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屯村

(河南滑縣王莊鎮小屯村)

鎖定
小屯村是河南滑縣王莊鎮下轄村。
中文名
河南滑縣王莊鎮小屯村
外文名
XiaoTun WangZhang HuaXian
別    名
“岸下小屯”
“管家小屯”
別    名
“東小屯”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南省滑縣王莊鎮
電話區號
0372
車牌代碼
豫E

小屯村前言

一個小屯村志終於形成了!在激動之餘,也不乏總結成文過程中的體驗。小屯本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村莊。姓氏較多且更迭頻繁,地理位置特殊,歷史沿革多變,教育底藴深厚,歷史文物舉不勝舉且至今幾乎毀壞一空。
撰寫史料非同一般作文,需要深入調查,尋找證據,精心研究,科學推理,以確保歷史的真實性,語言的準確性。所以筆者在接到任務後至今兩個月的時間裏,在保證正常教學的工作外,有空就拜訪村中的老年人,有時一談就是深更半夜,為追尋歷史遺蹟,也是幾經周折。好了,到今天為止,一個古今小屯的全貌已浮現在眼前。
在撰寫文章,調查取證過程中得到很多人士的支持配合。主要人員有:支部書記管希順、村委會主任馮善保、校長張玉光、村民張好武、李成玉、董金海、張其賢、王振中、管海知、管永善等,對以上無私奉獻者,在此一併致謝,也懇切希望你們對此文的篇章、修飾及其他不當之處提出寶貴意見。
主編:齊好信
責任編輯:馮善保

小屯村地理位置

小屯現屬河南省滑縣王莊鎮的一個行政村。是滑縣、延津、浚縣三縣交界地,是安陽、新鄉、鶴壁三市交界地,也是出入滑縣的南大門。東北方向距縣政府14公里,距鎮政府3公里。周圍臨新集、大屯、南皮、高寨、閆村、前王莊等村。新範公路(101省道)從村東頭穿越而過,村內外交通極其便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小屯村村名來歷

古小屯建村公元208年,距今一千八百零七年。據考證(原浚縣縣誌記載)三國初年,曹操決戰袁紹大戰官渡(今河南省中牟縣)後,袁紹敗退黎陽(今浚縣)於是曹操紮營到此地,曹操率兵及大批糧草於西南方(今大屯)其先鋒官夏侯惇率精兵先鋒駐紮於此地(今小屯)。戰場即村西北到黎陽南即現在長虹坡地(史稱北方之戰),戰爭結果袁紹大敗,曹操大勝。戰後傷病留於營寨修養,曹操率大軍回許昌都城。此地被魏國命名為小屯,隨着歷史變化,小屯村名在明朝稱為“岸下小屯”(因小屯村坐落在長虹大堤東岸下),清中後期方圓百姓稱“管家小屯”“東小屯”等,不是政府更名,而是當時姓管的人口最多而得名,至於“東小屯”是區別於“西小屯”(道青鐵路小屯火車站)而俗稱的。

小屯村歷史沿革

① 小屯村從有村定名三國至元末明初因戰亂、民族融合、政權交替等原因行政歸屬無從考證;
②明清時期歸張德府(今安陽)浚縣新鎮管轄;
③民國政府歸浚縣中寺管轄;
④抗戰至新中國歸共產黨領導的衞南縣十三區中寺所管轄;
⑤一九五四年滑縣衞南縣合併歸滑縣王莊鄉管轄;
⑥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八四年歸王莊人民公社管轄;
⑦一九八四年至二零零零年歸王莊鄉人民政府管轄;
⑧2000年至今歸滑縣王莊鎮管轄。

小屯村姓氏更迭

小屯村姓氏較多且更迭頻繁:很久遠的已無法考證。據人證物證統計,小屯原有幾大户人家,周、郭、韓、沈、畢五大家族,村南地的周家墳,東南地郭家窪,西地的韓家冢,大屯地的沈家古墓與村西頭沈家花園井,村後大街路北的畢家巷為證,這幾姓在小屯村皆老住户。在清朝因參與反清復明的白蓮教活動而遭清軍追殺,逃亡出走不知去向。現在村內還有十一個姓氏,按其人口比例,從多到少為序是:張、管、馮、王、齊、李、趙、董、申、孫、牛。其中齊姓是清朝咸豐年間從滑縣五里屯(現住滑縣新區錦和新村)遷至此地,馮姓是司馬遷後人流落此地(注:司馬遷與漢武帝政見不同,怕連累家人,叫兩個兒子隱姓埋名,逃至終南山,大兒子在司字左加一豎改為同姓,二兒子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為馮姓),遷入小屯時間不詳。孫姓由孫房水從浚縣新鎮遷至小屯,牛姓牛明賢從王莊鎮東申寨遷至小屯。其他各姓由於歷史原因家譜失傳不知何年來到此地生活,據村中年長者説他們都是村中的老住户。

小屯村小屯新面貌

小屯村以傳統的農業為主,近代以來,伴隨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小屯人也甦醒了,小屯人除耕種土地外;也利用交通優勢當起了商人。十九世紀後期,村東頭有了意大利人開辦的道青鐵路,也有長垣縣開闢的長銅商道經過小屯村中。火車開到了家門口,外國人運煤運竹搶資源。小屯人馮步彩、馮步領兄弟二人就在莫娃火車站開煤店。輻射方圓幾十裏,有實力後,二人又在滑縣老店集開當鋪,到馬蘭開錢莊,生意紅紅火火,財富積累迅速,據説錢莊的銀票能匯通內蒙、甘肅等地,在村中不出門做生意的就是利用長銅商道,長垣、牛屯方向到銅山運石料、木料、石灰等建材路過本村的優勢,開雜貨鋪、飯館、旅店。當時趙家趙景水飯館的油條遠近聞名。馮家傳奇人物馮步洲,字登盈、號老登。此人忠孝仁慈,為人豪爽,愛交各路朋友。去內蒙趕馬匹,沿途響馬聞名,讓路開道。齊家齊振朝父子開的雜貨店不但服務過往旅客,也出村遊鄉。到現在方圓幾十裏的老年人還説小屯齊家是好生意人呢。另外村東頭張好仁家的車馬店更是對顧客服務周到,不管車拉的,人推的,肩扛的到店都像親人一樣,有錢沒錢不阻客,張家車馬店盛譽幾十裏。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沐浴着黨的改革開放的春風,小屯經濟逐漸走向繁榮。農業方面,機械化和現代化逐漸改變傳統農業方式。被解放的農民走向自主創業之路。現在小屯產業大致有六:商業、裝飾、建築、運輸、飼養、種植等。經過三十六年的艱苦創業,小屯人為自己創造出幸福、美滿、和諧的社會環境。目前,三百四十户人家,住樓房的佔百分之八十以上,家庭小轎車佔百分之三十左右,家庭電器幾乎百分之百。各家各户吃飯講究粗細搭配,營養均衡,衣着大方時髦,多姿多彩,手機電腦已為尋常。吃飯洗衣全用自來水。一個“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學有所教”的理想社會已成為現實。
在實現温飽到小康的創業過程中,一是應該感恩於黨和政府的改革開放政策,二是不應忘記村中致富的領路人。他們是:管永閣、馮善保、張明勳(為村裏硬化了道路)、馮善保(修學校)、馮少輝(1994年為學校捐6台電扇)。他們是小屯村創業致富不忘村裏文明建設的好榜樣。

小屯村自然資源

小屯村文物古蹟

據村中觀音閣重修碑文記載:浚縣南五十里在岸下小屯村之靈地重修觀音送子白衣菩薩閣。時為崇禎二年(1629年)。立碑人:善人孫德節、馮光玉、管繼往三公。碑文由管能弘撰寫。距今已386年。
從此碑文的時間可推斷小屯的東閣門和西閣門始建時間極其久遠。不是五六百年的事了。與兩閣門相應的是西頭的高真觀(住有道士)和東頭的觀音寺(住着和尚)等。當時大小廟宇七十二座,關帝廟、菩薩廟、奶奶廟、三皇廟、、井王廟、馬王廟、玉帝廟、天爺廟、土地廟等,還有説不清的各種廟宇。除觀音寺(解放後變成學校)保留到一九七零年外,其他諸廟都是在一九五八年大躍進年代毀掉的。現在在村中到處可見廟磚、廟瓦、廟上的梁頭、石柱礅、石龜、石碾、石臼等。這些文物遺存也只是歷史的見證及想象當時小屯村的不朽的人文景觀。
在這樣一個遠近聞名的文化村落中,廟中自然是香客不斷,商業也是極其繁榮,與此同時出現過很多美好故事。

小屯村小屯立朝廷

筆者賦小詩一首:
一文一武立朝廷,以醫養政楊威名;
文者賣藥武吃供,轄地不染政府兵;
長垣民團來護駕,太行淇濱將銀供;
當地土匪夜襲擾,從此皇帝不顯靈。
據説,清末養生(銅頂秀才)張德賢,字純修,號老純,民國初年在家賦閒,自讀《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學得醫道,用來養家餬口。正值地方武士馮尚德自己稱是天之驕子,上知天意,中通醫術,下知地府。於是,張秀才與馮尚德二人串通一起在觀音寺內立起朝廷。若大一個寺院:後為九間大殿,中有前佛殿,南有天王殿。馮尚德坐正殿問事,與各路神像為伴,好一個朝廷氣派。那時借用香客之勢,馮問病劃符,(其實,馮尚德是個文盲,除了一身好武功外,連一個字都不認)就是畫一些圈圈點點,張秀才就裝聾作啞,見符抓藥,兩副藥下來大病軀體。病人為謝神力,送銀兩上大供。此二人越弄越邪乎,遠近聞名的“真龍天子”出現了。再玩點小把戲,弄點小權術,當時馮指到哪裏,哪裏就有銀車到,指天還能下雨,接着就是長垣的紅槍會護駕。
好景不長,這個假朝廷被本地的土匪識破了,看他們弄了那麼多錢物,一夜功夫,讓馮尚德一家錢物一空,斷子絕孫。

小屯村小屯抓大戲

小屯有古廟會,每年農曆六月六日,(傳説是老天爺生日)也就是天爺廟會。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由於處在抗日戰爭時期,到處混亂,寫給天爺的戲沒唱成,(原因是到處有卡,到處強硬,戲班過不來,戲班主也無奈)導致六月六會自然消失。
六月初六過後,小屯百姓炸了鍋,覺得自己臉上無光,就自發組織力量,決定抓戲。於是村中有名望的、能説會道的召集百姓。規定:凡種夠十五畝地的人家,出人一丁出火槍一支,由馮步領、張好禮二人帶隊,前往老店馬蘭抓戲。
抓戲過程經歷周折,先探路,再給各地武裝打點,説明抓戲用意,讓其高抬貴手。就這樣才把戲班從馬蘭追到嶽村押到小屯。時間已七月二十日,就這樣落地起戲,將古會變成七月二十一青苗會了。

小屯村小屯辦教育

聰明的張老純晚年獻身教育事業。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後至新中國成立,中國長期戰亂,清末秀才張老純有點生不逢時,文墨無撒潑之地,咬牙教起學生來。他有教無類,廣收門徒,潛心教育。不管本村還是他鄉,只要拜他為師,就毫不吝惜,將自己終身所學給予傳授。到解放前他的很多學生都當起了教書先生來,對於當時政府沒有官學,一派戰亂的中國農村,他這樣的私塾教育真正給予此地一次文化生機。
張老純及其弟子長達三十多年培養教育,文化之風在本地得以盛行。所以出現了大批文化人。這種文化同時也傳播到十里八鄉。到現在為止,小屯及其周邊的文化明顯高於全國水平。據不完全統計:小屯公辦教師達三十人之多,走行政、搞技術、吃文化飯的更是難以估算。
小屯村,一個文明悠久,文化深厚,人傑地靈的古村在這科技信息化到來之際,仍然顯示他的勃勃生機。小屯人必將團結一致,奮勇向前。去創造光輝燦爛的明天!

小屯村古今名人

張德賢:清末秀才;
管景峯:清末童生;
齊修業:密縣觀音堂鎮鎮長;
管景龍:新鎮三盛良掌櫃;
馮步彩、馮步領:老店錢莊、莫窪火車站煤店、馬蘭當鋪老闆;
馮國翠:新鄉行署專員;
張星橋:安陽中學校長;
張月橋:安陽市民政局幹部;
張雲橋:滑縣老店中學校長;
張玉橋:河南二監獄監獄長;
張日修:抗美援朝英雄;
齊光節:革命烈士、英雄營長;
齊好文:山西絳縣人大副主任;
管海朝:安陽市政法委辦公室主任;
馮彩貴:滑縣武裝部軍事科科長;
馮善良:新鄉市電磁線廠廠長;
馮彩德:王莊高中校長;
管海濤:縣委招待所書記、所長;
董金貴:瓦崗校長,滑縣六中總務主任;
張春喜:安陽縣交警隊隊長;
馮彩順:滑縣二輕局機械廠廠長;
馮彩奎:天津金陽遠洋公司船長;
馮建領:滑縣人民法院刑庭庭長、金融庭庭長;
馮增山:內黃縣公路局路政大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