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寶墩遺址

鎖定
寶墩遺址位於新津縣新平鎮,西鄰鐵溪河,是成都平原水稻種植的第一站,距今4500年 [3] 
2022年1月21日,位於成都市新津區的寶墩遺址展館揭開神秘面紗,“天府之根”寶墩遺址與寶墩文化展向公眾開放。 [2] 
中文名
寶墩遺址
地理位置
新津縣新平鎮
遺址介紹
距今4500年的寶墩遺址是成都平原水稻種植的第一站。 [3] 
1995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考古系及日本早稻田大學聯合對寶墩村進行考古發掘,發現該城址,初步確定其築城年代約在公元前2500年;其廢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300年。2001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 年11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寶墩古城遺址進行調查和試掘,在此次地面調查中,於古城遺址外圍發現了遊埂子、碾墩子、石埂子、狗兒墩、胡墩子、胡墳園、高地、大埂子等幾處長條形土埂。通過解剖發掘,證實這些土埂乃是寶墩文化時期的夯土城牆,進而確認在原城牆以外四個方向都有城牆和壕溝,其中東北邊外城與內城城牆重合。外城牆體寬度殘存15-25米,殘存高度約1.5-4米不等,夯築方式與內城牆完全一致。牆體外側壕溝寬10-15米左右。從平面形狀看,外城大致呈不甚規整的圓角長方形,方向與內城一致,約北偏東45°,城牆周長近6.2千米,以外城牆外側牆基為界,面積約268萬平方米。根據出土遺物分析,初步推測外牆的修築時間晚於內城牆。寶墩外城城牆的發現使考古學界對寶墩古城遺址有了全新的認識,這對於探索寶墩文化時期的聚落形態、社會結構與社會複雜化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