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鰁

鎖定
小鰁是鯉科鰁屬魚類,地方名紅臉魚、荷葉魚、牛屎魚, [3]  又名黑線鉛筆魚。口小,下位,下頜前緣具發達的角質邊緣。頰部橘紅色,各鰭淺灰色,且常散佈黑色小點。口角具一對極小上頜須。體背側灰褐色,腹部淺白色;體側自吻端至尾鰭基有一條黑色縱帶,看上去像寫字的鉛筆,故名黑線鉛筆魚。 [4] 
小鰁分佈於廣西,亦見於長江、富春江、北江等水域, [3]  喜水質清澈的環境。此魚體質健壯,容易飼養,性情温和,可與小型魚混養。喜食水生昆蟲及底棲動物。飼養水温為18-26℃,常見體長5-8釐米。生殖季節雄魚吻部具壞星,雌魚產卵管梢延長。繁殖容易,一齡魚即雌魚體長5釐米即達性成熟。產卵期為4-10月,分批產卵於水草中,卵為橙黃色。水温適宜,2-3天即可孵化出小魚。 [4] 
小鰁可供食用,但個體小,數量少,食用價值不大。為廣温性魚類,小而美,擬可引進水族箱作觀賞魚。 [3] 
中文名
小鰁
別    名
荷葉魚
紅臉魚
拉丁學名
Sarcocheilichthys parvus (Nichols, 1930)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鯉形目
亞    目
鯉亞目
鯉科
亞    科
鮈亞科
鰁屬
小鰁
定名人
Nichols
年    代
1930

小鰁形態特徵

背鰭Ⅲ~7;臀鰭Ⅲ~6;胸鰭Ⅰ~13~14;腹鰭Ⅰ~7。鰓耙6~10。下嚥齒5~5。側線鱗35[4.5/(3.5~V)]36;背鰭前鱗11~12;圍尾柄鱗14。
體長為體高的3.3~4.0(平均3.5)倍;為頭長的4.4~4.8(4.6)倍;為尾柄長的4.8~5.8(5.3)倍;為尾柄高的6.7~7.8(7.1)倍。頭長為吻長的2.7~3.1(3.0)倍;為眼徑的3.4~3.8(3.5)倍;為眼間距的2.4~2.6(2.5)倍;為尾柄長的1.1~1.2(1.1)倍;為尾柄高的1.4~1.6(1.5)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2~1.4(1.3)倍。
體較小,稍長,略側扁。尾柄粗短。腹部圓。頭小。吻短鈍,吻長小於眼後頭長。口極小,下位,馬蹄形,口裂較狹,下頜前緣具發達的角質邊緣。唇簡單,下唇僅限於口角處眼小,眼間寬而隆起。口角具須1對,極微細。鰓耙不甚發達。下嚥齒長而側扁,其主要2枚末端尖鈎。胸、腹部具鱗。側線平直。
背鰭無硬刺,鰭條較長,最長鰭條的長度與頭長相等,外緣平截或微凸,其起點至吻端較其基部後端至側線最後1個鱗片的距離為大。胸鰭較短,後緣圓鈍,其長度等於或稍大於頭長,末端可伸至其基部至腹鰭起點間的3/4處。腹鰭起點稍後於背鰭起點,後緣亦呈圓鈍。臀鰭外緣平截。尾鰭分叉淺,上下葉末端稍圓。肛門位置在腹鰭基與臀鰭起點間的中點或略近腹鰭。
脊椎骨4+34~35。鰾較小,2室,前室呈圓形或橢圓形,其長約等於眼間距,後室細長,呈棒狀,末端尖,為前室的2.0倍左右。腸短,腸長為體長的0.6~0.7倍。腹膜灰黑色。
體灰色微帶黑。體側中軸自吻部至尾鰭基有1黑條紋,其寬度相當於2個鱗片,與眼徑約等長,此紋後半部色較深。頰部、額部均呈桔紅色。背鰭灰色,其他各鰭淡桔黃色,鰭條上常帶有細小黑色點。生殖期間雄魚體色較鮮豔,吻部具有較大的珠星;雌魚產卵管延長,最長的約與頭長相等。
小鰁 小鰁
口小,下位,呈馬蹄形。下頜有角質邊緣。下唇限於口角。具短鬚。側線鱗35~36。體側有一黑色縱紋。生殖季節雄魚吻部具珠星,雌魚產卵管稍延長。

小鰁生活習性

此魚體質健壯,容易飼養性情温和,可與小型魚混養。喜水質清澈的環境,水族箱中除鋪砂礫外,可植適量水草。喜食水生昆蟲及底棲動物,人工顆粒餌粒亦食。飼養水温為18~26℃,常見體長5~8釐米。

小鰁繁殖特點

繁殖容易,一齡魚即雌魚體長5釐米即達性成熟。產卵期為4-10月,分批產卵於水草中,卵為橙黃色。水温適宜,2~3天即可孵化出小魚 [1] 
為鰷類中最小的一種。此類魚多為小型魚類,分佈廣,食性雜。常具斑紋,不愧為觀賞魚品種中的一支新秀。

小鰁分佈範圍

分佈於四川省福建省廣東省湖南省浙江省、貴州省、 陝西省、 江西省、 上海市、 安徽省、 廣西壯族自治區、 湖北省、 重慶市、雲南省、 江蘇省等 [2] 
參考資料
  • 1.    陳煒 張詞祖等編著,觀賞魚彩色圖鑑,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02月第1版,第140頁
  • 2.    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編著,廣西淡水魚類志 (第二版),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12,第207頁
  • 3.    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編著. 廣西淡水魚類志[M]. 2006.206-207
  • 4.    陳煒 張詞祖等編著. 觀賞魚彩色圖鑑[M]. 1996.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