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寶嚴寺大殿

鎖定
寶嚴寺大殿,位於福建省邵武市新建路6號。唐大順元年(890年)創建,始名興會寺。 [1] 
寶嚴寺大殿面闊、進深各五間,建築面積400平方米,通高18米,屋頂為重檐歇山式,抬梁式結構樑架。斗拱呈蓮花烘托,大殿全部採用拼合梁袱,柱頭斗拱用真昂,外檐補間斗拱裏轉用上昂。金柱的4個蓮花石柱礎距今1000多年,部分杉木圓柱、前檐梁袱屬宋代建築原物。大殿既是較珍貴的古建築,又是革命舊址,有着較高的科學、藝術和歷史價值。是研究閩北地區唐宋元明清幾個朝代建築風格過渡的僅存實物例證,同時為研究中國南方古建築藝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標本。 [1]  [3] 
2006年5月25日,寶嚴寺大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寶嚴寺大殿
地理位置
福建省邵武市新建路6號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590-3-293
建築面積
400 m²

寶嚴寺大殿歷史沿革

寶嚴寺始建於唐大順元年(890年),原名興會寺。
五代樑龍德元年(921年),易名再興寺,龍德元年(921年),又改稱太平興福寺。 [3] 
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改名寶嚴寺。
元延祐年間(1314~1320年),重建。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重修。 [1]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0月,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工農紅軍一軍團二十二軍軍長羅炳輝、政委譚震林率部首次解放邵武時,縣革命委員會、縣蘇維埃政府就設立於此。 [4] 
1981年,邵武縣文物管理委員會修復了寶嚴寺大殿,闢為“邵武縣文物陳列館”。
1982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2] 

寶嚴寺大殿主要建築

寶嚴寺大殿為重檐歇山頂,面寬、進深各五間,建築面積400平方米。殿內36根大立柱,其中間4根金柱的覆蓮盆石柱礎保留了唐代的原物,其餘部分方形石柱礎為宋代遺蹟。大殿造型別具一格,其結構採用拼合梁栿,部分大杉木柱及前檐梁栿保留宋代原件,全部斗拱和樑架結構均為明代改建,斗拱呈蓮花拱托,具有明顯的明代建築特徵。其中外檐前兩側檐柱上的象鼻斗拱,是具有濃烈明代邵武地方特色的建築構件。殿內主樑上墨書“上祝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和“大明嘉靖拾貳年癸巳歲貳月貳拾貳日已卯吉時重新鼎建”的題記清晰。全部梁栿斗拱上均彩繪佛像、花草、飛禽走獸及幾何圖案,至今仍清晰豔麗,保留了歷史全貌。這些彩繪是明代邵武籍名畫家嚴宗儒、上官伯達手跡。保存了唐、宋、元、明幾個朝代的建築風格。整個結構嚴謹、巧妙,巨大的建築,沒有使用一顆釘子,完全依靠榫卯連接。 [1]  [3] 
寶嚴寺大殿

寶嚴寺大殿文物遺存

斗拱和樑架結構及彩繪 斗拱和樑架結構及彩繪
寶嚴寺大殿明間4根金柱的覆蓮方形柱礎,系唐、宋遺物。部分大杉木柱及前檐梁袱保留宋代原件。主樑上墨書“大明嘉靖拾貳年貳月貳拾貳己卯吉時重新鼎建”。袱、斗拱均彩畫佛像、花卉鳥獸及幾何圖案,是明代著名畫家嚴宗儒、上官伯達手跡。 [6] 

寶嚴寺大殿文物價值

寶嚴寺大殿是閩北僅存的代表江南風格的古老木構寺廟建築,且有明確的紀年題記和史料記載,在福建省屬罕見。大殿既是較珍貴的古建築,又是革命舊址,有着較高的科學、藝術和歷史價值。是研究閩北地區唐宋元明清幾個朝代建築風格過渡的僅存實物例證,同時為研究中國南方古建築藝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標本。 [3] 

寶嚴寺大殿保護措施

保護碑 保護碑
1985年,寶嚴寺大殿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寶嚴寺大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寶嚴寺大殿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寶嚴寺大殿位於福建省邵武市新建路6號。 [1] 
  • 交通信息
自駕:從南平市出發經京台高速—寧上高速—浦武高速—福壽東路—熙春東路—華光北路—寶嚴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