖經》,是因為《聖經》表達了上帝對人類行為的意志。清教徒相信他們是被上帝選中的,終將獲得救贖的人羣。然而他們也明白,只有上帝擁有最終答案。為了排解焦慮,他們盡一切可能端正自己的行為,猜測自己的命運,不斷把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與公眾接受的正義標準相比較。清教徒生活的每一分鐘都有精神賬單,端正自己是一種無休止的責任。實際上只有經歷過"轉變"的人,才能加入清教徒教會。
作為一個清教徒必須不斷地檢討自己的德行,否則他怎麼能確立自己被救贖的地位。同樣,理想的清教機構是為了實現上帝在人間目標而服務的,至少能讓人們瞭解上帝的目的。清教徒稱之謂"契約社會",因為它以上帝與人,公民與政府,公民與公民之間的契約為基礎。
"清教徒的使命,就是身體力行地超度舊的世界"。--歷史學家弗雷德裏克·默克
馬薩諸塞公司的殖民地政府是由那些移居到新大陸的股東組成,拋棄了"不在殖民地的地主所有制"。馬薩諸塞移民由農民、工匠、商人、律師等各行各業的人士組成,而且由於移民時很多是全家遷徙,因此人口也在不斷地增長,這為殖民地提供了多樣化的勞動力。馬薩諸塞公司的職員們,吸取普利茅斯"朝聖者"的經驗,從一開始就腳踏實地的苦幹,開展捕魚、種植,釀造、保證生存。同時開發漁業,毛皮和木材的出口。由於清教徒提倡低成本的節儉生活,再加上勞動觀念強,在經濟上很快就做到了自給自足,並且還產生了盈餘。隨着馬薩諸塞公司的成功,越來越多的清教徒脱離英國,投奔而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