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屈產河

鎖定
屈產河,古稱龍泉水,黃河中游支流,發源于山西省石樓縣東石樓山西側。流經石樓縣城靈泉鎮、裴溝鄉,由曹家垣入柳林縣,至柳林縣下三交鎮下塔上村匯入黃河。河長74.9公里,流域面積122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龍交河、暖泉河等。
黃河中游委員會在屈產河下游裴溝村設有流量站。 [7]  據裴溝水文站觀測,多年平均年徑流深43.33毫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5150萬立方米 [2]  ,洪峯流量可達240立方米/秒 [1] 
屈產河流域90%的面積屬於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是黃河泥沙來源的一條重要河流。年輸沙量1530萬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土壤侵蝕模數1.25萬噸。 [4]  該河結冰期由上年11月開始至下年1月開始解凍。 [1] 
屈產河開發與利用難度較大,流域內有一些小型灌溉渠道,建國後曾建有羅村、馬門莊等水庫。但效益不高。 [4] 
中文名
屈產河
別    名
龍泉水
所屬水系
黃河中游支流
地理位置
山西省呂梁市
流經地區
山西省石樓縣、柳林縣
發源地
山西省石樓縣東石樓山西側
主要支流
龍交河、暖泉河
河    長
74.9 km
流域面積
1220 km²
平均流量
0.34 m³/s
河    口
柳林縣下三交鎮下塔上村

屈產河名稱由來

屈產河的來歷,查石樓舊縣誌記載:“天文參野地屬屈”,縣東南四里有“屈產泉”水,故該地河流稱屈產河。 [4]  石樓舊縣誌1994年版則記載:(石樓)縣城東2公里處有一石巖,內有兩個泉眼:一名屈泉;一名龍泉(石刻字)。泉水清冽甜美,川流不息,為石樓名泉。河因泉得名。 [7] 

屈產河幹流概況

屈產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屈產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屈產河,位於黃河以東,呂梁山以西,是黃河的一條支流。河流全長74.9公里,河牀比降0.93%。 [1]  ,發源於石樓東部,流經中陽、柳林兩縣注入黃河。流域面積1220平方公里(1205平方公里 [1]  ),其中:石樓縣境內848平方公里,佔全流域的70%,是石樓縣的主要經濟區。 [4] 
在石樓縣,此河發源於石樓山西側,向西流經羅村鎮、城關鎮(靈泉鎮),轉向北流經裴溝鄉,由曹家垣鄉外莊村入柳林縣境。石樓境內長約66.9公里。年徑流量5150萬立方米。主要支流有龍交河、東石羊河、暖泉河、泊河、指南河、關頭河、王村河、蘭家溝河、蓬門河等。境內流域面積848平方公里,縣東部地區均在該河流域之內。 [7] 
在柳林縣,由白羊峁西南入境,流經縣南部邊沿的長興、橫嶺、莊頭等村至下三交鎮的下塔上村匯入黃河。縣境內流長12.8公里,境內流域包括張家吃台、留譽、葦園溝和下三交等鄉鎮的33個村莊。平均比降10.2‰,集水面積109.63平方公里。 [2] 
屈產河石樓縣城段 屈產河石樓縣城段
石樓縣城段屈產河石樓縣城段 石樓縣城段屈產河石樓縣城段
屈產河石樓縣 裴溝鄉段 屈產河石樓縣 裴溝鄉段
柳林縣下三交鎮下塔上村河口段 柳林縣下三交鎮下塔上村河口段
柳林縣下三交鎮下塔上村河口段 柳林縣下三交鎮下塔上村河口段

屈產河水文特徵

黃河中游委員會在屈產河下游裴溝村設有流量站。 [7]  據裴溝水文站觀測,多年平均年徑流深43.33毫米, [2]  多年平均年徑流量5150萬立方米(一説年平均徑流量0.484億立方米 [1]  ,一説年徑流總量381.58萬立方米 [2]  );平水期流量為0.342秒立米 [1]  (一説平均流量1.38立方米/秒 [1]  ),清水流量每秒0.342立方米(一説0.576立方米/秒 [2]  ),最大洪水量每秒3380立方米(一説1548立方米/秒 [2]  ,一説130~240秒立米 ,洪峯流量可達240立方米/秒 [1]  )。
屈產河流域90%的面積屬於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是黃河泥沙來源的一條重要河流。 [4]  年輸沙量1530萬立方米(一説平均年輸沙量1368萬噸 [2]  ),每平方公里土壤侵蝕模數1.25萬噸(一説年侵蝕模數8000噸/平方公里,年侵蝕量87.7萬噸 [2]  )。 [4] 
該河結冰期由上年11月開始至下年1月開始解凍。 [1] 

屈產河主要支流

屈產河的支流有龍交河、暖泉河等,以暖泉河為大。暖泉河,發源於中陽、石樓交界的八道軍山西麓,經中陽縣暖泉鎮西流至石樓縣,全長32公里。河道縱坡2.8,流域面積176.5平方公里。徑流量年均891萬立方米,常年清水徑流量0.1立方米/秒。年輸沙量90萬噸,輸沙模數5099.2噸/平方公里。 [5] 

屈產河治理開發

屈產河的開發與利用,在歷史上是開墾區,治山治水,興修水利寥寥無幾。石樓縣解放時,全河流的和用狀況是:有自流水渠三條,共澆地131畝,在屈產河上游河牀比較淺的地方,有十幾處吊杆水灌溉,面積10畝,主要種植蔬菜及經濟作物。在屈產河的下游河谷比較深,清水流量比較大,冬春季節在河裏臨時做壩聚流,用木製水輪機,使用水力磨面、壓棉花,一直延續到1960年代初。
解放後,在各級黨、政領導的重視下,積極從事治山治水興修水利工作。早在1953年縣一民趙秀夫就在土地詩中寫到:“千山萬壑黃河岸,森林缺少氣候幹,連年嗜遭暴雨苦,急需努力改自然。一個勞力百畝田,精講細作太為難,耕地逐漸應縮小,農林畜牧全發展。”從此屈產河的開發與利用逐步得到了發展。到1980年代,全河流有小型水利工程34處,機電灌站49處,裝機2079馬力,水庫3座,總庫容量853萬米,塘壩2處,養魚5萬尾,防洪河壩5公里,固定水渠長度92公里,其中防滲水渠20公里,發展水地8964畝,比建國時增加38倍,同時水庫和河渠在防洪方面還起到一定作用。在高山村莊,建人畜吃水工程59處,解決了10547口、和133頭大牲畜的吃水困難問題。 [4] 

屈產河蓄水工程

1959年10月石樓縣始建羅村水庫。1972年12月興建馬門莊水庫。1973年10月興建沙窯水庫和崖底水庫。1974年11月東石羊水庫、木那水庫動工。1975年12月王村水庫動工。水庫形式有三:一是排洪蓄水,如馬門莊水庫、沙窯水庫,秋冬蓄水,春季灌溉,汛期開閘,空庫迎洪。二是蓄清蓄洪,灌溉養魚,如羅村、東石羊、崖底、木那水庫。三是蓄清灌溉,既有排洪道,又有泄洪洞。以上水庫均分佈於屈產河流域。設計總庫容水量為1658萬立方米。總工程量180.42萬立方米。總投資317.6萬元。其中羅村、東石羊、木那、崖底4座水庫,在未全部竣工前就開始淤積失效,成為泥庫,共淤地890畝,其中利用面積460畝。王村、沙窯兩座水庫只起到調節水量的作用。僅有馬門莊水庫配套部分渠道,有所受益。王村水庫放少量魚苗,但形不成經濟效益。 [8] 
後杜家莊水庫,位於柳林縣留譽鄉後杜家莊村。1972年動工興建,1977年8月被沖垮,1978年修復。先後動土石方20.77萬立方米。匯水面積87平方公里,庫容量57萬立方米。 [3] 
坪頭水庫,位於柳林縣下三交鎮北2.5公里。最大庫容量250萬立方米,共動土石方3.56萬立方米。 [3] 

屈產河引水灌溉

民國25年(1936),石樓縣全縣有清水澆地面積563畝,引水渠多數建於光緒二十年(1899)至民國20年。期間有城關、東莊、王村、塌底、二郎坡等村,興修自流水渠6條,澆地390多畝,城關、東莊還利用水渠修建水磨兩座。指南、柏林則、羅村、沙窯、泊河、東衞、東石羊、馬村、留村、徐家峪、孫家莊等村有零星自流水地。大部分水渠失修,水地變成了早地。民國35年全縣解放後,恢復水渠,擴大澆地,1949,年水澆地發展到930畝。
1951年春,縣人民政府提倡興修水利,防早抗早。1953年發動羣眾開渠修井,引洪漫地,修稜壩堰,挖蓄水池,打卧牛坑。縣人民政府投資小米2.6萬公斤,在北河灣修築護河壩3座。國營農場(良種場)興修水渠澆地50畝。岔溝、賀家坪、西衞等村興修小型自流水渠。1957年全縣水澆地面積達1453畝。1965年城關公社王村大隊始築攔河滾水壩。1967年西山公社楊家溝始築防滲渠道。 [8] 
支流暖泉河流域,中陽縣建有若干灌溉河道,暖泉河水得到較好利用。 [6] 
暖泉河流域小型灌溉渠道統計表 暖泉河流域小型灌溉渠道統計表 [6]
參考資料
  • 1.    呂梁地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呂梁地區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10:58.
  • 2.    山西省柳林縣誌編纂委員會.柳林縣誌:海潮出版社,1995:68
  • 3.    山西省柳林縣誌編纂委員會.柳林縣誌.:海潮出版社,1995:198
  • 4.    劉振民 .屈產河的開發與利用 .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87年03期: 26-27
  • 5.    中陽縣誌編纂委員會編.中陽縣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75
  • 6.    中陽縣誌編纂委員會編.中陽縣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241
  • 7.    《石樓縣誌》.《石樓縣誌》編纂委員會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39
  • 8.    《石樓縣誌》.《石樓縣誌》編纂委員會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