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兒全身性麴黴菌病

鎖定
小兒全身性麴黴菌病多見於原發性或繼發性免疫缺陷者。麴黴菌由肺部病灶進入血循環,播散至全身多個臟器。白血病、惡性淋巴瘤、腫瘤、慢性肺部疾患、長期使用抗生素和皮質激素等,是發生本病的誘因。其臨牀表現隨所侵犯的臟器而異,臨牀上以發熱、全身中毒症狀和栓塞最常見。累及心內膜、心肌或心包,引起化膿、壞死和肉芽腫。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引起腦膜炎和腦膿腫。消化系統以肝受累多見。
中文名
小兒全身性麴黴菌病
所屬學科
醫學

小兒全身性麴黴菌病病因

麴黴菌多由肺部病灶進入血循環,播散至全身多個臟器。白血病、惡性淋巴瘤、腫瘤、肺部疾患、長期使用抗生素和皮質激素等,是發生本病的誘因。

小兒全身性麴黴菌病臨牀表現

上以發熱、全身中毒和栓塞最常見。累及心內膜、心肌或心包,引起化膿、壞死和肉芽腫。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引起腦膜炎和腦膿腫。消化系統以肝受累多見。惡性淋巴瘤、腫瘤、慢性肺部疾患、長期使用抗生素和皮質激素等,是發生本病的誘因。其臨牀表現隨所侵犯的臟器而異,臨牀上以發熱、全身中毒症狀和栓塞最常見。累及心內膜、心肌或心包,引起化膿、壞死和肉芽腫。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引起腦膜炎和腦膿腫。消化系統以肝受累多見。

小兒全身性麴黴菌病病因

麴黴菌多由肺部病灶進入血循環,播散至全身多個臟器。白血病、惡性淋巴瘤、腫瘤、肺部疾患、長期使用抗生素和皮質激素等,是發生本病的誘因。

小兒全身性麴黴菌病臨牀表現

上以發熱、全身中毒和栓塞最常見。累及心內膜、心肌或心包,引起化膿、壞死和肉芽腫。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引起腦膜炎和腦膿腫。消化系統以肝受累多見。

小兒全身性麴黴菌病全身性麴黴菌病的檢查

1、病原體檢查 取自患處的標本作直接塗片或培養,塗片可見菌絲或曲黴菌孢子,培養見麴黴菌生長。麴黴菌是
實驗室常見的污染菌,必須反覆塗片或培養,多次陽性且為同一菌種才有診斷價值。
2、病理組織檢查取受損組織或淋巴結活檢,可根據真菌形態確診。尤其對播散性麴黴菌,可及時作出診斷。

小兒全身性麴黴菌病全身性麴黴菌病的治療

小兒全身性麴黴菌病(一) 一般治療

1、積極治療原發病,去除病因。
2、嚴格掌握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的用藥指徵,儘可能少用或不用這些藥物。
3、加強護理和支持療法,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小兒全身性麴黴菌病(二) 抗真菌治療

(1)局部用藥:可製成油劑、霜劑、粉劑、溶液等,濃度為含制黴菌素10萬U/g或/ml基質,依患者具體情況援用一種劑量一型局部塗擦,每日2―4次。
(2)口服:腸道念珠菌病可給予制黴菌素口服,新生兒每日20―40萬U,2歲以下每日40―80萬U,2歲以上每日100―200萬U,分3―4次飯前服用,療程7―10日。口服不易吸收,全部由糞便排出。不良反應有噁心、嘔吐、輕瀉。
(3)霧化吸入:適用於呼吸系統念珠菌病,制黴菌素5萬U溶於2ml0.9%氯化鈉溶液中霧化吸入。
2、二性黴素B多烯類抗生素與真菌胞膜上的固醇類結合,改變膜的通透性,使菌體破壞,起殺菌作用。是目前治療隱球菌病、組織胞漿菌病和全身念珠菌病的首選藥物,對麴黴素菌病效果較差。
(1)靜脈滴注:開始義用小量,每日0.1mg/kg,如無不良反應,漸增至每日1―1.5mg/kg,療程1―3個月。靜注時用5%葡萄糖液稀釋,濃度不超過0.05―0.1mg/ml,緩慢靜脈滴注,每劑不少於6小時滴完。濃度過高易引起靜脈炎,滴速過快可發生抽搐,心律時常、血壓驟降,甚至心跳停博。
(2)椎管內注射或腦室內注射:限於治療隱球菌性膜的病情嚴重或靜脈滴注失敗的病例。兒童鞘內注射,首次0.1mg用蒸餾水(不用0.9%氯化鈉溶液)稀釋,濃度不超過0.25mg/ml(偏稀為宜)或將藥物與腰穿時引流出的腦脊液3―5md混合後一併緩慢注入。以0.5mg為止不低超過0.7mg。療程一般約30次,如有副作用可減量或暫停用藥,腦脊液內藥物過多可引起蛛網膜炎而腦脊液細胞增多,暫時性神經根炎、感覺消失、尿瀦留、甚至癱瘓、抽搐,如及早停吆五,大多能緩解。
(3)二性黴素的副作用:噁心、嘔吐、腹痛、發熱、寒戰、頭痛、頭暈、貧血、血小板減少,血栓性靜脈炎等,對炎、腎、造血系統有一定毒性。為減輕副作用,可於治療前半小時及治療後3小時給阿司匹林,嚴重者可用靜脈滴注氫化可地松或地塞米松。用藥期間,應每隔3―7天檢查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血清肌酐>2.5mg/dl時用藥應減量,尿素氮>40mg/d應停藥,停藥2―5周恢復正常,再從小劑量開始給藥,注射部位易發生血栓性靜脈炎,最初輸液部位宜先從四肢遠端小靜脈開始。
3、5―氟胞嘧啶是一種口服系統性抗真菌化學藥物,對隱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有糧食抑制作用。可與二性黴素B合用,治療全身性隱球菌病,劑量為每日50―150mg/kg,分4次口服,療程4―6周。嬰兒劑量酌減。口服吸收良好,血清濃度高,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