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將軍之鄉

鎖定
中國將軍之鄉有六個地方,分別是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安徽省六安市獨山鎮,海南省文昌市,湖北省紅安縣,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
中文名
將軍之鄉
地    點
獨山鎮,海南省文昌市
其他地點
紅安縣長壽鎮
類    型
地點

將軍之鄉第一將軍鄉

“三條半槍鬧革命,二十六將出乘馬”。在革命戰爭年代,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有2萬多名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冊烈士5938人,孕育了大將王樹聲、上將陳再道、王宏坤等33位將軍和88位省軍級領導,被譽為“中國第一將軍鄉”和“中國第一烈士鄉”。
新中國成立後,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籍授銜將軍(33位):
大將1位:王樹聲;
上將3位:王宏坤、許世友陳再道
中將7位:王必成李成芳張才千周希漢鮑先志鄭維山、張池明;

將軍之鄉獨山鎮

獨山鎮,享有“中國第一將軍鎮”之美譽。其位於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西北,大別山山脈東麓,淠河水源頭,地域面積186平方公里,人口8.4萬,全區富裕鎮,全國重點鎮。境內有獨山革命舊址羣龍井溝風景區2個國家AAAA級景區,有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字的“六霍起義紀念塔”和“六霍起義紀念館”,走出了16位開國將軍,是中國革命的策源地之一,為新中國革命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將軍列表:王德貴、齊勇、張宜愛、張震東、何柱成吳宗先楊中行楊以山、 趙俊、李世安杜彪呂仁禮餘品軒塗學忠高先貴黃仁廷汪榮華劉伯承元帥夫人)、周東屏(徐海東大將夫人)
將軍鎮,將軍之鄉,將軍故里。 將軍鎮,將軍之鄉,將軍故里。

將軍之鄉文昌

海南省文昌市物寶天華,人傑地靈,湧現出共產黨大將張雲逸、國民黨將領陳策、鄭介民、葉佩高、鄭庭笈等205位將軍,被譽為"將軍之鄉"。 [1] 
自辛亥革命以來,國共兩軍中文昌籍將軍有204名。文昌被譽為將軍縣、將軍之鄉。其中:共產黨將軍有大將張雲逸、中將張光東、少將符確堅3人。國民黨將軍有201人,其中:1級上將(追贈)鄭介民、2級上將(追贈)鄭庭烽和上將陳策3人。中將有文朝籍、文洪恩、黃珍吾、葉佩高、吳伯、陳家儒、鄭庭笈、林詩燕、韓漢英、詹忠言等40人。少將有文華廟、曾文波、邢森洲、何瑞德、林中堅、林德侯、符樹逢等158人。
戎馬逐倭,馳騁疆場,抗戰期間,他們分赴各個戰場,浴血奮戰,英勇殺敵,以身報國。在中國遠征軍的隊伍中,亦有不少瓊籍官兵浴血奮戰的身影,文昌籍將領、國民革命軍第198師師長葉佩高與第200師副師長鄭庭笈是其中傑出的代表、抗戰名將。

將軍之鄉長壽鎮

"長壽鎮之將軍之鄉"
平江縣長壽鎮不僅有美麗的傳説,而且有着獨特的歷史、區位和人文優勢。
這裏是聞名全國的“將軍之鄉”,革命戰爭年代,這裏走出了以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為代表的13位共和國將軍,有“五里十將軍”之説;這裏是“羣眾文化藝術之鄉”,羣眾文藝異常活躍,1995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羣眾文化藝術之鄉”;

將軍之鄉紅安

將軍之鄉——紅安 將軍之鄉——紅安
湖北紅安,“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
在革命戰爭年代,紅安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獻出了14萬英雄兒女的生命,查明登記在冊的烈士就達22552人。在這塊土地上,誕生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任國家主席,走出了韓先楚、秦基偉、陳錫聯等223名將軍,其中被授予上將軍銜的8人,中將軍銜的13人,少將軍銜的58人,是全國將軍人數最多的縣,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將軍縣”。而作為紅四方面軍的指揮所,第一個蘇維埃銀行所在地,紅安的長勝街也有着重要的歷史意義。
走進長勝街,便打開了塵封的歷史。
長勝街是七里坪的一條主街,原名正街,1930年曾命名為楊英街,全長400米(解放後又續建了290米)南北有城門樓,花崗石條砌成。街道兩邊房屋清一色的青磚黑瓦、木格窗户、木板門扇,每間房屋山牆或隔火牆有龍蛇鳥獸造型裝飾,街道寬約7米,地面用花崗石條鋪成,由於七里坪地處鄂豫交界,長勝街上商貿十分興隆,街道兩邊居民都從事工商貿易。
據《紅安縣誌》記載,“1927年,長勝街從南到北僅經營糧油的漕行就有30多家”,居民每天把收來的糧油山貨特產等,用竹排從倒河運向陽邏,銷往武漢,再從武漢把當地羣眾需要的工業品、生活用品運載回來,銷往各地,當時人稱七里坪為“小漢口”,稱長勝街為“六渡橋”。
這條長614米,寬約五六米的街道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誕生地,是鄂豫皖蘇區早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這裏還曾是中國的“列寧市”。
歷史的時鐘撥回到1927年11月13日。
經過黃麻特委在七里坪召開會議,決定以黃安、麻城兩縣農民自衞軍為骨幹發動起義,史稱“黃麻起義”。11月13日,起義部隊在當地羣眾配合下由七里坪向黃安縣城進發,黃麻起義由此載入史冊。
“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黃麻起義後,這裏成為燎原鄂豫皖地區革命形勢的星火之地,但惡劣的鬥爭形勢讓黃安縣城幾度易手,起義隊伍不得已轉戰至大別山區。
在歷經數年的轉戰鬥爭後,1931年12月23日,時紅四方面軍再次攻克並佔領黃安縣城。鄂豫皖中央分局為了紀念黃安戰役的勝利,宣佈將黃安縣改名為紅安縣。紅安作為縣名首次出現,但在當時,國民黨政權並不認可這個縣名。
時間到了1952年9月,為了表彰黃安人民革命鬥爭業績,湖北省政府報請中南軍政委員會轉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核准,將黃安縣正式改名為紅安縣。由此,紅安縣成為共和國唯一以“紅”褒獎的縣。
走在長勝街上,感覺此處的居民並不是很多,不少住户大門緊閉,街道安靜,行人不多。古樸的街道倆側,靜靜地排列着這些革命的遺蹟,有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指揮部、鄂豫皖蘇維埃銀行、列寧市經濟公社、七里坪革命法庭、鄂豫皖中西藥局……他們均默默地堅守着屬於他們自己的獨特的滄桑感。
隨行的當地朋友介紹説,解放初,由於建設需要,南北城門樓已拆除,街道石條已撬走,居民建房有的改變原樣。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長勝街的文物保護,併成立了“七里坪文物管理所”,加強了文物保護。
中國工農紅軍的隊列中,曾經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紅安人。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10大軍區,其中8大軍區的司令員或政治委員由紅安籍將軍擔任。後來10大軍區改為8大軍區,先後又有6大軍區的司令員或政委都是紅安人。紅安,一個山區小縣,一個赫赫有名的“將軍縣”,一座熠熠生輝的“將軍城”。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的奇蹟,大概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奇蹟。

將軍之鄉東蘭

“山清水秀生態美,人傑地靈氣象新”
東蘭,即東蘭縣,地處桂西北,雲貴高原南緣,紅水河中游;其歷史悠久,資源豐富,人文歷史。
東蘭曾是右江革命根據地的腹心地,是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羣等革命先輩為之戰鬥流血的紅土地,湧現出韋國清韋傑覃健韋祖珍覃士冕等共和國第一代將軍,為“將軍之鄉”。
將軍之鄉 將軍之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