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洪納海石人墓

鎖定
小洪納海石人墓,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城南約5千米的草原中,是隋、唐時期的古遺址。 [2] 
小洪納海石人墓是隋唐時期突厥遊牧民族石雕墓。墓前立有石人是古突厥人墓前的標誌,一般面向東方立於墓葬前。石人雕刻於花崗岩上,男性石人多為武士造型,寬圓的臉龐,雙眼細長,高顴骨,有八字鬍,而部表情凝重而深沉,服飾多為翻領大袷袢,腰部繫有寬腰帶,懸掛彎刀或長劍,腳蹬長靴;女性石人則多呈雙手抱胸的姿勢。小洪納海草原的石人是新疆草原石人遺存數量最為集中的一處。原來此處只有一個石人,昭蘇有關部門從別處移來八尊石人,構成了小洪納海石人羣。小洪納海石人墓及銘文,經專家初步推測為6~7世紀作品,為研究古代伊犁區域遊牧民族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而這個時期的粟特文的史料較為罕見,其石人上的銘文對於瞭解粟特文字的變遷,具有寶貴的藝術研究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 [2-3]  [5] 
2013年5月,小洪納海石人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小洪納海石人墓
地理位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城南約5千米的草原中
所處時代
隋、唐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701-2-18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小洪納海石人墓歷史沿革

《隋書·突厥傳》雲:突厥“有死者停屍帳中,家人親屬多殺牛馬而祭之......於是,擇日置屍馬而焚之,取灰而葬,表木為瑩,立物其中,圖畫死者形儀及其生時所經戰陣之狀”。 [4] 
文革時期,小洪納海石人墓石人被傷到一些表層。 [4] 

小洪納海石人墓遺址特點

小洪納海石人墓
小洪納海石人墓(3張)
小洪納海石人墓位於昭蘇縣城南約5千米的草原中,烏孫山南麓、小洪納海河東岸的河谷階地上,是隋唐時期突厥遊牧民族石雕墓。墓前立有石人是古突厥人墓前的標誌,一般面向東方立於墓葬前。石人雕刻於花崗岩上,男性石人多為武士造型,寬圓的臉龐,雙眼細長,高顴骨,有八字鬍,而部表情凝重而深沉,服飾多為翻領大袷袢,腰部繫有寬腰帶,懸掛彎刀或長劍,腳蹬長靴;女性石人則多呈雙手抱胸的姿勢。小洪納海草原的石人是新疆草原石人遺存數量最為集中的一處。原來此處只有一個石人,昭蘇有關部門從別處移來八尊石人,構成了小洪納海石人羣。自古以來,昭蘇就是草原民族逐鹿爭雄之地。歷史上曾是烏孫國的主要居地,亦是西突厥政權活動的中心。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泥利可汗。 [2-3] 

小洪納海石人墓文物遺存

小洪納海石人墓石人 小洪納海石人墓石人
小洪納海石人墓前立一石人,石人系花崗巖雕刻而成,圓雕,面向東,為一尊典型的武士形象。身高2.3米,頭部寬0.35米,身寬0.5米。頭部着冠梳辮,冠的中間飾以飾以圓環,窄邊、平頂。臉長方形,圓下頜,弧眉,細眼,鼻窄而直,翼較寬,呈圓鼻頭形。髭曲翹、嘴部缺失。右臀屈於胸,手中持杯,左手握刀,前胸部缺失。石人着翻領服,身上有衣褶。束腰,素面腰帶。石人背面也表現了冠帽,髮辮多至十條,披於身後,垂直腰際。石人正面腹部的下方右側,刻有粟特語銘文。銘文為縱行,行列自左向右,全文共計20行。由於石人保存狀況不佳,許多文字已模糊不清,無法辨認。該銘文據日本學者吉田豐、森安孝夫解讀,銘文的第六行意為:“MUXAN可汗之孫,象神一樣的……Nri可汗”,銘文的第三至第四行意為,“持有王國二十一年”。 [5] 

小洪納海石人墓文物價值

小洪納海石人墓及銘文,經專家初步推測為6~7世紀作品,為研究古代伊犁區域遊牧民族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而這個時期的粟特文的史料較為罕見,其石人上的銘文對於瞭解粟特文字的變遷,具有寶貴的藝術研究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 [2] 

小洪納海石人墓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13年5月,小洪納海石人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小洪納海石人墓旅遊信息

小洪納海石人墓地理位置

小洪納海石人墓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城南約5千米的草原中。

小洪納海石人墓交通信息

自駕: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小洪納海石人墓,路程約5千米,用時約10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