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黑石溝墓羣

鎖定
小黑石溝墓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寧城縣甸子鄉小黑石溝村,是一處西周至戰國時期的古遺址。 [2] 
1985年、1992~1993年、1998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寧城縣遼中京博物館在遺址北部台地上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小黑石溝墓羣。共清理房址10座、灰溝7條、灰坑240個(包括祭祀坑、窖穴等)、墓葬80座,出土了一大批陶器、石器、銅器、骨器、金器等。小黑石溝墓羣年代分為兩個時期,其中夏家店上層文化時期(相當於中原西周至春秋中期)墓葬72座,戰國時期墓葬8座。墓葬形制略有差異,以土坑豎穴石棺葬居多,豎穴土坑墓次之,大型石槨墓最少。葬式有側身直肢、仰身直肢、俯身直肢和側身屈肢葬。隨葬品以青銅器為主,有少量的石器、骨器、蚌飾、極少的金器,夏家店上層文化時期墓葬基本不見陶器隨葬,戰國墓葬可見仿銅陶禮器及單耳罐、銅帶鈎等。根據墓葬結構和隨葬品分析,小黑石溝墓葬羣可分為三個等級,一級墓葬是大型石槨墓,隨葬品豐富。二級墓葬亦為石槨墓,但規模小得多,多有木棺。三級墓葬數量最多,有土坑豎穴、土坑豎穴石棺墓,多為平民階層。小黑石溝墓羣是中國北方地區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要發現,為研究遼河上游乃至北方地區青銅時代的民族歷史、地理環境、民族關係、生業水平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2] 
2013年5月,小黑石溝墓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小黑石溝墓羣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寧城縣甸子鄉小黑石溝村
所處時代
西周至戰國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532-2-01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小黑石溝墓羣歷史沿革

1975年,小黑石溝墓羣附近曾出土一批青銅器。 [2] 
1980年,小黑石溝墓羣發現一座石槨墓,編號M8061,出土一批青銅器和金器。 [2] 
1985年,赤峯文物站(今赤峯市博物館)、寧城縣遼中京博物館聯合清理發掘了小黑石溝墓羣一批墓葬,出土以青銅器為主的各類隨葬器物400餘件。 [2] 
1985年、1992~1993年、1998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寧城縣遼中京博物館在遺址北部台地上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小黑石溝墓羣。 [2-3] 

小黑石溝墓羣遺址特點

綜述
小黑石溝墓羣航片 小黑石溝墓羣航片
小黑石溝墓羣位於赤峯市寧城縣甸子鄉小黑石溝村東南台地上,東、西均為南北向沖溝,向西大約1千米處是由西南向東北流經的老哈河。這裏三面環山,東高西低。小黑石溝遺址經過數次發掘,共清理房址10座、灰溝7條、灰坑240個(包括祭祀坑、窖穴等)、墓葬80座,出土了一大批陶器、石器、銅器、骨器、金器等。 [2-3] 
房址
殉人坑 殉人坑
小黑石溝遺址內的房址均為長方形或圓角長方形半地穴式,保存狀況較差,多被灰坑和墓葬打破,門道多被破壞,方向不詳,建造方式基本一致。有的房址內可見殘存的居住面,上有圓形或瓢形灶。部分房址殘存柱洞。房址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等。灰坑以圓形袋狀居多,圓形直筒狀、橢圓形袋狀或筒狀次之,方形、長方形較少。坑壁、坑底多加工粗糙。灰坑可分為亂葬坑、祭祀坑、窖穴或垃圾坑幾種,出土有陶器、骨器、石器、銅器等。 [2] 
墓羣
夏家店上層文化墓葬·M5 夏家店上層文化墓葬·M5
小黑石溝墓羣年代分為兩個時期,其中夏家店上層文化時期(相當於中原西周至春秋中期)墓葬72座,戰國時期墓葬8座。墓葬形制略有差異,以土坑豎穴石棺葬居多,豎穴土坑墓次之,大型石槨墓最少。葬式有側身直肢、仰身直肢、俯身直肢和側身屈肢葬。其中側身直肢葬數量最多,其次為仰身直肢葬。均為單人葬,未發現合葬墓。墓向大多為北向、南向。隨葬品以青銅器為主,有少量的石器、骨器、蚌飾、極少的金器,夏家店上層文化時期墓葬基本不見陶器隨葬,戰國墓葬可見仿銅陶禮器及單耳罐、銅帶鈎等。
根據墓葬結構和隨葬品分析,小黑石溝墓葬羣可分為三個等級,一級墓葬是大型石槨墓,隨葬品豐富,主要是代表土著文化和中原文化因素的青銅禮器以及大量武器、車馬具、工具、裝飾品等。二級墓葬亦為石槨墓,但規模小得多,多有木棺。隨葬品中少見青銅禮器或容器,以武器、車馬器、裝飾品居多。這類墓葬發現的較少,墓主人身份地位要低於一級墓葬。三級墓葬數量最多,有土坑豎穴、土坑豎穴石棺墓。隨葬品數量較少甚至沒有,器物組合較為簡單。僅隨葬一些工具、隨身佩戴的飾品等,據此推測此類墓葬的主人多為平民階層。 [2-3] 

小黑石溝墓羣文物遺存

綜述
蛇形掛繮鈎
蛇形掛繮鈎(9張)
小黑石溝墓羣出土青銅器,青銅器種類齊全,有容器、生活用具、武器、工具、車馬器、裝飾品等。按文化譜系可分為三類:第一類屬於夏家店上層文化土著文化因素,主要是各類容器和裝飾品,大多素面,少數有動物紋飾。容器類多仿本地陶器,有錐足鼎、環耳鬲、豆形器、雙聯或四聯罐、鼓形器、祖柄勺等。裝飾品種類較多,主要有各種泡飾、扣飾、聯珠形飾、動物紋牌飾。武器工具類有銎柄直刃劍、銅盔、柱脊柳葉形鏃、鏤孔劍鞘、蛇形掛繮鈎、齒柄刀、扇形銅斧等。第二類屬於北方長城地帶青銅文化因素,典型器物有馬銜、馬鑣、節約等車馬器,獸首或環首刀、獸首或環首匕首式短劍、管銎斧、銎內戈、三角形或菱形雙翼鏃等,突出特徵是具有寫實性動物雕像。第三類為典型中原系青銅器,以大型墓葬出土的成套禮器組合鼎、簋、罍、匜、壺、尊等為主,也見有銅戈、鉞、矛、鈴等,部分器物鑄有銘文。 [2-3] 
奴隸守門方鼎
奴隸守門方鼎
奴隸守門方鼎(2張)
奴隸守門方鼎是典型的青銅器物。該鼎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分為器身,長方形、侈口,肩部有兩附耳,飾回紋和重菱龍紋,四角各有一隻翹角的立獸;下半部分為鼎爐,正面是可以開合的兩扇小門,左右兩側為“田字形”小方窗,背面鏤空,一側坐一守門奴隸,另一門飾一獸紐,底部鏤5個方形孔,四面通風,四足分別為變形立獸。口徑長12.6釐米、寬10釐米,底徑長12.3釐米、寬8.9釐米,高16.5釐米、方耳高7.7釐米、寬4.3釐米。 [3] 

小黑石溝墓羣研究價值

青銅方鼎
青銅方鼎(2張)
小黑石溝墓羣是中國北方地區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要發現。其出土器物豐富、品類多樣、組合明顯、風格突出,為研究遼河上游乃至北方地區青銅時代的民族歷史、地理環境、民族關係、生業水平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小黑石溝墓葬羣出土的中原青銅禮器與北方系青銅器共存的現象,以及出土的大量文化因素交融類器物,正是當時民族碰撞融合的生動寫照,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強有力的歷史依據。 [2] 

小黑石溝墓羣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小黑石溝墓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小黑石溝墓羣旅遊信息

小黑石溝墓羣地理位置

小黑石溝墓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寧城縣甸子鄉小黑石溝村。

小黑石溝墓羣交通信息

自駕:自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寧城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小黑石溝墓羣,路程約52.4千米,用時約1小時3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