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玲瓏山館

鎖定
清代著名藏書家馬曰琯、馬曰璐的藏書樓名。玲瓏,玉聲。取之於班固東都賦》:“和鑾玲瓏,天官景從。”又謂馬氏因得甘泉縣令龔鑑贈玲瓏石而命名。二馬為人寬厚平和,友人以稀有太湖石相贈,花費巨大財力運至家中,立於藏書樓前,小玲瓏山館即以此得名。 [4] 
馬曰琯(1688—1755):字秋玉,號懈谷,祖籍安徽祁門,遷居江都(今江蘇揚州)。以鹽業起家,成鉅富。與弟馬曰璐(字佩兮.號半槎)互相師友,俱以詩名,時人稱之為“揚州二馬”。賓禮海內賢士,慷慨好義,名聞四方,一時名流如厲鶚全祖望、陳章、陳撰、金農等均館於其家。或吟詠切磋,或借書抄讀;兩兄弟酷嗜典籍,家有叢書樓、小玲瓏山館以藏書。見古本秘籍必重價購之,或世人所未見者,不惜千金付梓,藏書甲大江南北。曾以數萬金購得傳是樓、曝書亭藏書,所藏達十餘萬卷,其書皆精裝,聘善手數人寫書腦,終歲不得輟。 [1] 
中文名
小玲瓏山館
地理位置
揚州
相關人物
馬曰琯
所處時代
清代

小玲瓏山館山館人文歷史

小玲瓏山館山館背景

小玲瓏山館圖 小玲瓏山館圖
馬曰琯馬曰璐的藏書樓名。小玲瓏山館曾有十二景,馬曰琯、馬曰璐都有《街南書屋十二詠》的詩作,揚州地方文獻多有記載。據馬曰璐《小玲瓏山館圖記》記載:“近於所居之街南,得隙地廢園,地雖近市,雅無塵俗之囂,遠僅隔街,頗適往還之便。竹木幽深,芟其叢薈,而菁華畢露,樓台點綴,麗以花草,則景色胥妍。於是,東眺蕃鰲觀之層樓高聳,秋螢與磷火爭光;西瞻謝安宅之雙檜猶存,華屋與山邱致慨;南聞梵覺之晨鐘,俗心俱淨;北訪梅嶺之荒戍,碧血永藏。以古今盛衰之跡,佐賓主杯酒之歡。”
馬氏兄弟雖為鹽商,富敵揚城,但不奢侈。他們喜歡廣交文友,酷愛藏書,遇有秘本、善本,不惜重金收購,是江浙有名的藏書家。其叢書樓藏有十萬多冊圖書,有“藏書甲東南”之譽。小玲瓏山館原為街南書屋十二景之一,因為馬氏兄弟經常在此招待文人墨客,煮酒論文,故街南書屋為其所掩,以致有人只知小玲瓏山館,而不知街南書屋。
所謂玲瓏石即太湖石,不加雕琢,就具備瘦、皺、透、漏之奇。何名“小玲瓏山館”?因蘇州園林先有“玲瓏山館”,故以小名之,就像小秦淮、小金山一樣,以別於南京的秦淮、鎮江的金山。而阮元《淮海英靈集·馬曰璐小傳》卻説:馬曰璐得太湖石甚佳,建山館置之,而以小玲瓏名。適鄰家不便其立,半查乃語兄止之。及山館歸汪雪礓,本石始立焉。”由此可見,玲瓏石雖運到了街南書屋,但是馬氏兄弟考慮到鄰里關係並沒有將它樹立起來,反而將它埋於地下,後來,街南書屋歸屬汪雪礓,太湖石才破土而立。不過,所立太湖石只有原來的一半高。此玲瓏石額部有四個陰刻篆書字:“玉山高並”。腰部上側有一行陰刻楷書:“小玲瓏山館馬氏清供”。

小玲瓏山館政府規劃

揚州市政府已經啓動修繕街南書屋工程,並將根據李鬥《揚州畫舫錄》和張庚所繪《小玲瓏山館圖》以及馬日璐所撰《小玲瓏山館圖記》復建小玲瓏山館、看山樓等“街南書屋十二景”。 [2] 

小玲瓏山館文史記錄

馬曰璐:小玲瓏山館圖記
清·馬曰璐(1701~1761),字佩兮,號半槎。原籍安徽祁門,以業鹽定居揚州.與兄曰琯井稱“揚州二馬”。薦博學鴻詞,不就。著有《南齋集》
揚州古廣陵郡,女牛之分野,江淮所匯流。物產豐富,舟車交馳,其險要扼南北之衝,其往來為商賈所萃:顧城僅一縣治,即今之所謂舊城也。自明嘉靖間以防倭故,拓而大之,是以城式長方。其所增者,又即近今之所謂新城也。
餘家自新安僑居是邦,房屋湫隘,塵市喧繁,餘兄弟擬卜築別墅,以為掃榻留賓之所。近於所居之街南得隙地廢園,地雖近市,雅無塵俗之囂;遠僅隔街,頗適往還之便。竹木幽深,芟其叢薈,而菁華畢露;樓台點綴。遠僅隔街,頗適往還之便。竹木幽深,芟其叢薈,而菁華畢露;樓台點綴。麗以花草,則景色胥妍。於是,東眺蕃釐觀之層樓高聳.秋螢與磷火爭光;西瞻謝安宅之雙檜猶存,華屋與山丘致慨。南聞梵覺之晨鐘,俗心俱淨;北訪梅嶺之荒戍,碧血永藏。以古今勝衰之跡,佐賓主杯酒之歡。餘輩得此,亦貧兒暴富矣。於是鳩工匠,興土木,竹頭木屑,幾費經營。掘井引泉,不嫌瑣碎。從事其間,三年有成。中有樓二:一為看山遠矚之資,登之則對江諸山約略可數;一為藏書涉獵之所,登之則歷代叢書勘校自娛。有軒二:一曰“透風披襟”,納涼處也;一曰“透月把酒”,顧影處也。一為“紅藥階”,種芍藥一畦,附之以“澆藥井”,資灌溉也。一為“梅寮”,具朱綠藥階”,種芍藥一畦,附之以“澆藥井”,資灌溉也。一為“梅寮”,具朱綠數種,媵之以石屋,表潔清也。閣一,曰“清響”,周栽修竹以承露:庵一,曰“藤花”,中有老藤如怪虯。有草亭一,旁列峯石七,各擅其奇,故名之曰“七峯草亭”。其四隅相通處,繞之以長廊,暇時小步其間,搜索詩腸.從事吟詠者也,因顏之曰“覓句廊”,將落成時,餘方擬榜其門為“街南書屋”,適得太湖巨石,其美秀與真州之美人石相埒,其奇奧偕海寧之皺雲石爭雄。雖非媧皇煉補之遺,當亦宣和花綱之品。米老見之.將拜其下;巢民得之,必匿於廬。餘不惜資財,不憚工力,運之而至。甫謀位置其中,藉作他山之助,遂定其名“小玲瓏山館”。適彌伽居十張君過此,挽留繪圖。只以石身較岑樓尤高,比鄰惑風水之説,頗欲尼之。餘兄弟卜鄰於此,殊不欲以遊目之奇峯,致德鄰之缺望。故館既因石而得名,圖以繪石之矗立,而石猶偃卧以待將來。若諸葛之高卧隆中,似希夷之蟄隱少室,餘因之有感焉。夫物之顯晦,猶人之行藏也。他年三顧崇而南陽興,五雷震而西華顯,指顧問事,請以斯言為息壤也可。圖成,遂為之記。 [3] 
參考資料
  • 1.    範鳳書.中國著名藏書家與藏書樓.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03:第151頁;
  • 2.    周遊.揚州記憶:中國社會出版社,2013.01:第126頁
  • 3.    顧一平.揚州名園記:廣陵書社,2011.3:第139頁
  • 4.    小玲瓏山館  .三聯生活週刊[引用日期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