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尹灣漢墓

鎖定
尹灣漢墓,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温泉鎮尹灣村,是漢朝時期古墓遺址。 [2-3] 
1993年2月,尹灣村農民在高嶺取土時發現尹灣漢墓。東海縣和連雲港市博物館組織考古工作者對墓羣進行勘察、鑑定。尹灣漢墓為一家族墓地。M1~M6形制基本一致,為長方形豎穴石坑,構築在距地表5~8米的基岩上。葬具有槨、棺,有的帶邊、足廂,在槨與墓坑之間填以青白色膏泥。尹灣漢墓出土鐵器、青銅器、釉陶器、骨、角器、紡織品、漆木器、玉器和琉璃器,以及錢幣等各類文物二百餘件。還出土了木牘和竹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羣研究員在《尹灣簡牘與漢史研究》一文中,總結了尹灣簡牘在漢史研究領域的六點價值:揭開“上計”文書之謎;為研究漢代地方吏員設置和漢代地方長吏升遷制度提供了活的範例;為探討漢代武庫制度提供了突破口;補正《漢書-地理志》之誤;填補了漢賦乃至古典文學史上的一個空白;為術數研究增添了新資料。 [3]  [6-7] 
2013年5月,尹灣漢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尹灣漢墓
地理位置
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温泉鎮尹灣村
所處時代
漢朝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566-2-05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尹灣漢墓歷史沿革

尹灣漢墓發掘地 尹灣漢墓發掘地
1993年2月,尹灣村農民在高嶺取土時發現尹灣漢墓。當時的温泉鎮黨委領導得知後,一面派人立即趕往現場進行保護,一面向東海縣博物館上報。東海縣和連雲港市博物館在第一時間,組織考古工作者對墓羣進行勘察、鑑定。發掘工作從2月至4月,歷時60余天。 [3]  [7] 

尹灣漢墓遺址特點

地理環境
尹灣漢墓位於温泉鎮尹灣村西南約2千米的高嶺上。這裏原是一處高出嶺面的人工堆積土墩,面積約2500平方米。後因水土流失和人為因素逐漸削平,改為農田。温泉鎮位於東海縣城西北部,其北為羽山。羽山東西長約1.5千米,海拔269.5米。漢墓所處位置就在羽山山脈的餘尾,海拔高度約54米。尹灣漢墓為一家族墓地。M1~M6形制基本一致,為長方形豎穴石坑,構築在距地表5~8米的基岩上。葬具有槨、棺,有的帶邊、足廂,在槨與墓坑之間填以青白色膏泥。 [6-7] 
墓葬形制
M1,位於墓葬羣東南側,為不規則長方形,墓口東西長3.4米,南北寬2.4米,口至墓底深5米。墓室由一棺一槨、一邊廂組成,為單人葬,頭向100°。棺蓋頭部有盜洞,棺、槨、邊廂均已腐朽坍塌。槨殘長1.85米、板厚0.15米;棺長2.4米、寬0.8米、殘高0.5米。邊廂位於棺南側。棺內隨葬器物被盜,僅存部分五銖錢。邊廂出有隨葬品。
M2,距M1西北約2米,為一棺一槨墓,頭向105°。坑鑿制規整,墓口東西長3.03米、寬約2米、深7.5米。填土中發現漢磚,但無規律。木槨已朽,長2.7米、寬1.62米。棺為整段楸木刳制而成,先製成凹字形,兩端以波浪形榫將擋板和蓋分別與棺身相連,兩側並以長方亞腰形榫各三個嵌於蓋與身中。髹漆,內朱外黑,長2.23米、頭寬0.71米、尾寬0.7米、高0.67米、蓋厚0.12米。棺頭擋板外中部用朱漆繪一柿蒂紋圖案。墓主為中年女性,仰身直肢,全身裹殮衣、絲織品十餘層,並用絲帶分別在胸部、腹部、臀部、小腿部纏扎,然後在其上覆蓋刺繡衾被二件。
M3,距M2東北約3米,墓口東西長5.25米、南北寬6.4米、深約8米。西壁有斜坡式墓道,寬2.73米。墓壁上凹窩清晰。在距地表1.2米的填土中出土陶房模型一件,接近槨板處出土陶瓦當一件。為夫妻合葬墓,墓室已被嚴重擾亂,並有焚燒痕跡,屬早年被盜。此墓規模最大,在清理中,只發現玉肛塞一件和五銖錢數枚。
M4,距M3西偏北約15米,墓口東西長2.5米、南北寬3.05米、深約6米,為夫妻合葬墓。槨板已朽,棺局部坍塌。北側一棺長2.3米、寬0.76米、高0.6米。
M5,距M4東南約10米,墓口東西長約3米、南北寬2.95米、深3.7米。槨板已朽,為夫妻合葬墓。在墓坑西南角有一圓形盜洞。墓坑底部近北壁處平鋪一層青灰磚,共13塊,磚長0.49米、寬0.22米、厚0.08米,磚與底槨板平齊,下為青膏泥。南側一棺屍骨已朽,但可辨認為仰身直肢,並有少量隨葬品。
M6 M6
M6,位於M5西北約45米,保存完整,墓坑口東西長4.2米、南北寬2.7米、深7.5米。坑壁垂直,較為規整。墓室由一槨、二棺、一足廂組成。槨頂板五塊,南北向排列,每塊之間以半肩榫相組合,長2.7米、厚0.35米、寬0.6~0.65米,槨頂板與棺之間由數十塊厚0.05米的小板拼合成排列有序的“天花板”。這種葬俗流行於連雲港地區西漢中晚期稍有規模的木槨墓。槨室東西長3.2米、南北寬2.26米。兩棺東西向並列。北側男棺稍大,長2.28米、寬0.76米、高0.73米,頭向110”。南側女棺略小,長2.19米、前寬0.74米、尾寬0.73米、高0.71米。槨外西部為足廂,依槨壁而設,三面用厚0.08米的木板拼成,內長2.1米、寬0.62米、深0.7米。足廂中放有部分隨葬品。 [7] 

尹灣漢墓文物遺存

綜述
集簿
集簿(4張)
尹灣漢墓出土鐵器、青銅器、釉陶器、骨、角器、紡織品、漆木器、玉器和琉璃器,以及錢幣等各類文物二百餘件。還出土了木牘和竹簡,部分竹簡上還有殘留的編繩痕跡,少數竹簡已經斷裂為數節。木牘字體清晰,木牘的表面還呈現出一層淡淡的油光。木牘雖然疊壓在一起,取出時仍有彈性,寫在兩面的字並沒有磨損和粘連的現象。木牘23件,竹簡113支。竹簡經測量長度均為22.5~23釐米,大簡的寬度0.8~1釐米,小簡寬0.3~0.4釐米,上面黑色的毛筆字,清晰如剛剛寫就;木牘長度與竹簡一致,稍寬約6~9釐米,厚度約0.3~0.6釐米。內容豐富,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1.東海郡政府文書檔案:《集簿》《東海郡吏員總簿》《東海郡下轄長吏名簿》《東海郡屬吏設置簿》《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六種簿集;2.術數歷譜:包括《神龜佔》《六甲佔雨》《博局佔》《刑德行時》《行道吉凶》以及元延元年曆譜和元延三年日書等;3.私人文書:包括贈錢名簿、隨葬譴策、元延二年日記和名謁;4.漢賦佚篇:《神烏傅》等。 [3] 
西漢東海郡《集簿》木牘
西漢東海郡《集簿》木牘 西漢東海郡《集簿》木牘
秦漢時代,地方政府向朝廷彙報一年來當地社會經濟與財政收支基本情況的制度稱為上計制度,所呈送的上計文書稱為“計簿”,也稱為“集簿”。尹灣漢墓出土的《集簿》《東海郡吏員簿》《東海郡吏員考績簿》等,都是與上計有關的資料,為研究兩漢時期的上計制度提供了第一份實物範本。 [2] 
西漢東海郡吏員簿木
西漢東海郡吏員簿木 西漢東海郡吏員簿木
《東海郡吏員簿》記載了東海郡太守、都尉和各縣、邑、侯國及鹽、鐵官的吏員的分類統計數字,官位設置由高到低,層次清晰,秩序井然。這種編制體系體現了漢帝國行政管理的理性化,説明了漢代官僚制度的整體管理水平較發達。該牘墨書隸體,正面21行,背面25行,全文共有3650餘字,是考古已發現的容納字數最多的木牘。 [2] 
西漢永始四年武庫兵車器集簿木牘
西漢永始四年武庫兵車器集簿木牘 西漢永始四年武庫兵車器集簿木牘
平息七國之亂後,西漢政府在全國多地設立武庫以拱衞京師,同時維護地方統治。該木牘逐項記錄一個郡級武庫中所收藏兵車器的名稱和數量,最後還有總的統計數字。共計240種,23268487件。木牘正反面均用隸書書寫,正面六排,背面五排,每排21~26行不等。《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是中國考古已發現有關漢代武庫建設的記載中,時代最早、內容最完備的統計報告,而且是發現在內郡政府文書檔案上,其文獻價值非同尋常,對深入瞭解漢代武器裝備的情況,提供了彌足寶貴的原始資料。 [2] 
《神烏傅》
《神烏傅》 《神烏傅》
《神烏傅(賦)》是一篇亡佚了2000多年的西漢俗賦,全篇664個字,書寫在21枚竹簡上,每枚竹簡長23.5釐米,寬0.9釐米,厚0.3釐米,是考古已發現的最早漢賦實物。《神烏傅》四言為主,讀起來琅琅上口,以擬人的手法描寫了烏的性格和悲慘命運,有專家認為,它是西漢時期的白話文。《神烏傅》比三國時期曹植的《鷂雀賦》早200多年,比敦煌俗賦《燕子賦》早400多年。也就是説,《神烏傅》把中國古代禽鳥寓言文學及俗賦的產生時間提前了200多年,對研究漢賦及漢代文學的發展有着重大的意義。 [3] 

尹灣漢墓文物價值

尹灣漢墓簡牘內容豐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羣研究員在《尹灣簡牘與漢史研究》一文中,總結了尹灣簡牘在漢史研究領域的六點價值:揭開“上計”文書之謎;為研究漢代地方吏員設置和漢代地方長吏升遷制度提供了活的範例;為探討漢代武庫制度提供了突破口;補正《漢書-地理志》之誤;填補了漢賦乃至古典文學史上的一個空白;為術數研究增添了新資料。 [3] 

尹灣漢墓文化活動

2023年11月4日,“簡牘與秦漢文明——尹灣漢墓簡牘發現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在連雲港市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長沙簡牘博物館等30餘家科研院所、高校、文博單位80餘名專家學者共襄盛會,紀念尹灣簡牘發現30週年,就尹灣簡牘的研究、保護等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5] 

尹灣漢墓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尹灣漢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尹灣漢墓所獲榮譽

2002年3月,尹灣漢墓出土簡牘被國家檔案局列入“中國首批珍貴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4] 

尹灣漢墓旅遊信息

尹灣漢墓地理位置

尹灣漢墓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温泉鎮尹灣村。

尹灣漢墓交通信息

自駕:自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尹灣漢墓,路程約13.9千米,用時約21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