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封建

(2023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鎖定
《封建》是2023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書籍,作者是馮天瑜。 [2] 
中文名
封建
作    者
馮天瑜
出版時間
2023年1月1日
出版社
江蘇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4270337

封建內容簡介

本書從“封建”詞義的歷史考察入手,進而在概念史的論析上展開,即由詞義史之“考”,導入思想文化史之“論”。新名“封建”的泛解已經約定俗成,本書試圖從學理層面,通過對“封建”從舊名向新名轉變過程的辨識,為中國古史敍事提供一個釐清概念的思路 [1] 
本書在縱觀古今、橫亙中西日的時空座標上對“封建”概念尋流討源,分五大部分對此進行探討。第一部分為古義演繹。第二部分為中外通約,考察歐洲feudalism概念東漸及新名“封建”在明治日本、清末中國的確立過程。第三部分為名實錯位,近代一些人物把以君主集權和地主自耕農經濟為特徵的秦漢至明清的兩千餘年納入“封建時代”,乃是“名實錯位”。第四部分為正本清源,基於馬恩經典著作的原典解讀,探討“封建”論之真正內涵。第五部分為制名指實,建議將秦至清這一時期主要時段的社會形態稱為“宗法地主專制社會”,此兩千餘年簡稱“皇權時代”,以反映中國前近代社會的本真面目,併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較準確的前史表述。 [2] 

封建作者簡介

馮天瑜,湖北紅安人。歷史文化學家,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曾任湖北大學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現任武漢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入選湖北省荊楚社科名家。 [2] 

封建目錄

題記
第一章 古義演繹
第一節“封建”本義
一、釋“封建”:從“大立其福”到“封邦建國”
二、西周封建
三、東周:封建解紐
第二節秦至清的“封建論”
一、秦廷議“封建”
二、漢、晉“封建論”
三、唐代“封建論”
四、宋以後“封建論”的多元走向
第三節《文獻通考》及其續編的《封建考》
一、《文獻通考·封建考》:集“封建”考釋之大成
二、諸續編的《封建考》
三、中國傳統語境中“封建”的廣義與狹義
第二章中外通約
第一節西歐中世紀社會及其術語feudalism釐定
一、西歐中世紀社會制度的來龍去脈
二、feudalism釋義
三、中國、西歐比較:“宗法封建”與“契約封建”
第二節歐日封建制的“酷似”
一、英國首任駐日公使歐盧柯庫:日本是“東洋版feudalism”
二、留學德國的福田德三在課堂上的“會心之笑”
第三節新名“封建”在日本的確立
一、“籍土”“封建”對譯feudalism
二、新名“封建”的確立
第四節清末民初採用融通古義與西義的新名“封建”
一、黃遵憲《日本雜事詩》《日本國誌》的“封建”用例
二、梁啓超兼容古義與西義的“封建”觀
三、嚴復:以“封建”翻譯feudalism
四、章太炎:前近代中國“去封建遠”,日本“去封建近”
五、孫中山:“中國兩千多年前便打破了封建制度”
第三章名實錯位
第一節五四時期陳獨秀的“泛封建”説
一、陳獨秀“封建=前近代=落後”公式的提出
二、陳氏命題忽略了中西日曆史的重大差異
三、“泛封建”説五四時期罕有同調,但對後世影響甚巨
第二節蘇俄及共產國際以“半封建”指稱現實中國
一、泛化封建觀的“祖義”
二、“大革命”前後中國“半封建”説逐步流行
第三節中國社會史論戰中的“泛封建”
一、“中國社會性質論戰”導引出“中國社會史論戰”
二、古典封建論:以陶希聖為代表
三、泛化封建論:以郭沫若為代表
四、不應被遺忘的論者:李季、胡秋原、李麥麥
第四節從毛澤東著作看泛化封建觀的定型過程
一、泛化“封建”在毛澤東著作中較晚出現
二、1926年以後毛澤東著作出現泛化“封建”用例
三、《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的封建説
四、“五種社會形態”單線直進説:泛化封建的理論基礎
第四章正本清源
第一節馬克思的“封建”論
一、可以讓渡的非貴族土地所有制與封建主義不相兼容
二、君主專制、村社結構的東方中古社會與封建主義不相兼容
三、用馬克思的封建觀判斷周秦以下中國社會形態
第二節關注中國史自身特點的學者質疑泛化封建觀
一、周谷城及其《中國社會之結構》
二、王亞南及其《封建制度論》
三、胡適及其《今日思想界的一大弊病》
四、瞿同祖及其《中國封建社會》
五、錢穆及其《國史大綱》
六、張蔭麟及其《中國史綱》
七、雷海宗及其《中外的春秋時代》
八、李劍農及其《中國經濟史講稿》
九、繆鳳林及其《中國通史要略》
十、費孝通及其《皇權與紳權》
十一、梁漱溟及其《中國文化要義》
十二、齊思和、胡厚宣的思考
第五章制名指實
第一節歷史分期命名標準芻議
一、名辯之學不可輕慢
二、中國歷史分期命名四標準
第二節秦至清:“皇權時代”
一、宗法制
二、地主制
三、專制帝制
四、宗法地主專制社會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