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尼德蘭樂派

鎖定
Netherlandish Music School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流派之一。尼德蘭荷蘭比利時與法國北部的總稱。代表作曲家在前期有杜費(1400-1474),後期有歐伯列希特(1450-1505)與約斯堪(1450-1521)。作品大多為彌撒曲經文歌等宗教樂曲,也有許多世俗性歌曲。創作上高度發展模仿對位技法,尤其大量運用輪唱法,其中包括“螃蟹式輪唱曲”與“鏡子式輪唱曲”等。對西歐復調音樂的形成有較大作用。當時教堂唱詩班是發展音樂最有功效的組織,全部著名作曲家,均為唱詩班的唱歌員或教員。著名作品有沃克該姆的三十六個聲部的《感恩頌》,約斯堪二十四個聲部的《合唱曲》等·
中文名
尼德蘭樂派
外文名
Netherlandish Music School
發生時間
文藝復興時期

目錄

尼德蘭樂派作品

尼德蘭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祥地,又以幾代作曲家形成的“尼德蘭樂派”著稱於歷史。從迪費(Dufay 1400-1474)到沃克亥姆(Ockeghem 1410-1497),到若斯堪(Josguin 1440-1521),使復調技巧得到了高度的發展。作為第三代代表的若斯堪,在文藝復興思潮的直接影響下,把尼德蘭復調技巧和意大利音樂的生動旋律熔於一爐。他的作品(包括宗教音樂作品)風格清新,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尼德蘭樂派代表

十六世紀的拉索(Lassus1532-1594)的創作,標誌着尼德蘭樂派的高峯。他繼承以往的成就,廣泛吸收法、德的“歌謠“和意大利的”牧歌“,在”經文歌“裏大膽運用變音、半音,把笑聲、鳥聲引入宗教作品;他的”歌謠“通俗風趣,生動地描繪了日常生活情景。他的代表作有無伴奏合唱《回聲》,以非常簡潔而巧妙的手法,使這首歌曲既達到了模仿回聲的效果,又表達了明朗樂觀的情緒,直到今天仍受到歐洲各國人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