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射義

鎖定
射義,即射箭,是古代中國的六藝之一,所謂“禮樂射、御書數”。
禮記·射義》中對射禮的性質、目的、做法之規定,是以文射為指導思想的。 “射者,所以觀盛德也”;“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就是告訴射手調心靜氣,從身心兩方磨練來提高技藝,而不是怨恨超過自己的強手。這樣,對手就不再是仇敵,而是推動自己長進的“另一隻手。
《射義》還引用《論語·八佾》的一段話,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意思是説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所爭,一定是比箭。當射箭的時候,相互作揖後登高;射畢走下堂來,而後作揖飲酒。
中文名
射義
含    義
射箭
書    籍
《禮記·射義》
事    件
傳入日本
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日本,也孕育了日本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和江户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兒奉為國之經典的。重要的不只是中日弓箭技藝交流,當更是治國思想的接納與融合。
強弓精箭,曾是漁獵為生的古代日本人最具殺傷力的兵器。但當這樣一個頗具殺傷力的利器遭遇中國的《禮記·射義》之後,日本卻出現了不以殺伐為目的的“文射”,射箭從此而演繹成了張弓搭箭、競射飲酒的娛樂文化,日本的社會也從此誕生了君臣之義、長幼之序。
所謂文射,也叫禮射
日本《古今著聞集》中曾記錄了一位射手的故事,正所謂“射者,仁之道也”。一隻魚鷹每天都來宮中的池塘叼魚。這位射手接到宮中命令,要他射走魚鷹,救出鯉魚而又要不傷魚鷹,不殺鯉魚。這位射手好生了得,一箭向那正抓起鯉魚騰空飛起的魚鷹射去。但見魚落鷹飛,轉眼間鯉魚浮出水面,而魚鷹已盤旋而去。
日本江户時代,戰火平息,馬放南山,武射開始慢慢吸收文射的路數,文武兩面融合的弓術,成為武士必備的武藝。騎射、步射,再加上在京都三十三間堂、江户三十三間堂、東大寺等地舉行的“堂射”,將攜帶着豐厚中國精神的弓術進一步推向了民間。
弓術之於中國文化遠不止此,弓術還將中國書法中的“真、行、草”借用過來,以代稱不同類型的射法,也使弓道大獲裨益。
近年,日本弓道聯盟正不遺餘力地要把日本弓道推向世界,他們中有人説,他們復興了在中國已被遺忘的射禮思想。
令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使日本誕生了“君臣之義、長幼之序”;使日本誕生了文武兼備的“弓道”,而近代以來的日本卻為何竟將“禮、義”丟盡?變得如此凶神惡煞?《古今著聞集》中關於射手的故事卻永遠成了一個美麗傳説。 [1]  李二和《日本文化與中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