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尚莊遺址

鎖定
尚莊遺址,位於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振興街道尚莊村、西關村,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漢代遺址。 [1] 
尚莊遺址地勢隆起,為緩坡土崗,高出周圍約3米,表面散佈着大量陶片,文化層厚度約5米,東西長332米,南北寬240米,佔地面積約79680平方米。出土了大汶口、龍山、西周及漢代的遺存。 [1]  尚莊遺址中大汶口文化遺存的發現,對於探討山東省大汶口文化的分佈、分期以及與周邊地區諸原始文化的相互關係具有重要價值。 [5] 
2013年5月3日,尚莊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尚莊遺址
地理位置
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振興街道尚莊村、西關村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商、周、漢 [2] 
佔地面積
約 7968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230-1-230 [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尚莊遺址歷史沿革

1975年秋、1976年春,經山東省博物館兩次發掘。 [1] 
1975年春,社員挖沙時發現此遺址。同年秋,省地、縣文物工作者聯合進行第一次發掘。
1976年春,進行第二次發掘。 [3] 
2022年,公佈尚莊遺址安防工程。 [10] 
遺址保護標誌碑 遺址保護標誌碑

尚莊遺址遺址特點

尚莊遺址為隆起的土堆崗,羣眾稱其為“崗子”。該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50米,佔地面積約7968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約2—5米,分為六層:第一層為耕土層和近代擾亂層;第二層為漢代層;第三層為西周層;第四層為龍山文化層;第五層,第六層均為大汶口文化層。 [3] 
尚莊遺址墓葬開口在第5層,並打破第6層。墓葬皆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四壁整齊,一般墓口略大於底部,頭端稍寬,腳部稍窄。少數有二層台和原始木槨。葬式為仰身直肢,頭東向,多為單人葬,僅見一座成年女性與兒童合葬。 [6] 
尚莊遺址呈長方形,溝底由北向南傾斜,溝壁加工整齊,留有木來和石斧加工痕跡。房址呈圓形,僅殘存居住面,中部微凹,門東向。地面用草抹泥鋪墊六層,表面抹一層白灰,平整光滑。從倒塌的草拌泥土塊分析,牆壁似為土坯構築。墓葬三座,南北向。葬式皆為單人仰身直肢,頭北腳南。 [3] 

尚莊遺址文物遺存

尚莊遺址綜述

尚莊遺址裝飾品有玉鐲、石鐲,還有鏃形石墜,綠松石飾、嬴(螺,貝類)飾和牙梳、牙束髮器等。
尚莊遺址遺物包括生產工具316件,其中以蚌、骨、石、陶質料器最多,角、牙器極少,主要器型有斧、鏟、銷、刀、鑿、矛.鏃、紡輪、錐、鐮、網墜等。生活用具947件,絕大部分是陶器,以夾細砂為主,佔半數以上,泥質次之,器表以素面最多。常見紋飾有籃紋、方格紋、弦紋、附加堆紋.劃紋等。器型主要有鼎、鬹、鬲、罐、盆、甕,杯等。 [3]  [9] 

尚莊遺址

豆
豆:高10釐米,口徑15釐米,三級品,新石器時代。食器。泥質紅陶,圓唇敞口,圜底喇叭形圈足。 [8] 

尚莊遺址小壺

小壺 小壺
小壺:高13.2釐米,口徑6.7釐米,三級品,新石器時代。泥質灰陶。圓唇喇叭口,高領,扁鼓腹,小平底。 [11] 

尚莊遺址歷史文化

尚莊遺址第一期文化,即大汶口文化,是在魯西地區、黃河以北的首次發現,擴大了對大汶口文化分佈範圍的認識。而此次發掘的主要收穫則是尚莊的二,三期文化。兩期文化遺物形制上的差異所反映的時代早晚關係,為山東龍山文化提供了依據。 [3] 
尚莊遺址墓葬的形式,結構及葬俗看,與大汶口文化墓葬相同。從遺物看,典型器物的造型亦都相同。就整個文化面貌看,它們之間的共性占主導地位,差異性是次要的。因此,尚莊第一期文化屬於大汶口文化,年代約當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階段。 [3] 

尚莊遺址研究價值

尚莊遺址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為山東龍山文化類型的劃分和分期提供了寶貴資料。 [1] 
尚莊遺址出土漢代、商周、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較完整的遺物四、五百件,為研究新石器時代的商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4] 
尚莊遺址的發掘填補了魯西地區建國以來考古工作的空白,為研究魯西地區龍山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的關係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7] 

尚莊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3日,尚莊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尚莊遺址旅遊信息

尚莊遺址地理位置

尚莊遺址位於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振興街道尚莊村、西關村。

尚莊遺址交通路線

茌平區內乘坐K301路公交車,在財政局站下車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