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尺側腕伸肌

鎖定
尺側腕伸肌為前臂後羣肌淺層伸肌之一,為一長梭形肌,位於尺骨後緣外側。起自肱骨外上髁、前臂筋膜和尺骨後緣。向下移行為長腱,經伸肌支持帶止於第五掌骨底後面。肌腹較發達、健細長,佔全長1/4-l/5。此肌收縮可伸腕,受橈神經支配。
中文名
尺側腕伸肌
外文名
Ulnarextensor

尺側腕伸肌解剖學特點

尺側腕伸肌位置表淺,易解剖,肌腹扁平細長,厚薄比較均勻,鍵性部分有足夠的強度,在肌肉移植後重建血供所需時間短,避免了因肌肉寬厚使肌肉中心部位嚴重缺血壞死,其肌門比較恆定,神經變異少,避免了因去神經不全而影響肌肉存活的難題。有學者研究報道骨間後神經出旋後肌下緣後,由尺側到橈側發出6個分支,其第3分支支配尺側腕伸肌,且大多單幹發出,在肌門處可發出2-4分支。

尺側腕伸肌輔助結構

尺側腕伸肌的神經支配和血供
1、尺側腕伸肌的支配神經主要來自骨間後神經的尺側腕伸肌支。該神經多為1支入肌(10/20;)2支入肌(8/20);3支入肌(2/20)。由起始點至肌門處長度為(16.6士3.1)mm;肌支起始部位的寬度為(1.1士0.3)mm;肌支發出後一般以12級分支形式於肌腹近端l乃處橈側深面入肌。入肌處位於肱骨內、外髁連線下方(81.6士9.8)mm。其各神經肌支均發自骨間後神經,我們發現其可分為3種類型:I型(6/10)神經大多以1支形式由肌腹的橈側1/3深面進入,入肌後發出兩支初級分支:一支水平支,一支向下的分支:水平支又發出一支向上的分支支配肌腹的近端1/3,下支在向下走行的過程中不斷髮出分支支配肌肉。Ⅱ型(3/10)神經大多以2支形式在肌腹近端深面入肌,入肌後沿中央肌健兩側平行走行沿途發出多個細小的神經分支。Ⅲ型(1/10)入肌時在肌腹的近中1/3-2/3處橈側深面分為三支初級分支入肌,最上支又發出一支向上的分支支配肌腹的近端,中間支是單獨水平走行的一支,最下支又分為縱向走形的兩支,走向肌肉的尾點,各神經分支在走形的過程中,發出數個小分支。
2、尺側腕伸肌血供是多源性的,主要來自骨間後動脈和骨間返動脈分支,其中骨間後動脈往往發出肌支與骨間後神經伴行入肌。經過造影后清晰可見其血管骨間後動脈和骨間返動脈分支,其血供類型主要為節段血管蒂型。骨間返動脈分支往往在肌腹的近端1/3入肌,入肌後發出數支二級分支走向肌的遠端,骨間後動脈在肌腹近中1/3處發出肌支與神經伴行入肌,入肌後動脈往往沿中央肌鍵縱向走行,在走行的過程中不斷髮出分支支配肌肉。骨間後動脈還發出一些節段性的分支支配肌腹的中下2/3。各動脈分支在肌內有吻合支,形成豐富的動脈網。

尺側腕伸肌運動機制

尺側腕伸肌不僅是手的伸肌,也是手的內收肌.作為伸肌,它與兩條撓側肌肉以及指總伸肌協同作用。只要手部保持握拳,後者便具有伸直手部的能力。作為內收肌,它與尺側腕屈肌協同作用.但值得注意的要點是,在腕部的生物力學中尺側腕伸肌起重要作用,即拇指主動外展時,如果沒有尺側腕伸肌的協同收縮,將不可避免地伴有手部不合時宜的外展。一側的尺側腕伸肌與另側的拇長展肌和拇短伸肌尾點相對,因而作用該相反,亦即尺側腕伸肌是內收肌,另兩肌按理應為手部外展肌,但實際上不是如此。拇長展肌和拇短伸肌的收縮並未使手部外展,而僅外展拇指.這是因為尺側腕伸肌的協同收縮,中和了預期的手外展。換句話説,尺側腕伸肌的內收成份對拇指的單純外展是不可缺少的。

尺側腕伸肌相關臨牀技術

1、帶血管神經的肌肉移植仍然是重建手和麪部等運動功能缺失的有效手術方法,臨牀上理想的供肌應具備兩個條件,即供肌能提供受區所需的足夠肌力和肌收縮幅度,同時,肌肉切取後又不至於引起供區的功能障礙。
2、臨牀上尺側腕伸肌常被選作供肌用於轉位、重建各種因神經損傷或肌肉缺失所致的手運動功能障礙,或作為肌皮瓣轉移修復鄰近區域的皮膚及軟組織缺損。該肌的應用均取完整的肌肉轉位,僅能修復手的單一功能缺失,術後對腕的功能及維持腕部的穩定性等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