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雅·大東

鎖定
《小雅·大東》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首詩描寫的是西周中晚期東方各國及各部族受西周統治者慘重盤剝的情形,反映了東方各國人民的不滿情緒。全詩七章,每章八句,結構嚴密,層次清晰,前後呼應。象徵、隱喻、鮮明的對比、豐富而奇幻的想像交錯運用,是此詩藝術上的主要特色。
作品名稱
小雅·大東
作品別名
大東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西周
作品出處
《詩經》
文學體裁
雜言古詩

小雅·大東作品原文

小雅1·大東2
有饛簋飧3,有捄棘匕4。周道如砥5,其直如矢6。君子所履7,小人所視8。睠言顧之9,潸焉出涕10
小東大東11,杼柚其空12。糾糾葛屨13,可以履霜14。佻佻公子15,行彼周行16。既往既來17,使我心疚18
有冽氿泉19,無浸獲薪20。契契寤嘆21,哀我憚人22。薪是獲薪23,尚可載也24。哀我憚人,亦可息也。
東人之子25,職勞不來26。西人之子27,粲粲衣服28。舟人之子39,熊羆是裘30。私人之子31,百僚是試32
或以其酒,不以其漿33。鞙鞙佩璲34,不以其長35。維天有漢36,監亦有光37。跂彼織女38,終日七襄39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40。睆彼牽牛41,不以服箱42。東有啓明43,西有長庚44。有捄天畢45,載施之行46
維南有箕47,不可以簸揚48。維北有鬥49,不可以挹酒漿50。維南有箕,載翕其舌51。維北有鬥,西柄之揭52 [1] 

小雅·大東註釋譯文

小雅·大東詞句註釋

1.小雅:《詩經》中“雅”部分,分為大雅、小雅,合稱“二雅”。雅,雅樂,即正調,指當時西周都城鎬京地區的詩歌樂調。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
2.大東:即遠東。
3.饛(méng):食物滿器貌。簋(guǐ):古代一種圓口、圈足、有蓋、有座的食器,青銅製或陶製,供統治階級的人使用。飧(sūn):熟食,晚飯。
4.捄(qiú):曲而長貌。棘匕:酸棗木做的勺匙。
5.周道:大路。砥:磨刀石,用以形容道路平坦。
6.矢:箭。
7.君子:指統治階級的人。所履:在上面行走。
8.小人:指被統治的民眾。
9.睠(juàn)言:同“睠然”,眷戀回顧貌。
10.潸(shān):流淚貌。
11.小東大東:西周時代以鎬京為中心,統稱東方各諸侯國為東國,以遠近分,近者為小東,遠者為大東。
12.杼柚(zhù zhóu):杼,織機之梭;柚,同“軸”,織機之大軸;合稱指織布機。
13.糾糾:纏結貌。葛屨:葛,葛草,莖皮可制葛布;屨,鞋。
14.可以:何以。可,通“何”(用俞樾説)。
15.佻(tiāo)佻:豫逸輕狂貌。
16.周行(háng):同“周道”。行,道路。
17.既往既來:來來往往。
18.疚:憂慮不安。
19.有冽:寒涼的樣子。氿(guǐ)泉:泉流受阻溢而自旁側流出的泉水,狹而長。
20.浸:浸濕。獲薪:砍下的薪柴。王宗石詩經分類詮釋》認為“獲”為“檴”的假借,即榆木,如《詩經》諸篇中《邶風·凱風》《豳風·東山》《小雅·車舝》諸篇之棘薪、栗薪、樵薪。
21.契契:憂結的樣子。寤嘆:不寐而嘆。
22.憚:同“癉”,疲苦成病。
23.薪:第一個“薪”字為動詞,伐,析。
24.載:裝載。
25.東人:東方諸侯國之人。
26.職勞:從事勞役。職,只。來:“勑”的借字,慰勉。一説為“賚”的借字,賞賜。
27.西人:周人。
28.粲粲:鮮明華麗的樣子。
29.舟人之子:指貴家子弟。《鄭箋》:“舟,當作周。”一説舟人為舟楫之人,周人中之低賤者。
30.熊羆是裘:用熊皮、馬熊皮為料制的皮袍。一説,鄭箋謂“裘當作求”,這句意即狩獵求取熊羆。
31.私人之子:家奴之子。一説指貧家子弟。
32.百僚:猶雲百隸、百僕。
33.漿:米湯,米漿。
34.鞙(juān)鞙:形容玉圓(或長)之貌。佩璲(suì):綴有瑞玉的佩帶。璲,瑞玉。
35.不以其長:以,因。長,善。《鄭箋》:“佩之鞙鞙然,居其官職,非其才之所長也,徒美其佩而無其德,刺其素餐。
36.漢:天河,銀河。
37.監:同“鑑”,照。
38.跂(qí):同“歧”,分叉狀。織女:三星組成的星座名,呈三角形,位於銀河北側。
39.七襄:七次移易位置。古人一天分十二時辰,白日分卯時至酉時共七個時辰,織女星座每一個時辰移動一次。
40.不成報章:織不成布帛。報,復,指織機的梭子引線往復織作;章,經緯紋理。不成報章,即織不成布帛。
41.睆(huǎn):明亮貌。牽牛:三顆星組成的星座名,又名河鼓星,俗名牛郎星,在銀河南側。
42.服箱:駕車運載。服,負載;箱,車斗。
43.啓明:金星(又名太白星)晨在東方,叫啓明。
44.長庚:金星夕在西方,叫長庚。古人誤以為啓明和長庚是兩顆星。
45.天畢:畢星,八星組成的星座,狀如捕兔的畢網,網小而柄長,手持之捕兔。
46.施:張。一説斜行。行:行列。
47.箕:俗稱簸箕星,四星聯成的星座,形如簸箕,距離較遠的兩星之間是箕口。
48.簸揚:用箕揚米穀以去糠皮和秕穀。
49.鬥:南鬥星座,位置在箕星之北。
50.挹(yì):用勺舀取。
51.翕:吸引。翕其舌,吸着舌頭。箕星底狹口大,好像向內吸舌若吞噬之狀。
52.西柄之揭:南鬥星座呈鬥形有柄,天體運行,其柄常在西方。揭,舉起。這句形容西方執柄舉向東方。 [2]  [3]  [4]  [5]  [6] 

小雅·大東白話譯文

簋裏熟食滿蕩蕩,棗木勺兒彎又長。大路平坦如磨石,筆直好像箭桿樣。貴人路上常來往,小民只能瞪眼望。轉過頭來心悲傷,眼淚汪汪濕衣裳。
東方遠近諸小國,織機布帛空蕩蕩。葛麻草鞋纏又綁,怎麼能夠踏冰霜?得意洋洋那公子,滿載車輛大路上。來了去又去了來,教我心痛如斷腸。
泉水橫流清又冷,砍下柴來莫被浸。憂愁難睡長嘆息,可憐我們病苦人。砍下樹枝當燒柴,還要裝車往回運。可憐我們病苦人,應該休息總不能。
東方各國的子弟,辛苦服役沒人問。周人公子哥兒們,衣服華麗多鮮新。就是船伕的子弟,熊羆皮袍穿在身。那些家奴的孩子,個個當差在衙門。
有人飲用香醇酒,有人喝不上米漿。圓圓寶玉佩身上,不是才德有專長。看那天上的銀河,照耀燦燦閃亮光。鼎足三顆織女星,一天七次移動忙。
縱然織女移動忙,沒有織出好紋章。牽牛三星亮閃閃,不能拉車難載箱。金星在東叫啓明,金星在西叫長庚。天畢八星柄彎長,把網張在大路上。
南天有那簸箕星,不能簸米不揚糠。往北有那南鬥星,不能用它舀酒漿。南天有那簸箕星,吐出舌頭口大張。往北有那南鬥星,在西舉柄向東方。 [3] 

小雅·大東創作背景

西周初年,“三監”叛亂,殷商後裔武庚聯合東方舊屬國奄(今山東曲阜)、蒲姑(今山東博興)及徐夷、淮夷起兵反周。周公東征,經過三年戰爭,誅武庚,黜“三監”,攻滅奄等十七國。繼而,遷殷頑,封建姬姓大國(魯、齊、衞、燕)監視東方各小國,實行分區經營。距鎬京較近各小國統稱小東,較遠的各小國統稱大東。為加強控制,從鎬京到東方各國修築一條戰略公路,據《逸周書》:“闢開修道,五里有郊,十里有井,二十里有舍。”即所謂“周道”。或稱“周行”,從西方向東方運輸軍隊和軍用物資,運回西方貢賦和征斂的財富。對東方各小國來説,這如同一條吸血管。西周統治者通過這條“周道”給被征服的東方人民帶來壓榨、勞役和困苦,於是產生怨憤和沉痛的嘆息。
毛詩序》曰:“《大東》,刺亂也。東國困於役而傷於財,譚大夫作是詩以告病。”歷代傳箋疏注説解,基本上沒有大的出入,肯定這是被征服的東方諸侯國臣民怨刺周王朝統治的詩歌作品。《毛詩序》説明作者是譚國大夫,而姓氏、經歷和生活年代無從稽考。譚國在今山東濟南市東南,對照《魯頌》“遂荒大東”,那一帶地區當屬大東。從詩義看,他是東方舊國的大夫,因詩中的思想和情緒,絕對不可能產生於姬姓各大封國的當權派。他對“西人”的對立情緒,正反映了征服者的周王朝與被征服的東方舊國統治階級的矛盾;他的地位下降,使他發出同情人民的不平之鳴,從而也反映了西周統治階級與被征服國人民的矛盾。有人説這是一首民歌,這個論斷是不對的,這是士大夫創作的用雅樂演唱的歌詩,不是用土樂演唱的民歌。
這首詩寫作的時間,據《左傳·莊公十年》所記“齊師滅譚”,即在公元前684年齊國因為譚國對它“失禮”而出兵滅亡這個小國,時在東周初期,它只能寫在譚國滅亡之前。詩的歷史背景還是周王朝統治力量強大的時候,東周時王室已經衰微。姚際恆詩經通論》説西周最後一代“幽王之時,號令猶行於諸侯,故東國諸侯之民愁怨如此。若東遷之後,則不能爾矣”。姚氏以為最遲當在幽王時代,這已難考證,只能確定創作在西周時代。 [2]  [3] 

小雅·大東作品鑑賞

小雅·大東整體賞析

《小雅·大東》是一首針砭時弊的長詩。面對勞民傷財、營私舞弊、賣官鬻爵、尸位素餐、貪得無厭等社會問題,作者久已鬱結於心,終於噴薄而出,吟成了一首長歌。歌中描繪了一幅王政不平、民貧國困、匹夫抗爭的驚心動魄的社會畫卷。全詩結構嚴密,層次清晰,前後呼應。通篇運用對比和暗喻,由現實的人間,而虛幻的星空,展開東方人民遭受沉痛壓榨的困苦圖景和作者憂憤抗爭的激情。思路遞進而奇崛,意藴豐富而深厚。
首章寫“食”。由“有饛簋飧”聯想到與如砥如矢的周道的關係。從“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境遇,抒寫了詩人的悲傷。二章寫“衣”。織布機上的布帛全被征斂一空,寒霜上小民穿着破草鞋,而公子們還在經過那吸血管似的周道來榨取。這樣的揭露相當深刻。三章寫勞役。以薪柴為喻,通過燒柴不能水浸,隱喻疲病的人民應該休養生息。四章寫待遇不公平。“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而“西人之子,粲粲衣服”;連周人中身份低賤的也“熊羆是裘”,家奴的子弟都“百僚是試”。通過這樣典型的形象對照,反映了西周統治者與被征服的東方人民不平等的社會經濟政治地位的懸殊。五章是全詩前後的過渡,前半繼續寫不公平的社會現象,《鄭箋》雲:“佩之鞙鞙然,居其官職,非其才之長也。徒美其佩而無其德,刺其素餐。”下半就自然地把視野轉向上天。下面兩句也是仰天所視有感,“跂其織女,終日七襄”,正是呼應二章的“杼柚其空”,並引出下章的“不成報章”。這一章承前啓後,過渡自然。六章面向燦燦星空馳騁想像。詩人怨織女織不成布帛,怨牽牛不能拉車運輸,朝啓明,夕長庚,有名無實,譏笑畢星在大路上張網,徒勞無功。整個運轉的天體都不能為小民解決困苦。七章對星座的意象描寫更深一層。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分析道:“下四句與上四句雖同言箕斗,自分兩義。上刺虛位,下刺斂民也。”簸箕星不能簸米揚糠,南鬥星不能舀酒漿,都是徒具虛名,而且簸箕星張開大口,吐着長舌,鬥星由西舉柄向東。如這樣的“怨天”,正是怨現實,揭露所謂“天”是為周王朝服務壓榨東方小民的。這個結尾更深化了主題。
象徵、隱喻、鮮明的對比、豐富而奇幻的想像交錯運用,是此詩藝術手法的特色。吳闓生詩義會通》中説的“俶詭奇幻”,就是馳騁無羈的想像,奇特的比喻,創造豐富的奇崛的形象,從人間飛到星空,又從星空飛到人間,把現實世界和幻想世界相結合,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想像融合為有機的整體。吳氏説的“開辭賦之先聲”,正是指出這種藝術手法對屈原詩賦的深刻影響。 [3]  [4]  [5] 

小雅·大東名家點評

宋代歐陽修詩本義》:“箕斗非徒不可用而已,箕張其舌,反若有所噬;鬥西其柄,反若有所挹取於東。” [2] 
宋代朱熹詩集傳》:“興也。序以為東國困於役,而傷於財,譚大夫作此詩以告病,言有饛簋飧,則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則其直如矢,是以君子履之,而小人視焉。今乃顧之而出涕者,則以東方之賦役,莫不由是而西輸於周也。” [1] 
宋代嚴粲詩緝》:“獲薪以供爨,必曝而幹之,然後可用,若浸之寒冽之泉,則濕腐而不可爨矣;喻民當撫卹之,然後可用,若困之以暴虐之政,則勞悴而不能勝矣。” [3] 
明末清初王夫之詩廣傳》:“‘有饛簋飧,有捄棘匕’,知勢之謂也。下之既有餘,而以奉上,情之所安,義之所正,順矣。”“則不饛之簋而急試之匕,求之而不得,得之而之盈,勢愈迫,情愈躁,將一舉以空其簋,而簋空矣,簋空而國困未盈。” [5] 
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杼柚其空,惟此一語實寫正旨。”“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此二句不必有義。蓋是時方中夜,仰天感嘆,適見天河爛然有光,即所見以抒寫其悲哀也。” [3]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詩本詠政賦繁重,人民勞苦。入後忽歷數天星,豪縱無羈,幾不可解。不知此正詩人之情,所謂‘光焰萬丈長’也。試思此詩若無後半文字,則東國困蔽縱極寫得十分沉痛,亦不過平常歌詠而已,安能如許驚心動魄文字?所以詩貴有聲有色,尤貴有興有致,此興會之極為欻舉者也。” [4] 
清末吳闓生詩義會通》:“文情俶詭奇幻,不可方物,在《風》《雅》中為別詞,開辭賦之先聲。後半措詞運筆,極似《離騷》,實三代之奇文也。” [3] 
參考資料
  • 1.    朱 熹.詩經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0-101
  • 2.    王秀梅譯註.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476-483
  • 3.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431-436
  • 4.    李 山解讀.詩經(節選).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266-269
  • 5.    周嘯天.詩經楚辭鑑賞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562-567
  • 6.    周振甫.詩經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3:32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