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尋西山隱者不遇

鎖定
《尋西山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丘為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前八句寫隱者獨居高處,遠離塵囂,詩人不辭山高路遠,等到叩門無人迴應才略生悵惘,於是猜想隱者乘車出遊,臨水垂釣,表現了隱者生活的恬適雅趣。後八句宕開一層,寫山間景色使詩人賞心悦目,心曠神怡,因而尋訪不遇亦無所謂,使其悟出了隱者生活的情趣。通過尋訪隱者不遇這一具體事件,詩人由尋訪隱者變成欣賞美景,感悟隱逸之趣與清淨之理,由失望變得滿足,表現了他的幽情雅趣和曠達胸懷。全詩語意平淡,寫景清寂,雖無華麗詞藻,而感情真摯,構思新穎,意藴深遠,堪稱佳作。
作品名稱
尋西山隱者不遇
作    者
丘為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作品別名
山行尋隱者不遇

尋西山隱者不遇作品原文

尋西山隱者不遇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僕,窺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裏。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1] 

尋西山隱者不遇註釋譯文

尋西山隱者不遇詞句註釋

⑴尋:尋訪。
⑵絕頂:山的頂峯。茅茨:茅草屋頂,指代茅屋。
⑶“直上”句:意謂從山下一直到山頂有三十里。
⑷扣關:敲門。關,門栓。僮:僕人,特指未成年的僕人。
⑸窺:從縫隙裏看。惟:只有。案几:案與幾都是長方形的桌子,案為狹長的桌子,幾為矮小的桌子。
⑹巾柴車:指乘柴車出遊。巾,此用作動詞,指給柴車掛上帷幔,代指出行。柴車,粗陋之車。東晉陶淵明為百代隱逸之祖,常駕柴車出遊,此用其事。
⑺釣秋水:在秋水中垂釣。《莊子·刻意》:“就藪澤,處閒曠,釣魚閒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也,閒暇之所好也。”又《秋水》篇,談道通於一,任性適己之理。這裏合用二事。秋水,泛指河水。
⑻差池:《詩經·邶風·燕燕》:“差池其羽。”原意是參差不齊,這裏引申為差錯,意外,指此來彼往而錯過。
⑼黽勉:《詩經·邶風·穀風》:“黽勉同心。”原意是努力,此指殷切。仰止:仰望。《詩經·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謂如同仰望高山一樣,對高尚的德行要仿效之。止,語助詞。
⑽及茲:到此,指置身於這種寂靜的境界中。茲,此,這。契幽絕:指性情與清幽絕俗的景物相投合。契,契合,投合。幽絕,清幽殊絕之處。
⑾自足:自然足以。蕩心耳:指山中美景使感官和心胸滌盪清淨。蕩,滌盪。耳,兼指一切感官。
⑿賓主意:賓主相得之意。賓主,指詩人自己和西山隱者。
⒀頗:有稍、甚二義,在此均可通。清淨理:佛教清靜的道理。佛教以遠離塵世的煩惱俗念為“清淨”。
⒁興盡:《世説新語·任誕》記載,東晉王徽之住在山陰時,於雪夜乘舟至剡溪拜訪戴逵。但是到了戴家門前,王徽之卻不進門就回去了。別人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説:“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後用為率意而行的典故。
⒂之子:這個人,指西山隱者。《詩經·邶風·燕燕》:“之子于歸”。 [2-6] 

尋西山隱者不遇白話譯文

高高的山頂上有一座茅屋,從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輕釦柴門沒有童僕回問聲,窺看室內只有桌案和茶几。
主人若不是駕着柴車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垂釣。
錯過了時機未能與他相見,空負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新雨中草色多麼青翠葱綠,晚風將松濤聲送進窗户裏。
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興,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盪滌。
我雖然還沒有和主人交談,卻已經領悟到清淨的道理。
玩得興盡就滿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這位隱者相聚。 [7] 

尋西山隱者不遇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丘為早年的作品,從詩中表現的林泉之思來看,大約寫於詩人中進士之前。如題所示,詩人是專程到山中尋訪隱者,結果卻未見到,但看到隱者居處的環境,頗有感觸,便寫了這首詩。 [8] 

尋西山隱者不遇作品鑑賞

尋西山隱者不遇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隱逸高趣的詩。從思想上説,這類詩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所在多有,並沒有什麼分外高奇的地方,但細讀起來,又令人感到有些新穎別緻。這新穎別緻主要來自構思。這首詩以“尋西山隱者不遇”為題,到山中專程去尋訪隱者,當然是出於對這位隱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這一定會使訪者產生無限失望、惆悵之情。但卻出人意料之外,這首詩雖寫“不遇”,卻偏偏把隱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現得歷歷在目;卻又借題“不遇”,而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曠達的胸懷,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穫,更為心滿意足。正是由於這一立意的新穎,而使這首詩變得有很強的新鮮感。
此詩開門見山,從所要尋訪的這位隱者的棲身之所寫起。開頭兩句寫隱者獨居於深山絕頂之上的“一茅茨”之中,離山下有“三十里”之遙。這兩句似在敍事,但實際上意在寫這位隱者的遠離塵囂之心,兼寫尋訪者的不辭辛勞,殷勤遠訪的誠意。“直上”二字,與首句“絕頂”相照應,點出了山勢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尋訪者攀登之勞。這番鋪墊也讓讀者對苦心拜訪的隱者充滿了期待。“扣關無僮僕”二句寫“不遇”,以呼應詩題。尋訪者經過一番路途勞苦後終於來到門前,帶着興奮前去叩門,卻無僮僕應承;向裏窺視,屋內空無一人,只見几案,進一步寫靜謐。“若非巾柴車”二句是寫尋訪者停在門前的踟躕想象之詞:主人既然不在,那麼到哪兒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車出遊,必定是到秋水邊垂釣去了。乘柴車出遊,到水邊垂釣,正是一般隱逸之士閒適雅趣的生活。這裏不是正面去寫,而是借尋訪者的推斷寫出,比直接對隱者的生活做鋪排描寫更加靈活有致。這些猜想,既合乎隱者的身份,也反映了尋訪者的情趣。“差池不相見”二句是説遠路相尋,卻意外錯過了機會不能相見,只能空自仰慕而已。雖然不免有悵然若失之意,但對隱者的仰慕之情也溢於言表。
前八句為詩的第一層意思,寫訪友不遇;後八句為第二層意思,寫不遇中有得。“草色新雨中”二句宕開一筆,寫詩人從山間清新幽絕之景中,尋得幽情雅趣,從視覺、聽覺兩方面寫景,為抒情作鋪墊。“及茲契幽絕”以下四句是全詩的主旨所在,詩人這次跋涉並沒有空返,而是有所收穫。與他契合的是這幽絕的景物,令他滿足的是洗滌了心耳,雖然沒有賓主接待的情意,但他卻從中獲得清淨的真諦。在這優美澄淨的山林中,詩人的心靈也變得澄澈,恍惚間進入了閒靜空寂的禪境,體悟着自然之美,塵世中的一切煩擾都被隔絕於此。拜訪隱者的目的就是放下塵世喧囂勞累的一種精神訴求,就是在尋求清明淡然的心境。雖沒能親見隱者,卻在這自然山水之中領略到了隱逸的情趣。詩寫到這裏,已經由訪人而變成問景,由失望而變得滿足,由景仰隱者,而變成自己來領略隱者的情趣和生活。詩中不僅浮現出一位志趣高雅的隱者形象,而且似乎也使讀者看到了一位與隱者同調的高士。因此,這首詩與其説是訪隱者,不如説是尋幽趣;與其説是寫隱者,不如説是詩人自謂。最後兩句是全詩的總結,結句暗用東晉王徽之雪夜訪戴逵的典故自抒曠懷,訪友而意不在友,在於滿足自己的佳趣雅興。這就是此詩的主題,不遇又如何,西山給人的這份悠閒雅靜,就是此趟所得。“興盡方下山”中的“下山”,與開頭“直上三十里”中的“直上”二字相呼應,“何必待之子”又與詩題“不遇”照應。起結關合,章法嚴密。
魏晉名士那種率性而為、追求自由的超凡脱俗表現得淋漓盡致,其藝術化的生活狀態和人格風範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對後代的詩人有着深遠的影響。到了盛唐的山水詩,這種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在以幽谷翠竹、清風悠云為代表的大自然中得到了更好的融合與體現。在這首詩中,詩人與超然世外的隱者在精神上已融為一體。因此,這首詩似乎是寫隱者,其實正是寫詩人自己,這也是此詩高妙的地方。詩僧皎然尋陸鴻漸不遇》和賈島尋隱者不遇》,俱以“不遇”來表現隱逸的高潔,與這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丘為相傳是唐代享壽最高的一位詩人,他的高壽與他“頗得清淨之理”不無關係。 [8]  [9-10] 

尋西山隱者不遇名家點評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真境(“窺室”句)。説得“不遇”不敗興(“頗得”句)。若作悵然語便淺矣(末句)。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模情攄旨,淡蕩深微,隱者得是詩,益成高矣。
清代吳煊、胡棠《唐賢三昧集箋註》:此是清澈一路。插入對句,前後俱震。
清代張文蓀《唐賢清雅集》:直起老筆,“上”、“下”字前後照應成章法。着想幽異,蹊徑甚別,結得更灑脱。 [11] 

尋西山隱者不遇作者簡介

丘為(694—789),唐代詩人。嘉興(今屬浙江)人。唐玄宗天寶(742—756)進士,曾官太子右庶子。與王維劉長卿友善,嘗相唱和。卒年九十六。其詩大抵為五言,多寫田園風物。原有集,已失傳。《全唐詩》錄其詩十三首。 [12]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2
  • 2.    趙昌平.唐詩三百首全解(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48-50
  • 3.    費振剛.名家注評今譯唐詩三百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7:33-34
  • 4.    王國偉.唐詩觀止(上).上海:學林出版社,2015:138
  • 5.    啓文.醉美唐詩 桃花依舊笑春風.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20:11-12
  • 6.    賈太宏.唐詩通解.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9:50-51
  • 7.    李淼.唐詩三百首譯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14
  • 8.    王向峯.唐詩三百首鑑賞辭典(上).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8:69-71
  • 9.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唐詩鑑賞辭典(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316-318
  • 10.    周嘯天.唐詩鑑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2:565-567
  • 11.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361
  • 12.    蕭滌非.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