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尉遲敬德墓誌

鎖定
唐朝名將尉遲敬德,作為門神原型之一,其形象為民間所熟知。作為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陪葬墓,尉遲敬德墓於1971年出土墓誌兩合(墓誌志石與墓誌蓋稱為一合),其墓誌蓋上的文字為“飛白體”,是全國僅有的一塊飛白體墓誌。
中文名
尉遲敬德墓誌
分    類
墓誌
現存博物館
昭陵博物館
主要榮譽
國家一級文物
收藏地
陝西省禮泉縣昭陵博物館 [2] 

尉遲敬德墓誌文物介紹

1971年10月22日至1972年1月18日間在陝西省禮泉縣煙霞鄉煙霞新村公路北側出土,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四月十四日刊刻。志蓋長、寬均120釐米。正書,47行,行50字,蓋篆書。尉遲敬德名融(史稱“恭”),以字行。隋末歸唐,從討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功居多。突厥南侵時,詔其為涇州道行軍大總管,縱兵奮擊,所獲萬計。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封建功臣,拜使持節、宣州諸軍事、宣州刺史,徙封鄂國公;又拜光祿大夫,行鄜州都督,鄜、坊、丹、延四州諸軍事、鄜州刺史。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以本官檢校夏州都督,夏、綏、銀三州諸軍事,夏州刺史。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十一月廿六日終,春秋七十有四。諡曰忠武。 [2] 
尉遲敬德墓誌石色晶瑩,雕刻細緻,正方形,每邊寬1.2米,厚0.25米,是昭陵陵園發掘所得墓誌中最大的一合。志石周邊雕飾忍冬多枝蓮蔓草與十二生肖像,志蓋四面雕寶相花紋飾。志蓋陰刻飛白書五行,行五字,文為“大唐故司徒幷州都督上柱國鄂國忠武公尉遲府君墓誌之銘”。志蓋用飛白書,是昭陵陵園發掘中僅見的。志石的志文為陰刻,計楷書五十行,行五十字,共兩千二百一十八字。無撰、書者姓名。
“在這些珍貴的唐朝碑石中,屬尉遲敬德墓誌最為特殊,是用飛白體所寫,十分精美。”專家表示,飛白體是一種特殊的書法。相傳東漢靈帝時修飾鴻都門的匠人用刷白粉的掃帚寫字,書法家蔡邕見後,歸作“飛白體”。這種書法,筆畫中絲絲露白,像缺少墨水的枯筆寫成的模樣。 [1] 

尉遲敬德墓誌主要榮譽

墓誌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更是昭陵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陝西出土的墓誌不計其數,但飛白體墓誌全國僅有尉遲敬德墓誌一塊。就算是飛白體碑石,在全國範圍內也十分罕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