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寶善寺

(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寶善寺,又名巴拉奇如德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阿魯科爾沁旗南部巴拉奇如德蘇木達蘭花嘎查沙日德布斯格山崗上,總佔地面積11762萬平米, [4]  始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 [1] 
寶善寺系典型的藏式建築,薩布騰拉哈木宮(護法殿)和葛根正殿(活佛府)坐落在中軸線上,逐級而上,層迭有致,其餘建築分列兩廂,相互對稱。房高脊,灰瓦,長檐明柱,採用藏、漢結合式建築樣式。寶善寺對研究清代藏式寺院建築及藏傳佛教在阿魯科爾沁地區的傳播和發展,以及對當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影響具有重要的價值。 [1-3] 
2006年6月25日,寶善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寶善寺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阿魯科爾沁旗南部巴拉奇如德蘇木達蘭花嘎查沙日德布斯格山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11762 m² [4]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496-3-199  [2] 

寶善寺歷史沿革

赤峯市寶善寺 赤峯市寶善寺
寶善寺是清朝蒙古地區八大黃教寺廟之一。清順治八年(1651年),寶善寺正式開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寶善寺正式竣工。原址在西拉沐淪河北岸, [1]  寶善寺屬清代皇廟,是清順治帝的曾外孫札薩克多羅郡王巴圖出資所建,朝廷賜名“寶善寺”。 [4]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遷今址。 [1] 
文革時期,寶善寺遭到破壞,八殿一府一塔大部分被毀,活佛府和三個殿倖存下來。
20世紀70年代,兩個大殿被拆除,僅存活佛府和大經堂兩處古建築。 [1] 

寶善寺建築特點

寶善寺系典型的藏式建築,有小布達拉宮之美稱。原建有8座大殿,即彌勒佛殿、護法殿、天王殿、大經堂、騎羊護法殿、密咒殿、哲理殿、嘛呢殿,一處活佛府(葛根正殿)和50多間喇嘛住房。共佔地面積158畝,總建築面積為11762平方米。 [5] 
寺內主要建築物坐落在中軸線上,逐級而上,層迭有致,其餘建築分為兩側兩廂,相互對稱。前有花牆橫欄,中間有甬道相連,後殿坐北朝南。房高脊灰瓦,長檐明柱,採用藏、漢結合式建築樣式。整個建築設有科學排水系統,結構合理。 [5] 
赤峯市寶善寺
赤峯市寶善寺(2張)
現存的薩布騰拉哈木宮、蘇古沁獨宮、兩座大殿和一座葛根正殿,是阿旗寺廟中建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現存建築分為前、中、後三個部分。前部分是寺廟主持葛根生活居住區——葛根正殿,由於葛根(活佛)身份地位高,葛根正殿(活佛府)院落是按照王爺府的格局而建。 [5] 
葛根正殿佈局嚴謹,林陰蔽日,院落方正。中間部分是薩布騰拉哈木宮(護法殿),為葛根私人宗教活動區,建築風格為藏式建築,結構合理,雕樑畫棟,氣勢宏偉。後部分為蘇古沁獨宮(大經堂),為廟宇舉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區域,是喇嘛拜佛的大殿,最多能容納2000多喇嘛誦經。 [5] 

寶善寺文物遺存

寶善寺薩布騰拉哈木殿前月台上置大鐘一口。寺內有雕塑、繪畫及工藝等作品。 [3] 

寶善寺歷史文化

寶善寺相關人物

赤峯市寶善寺 赤峯市寶善寺
巴圖扎薩克郡王的祖父是蒙古的色布騰王爺,即順治帝女兒固倫淑慧公主的駙馬。巴圖郡王之子羅布桑格力格日旺丹為寶善寺第四位轉世活佛。在清政府對蒙政策的大背景下,由扎薩克多羅郡王巴圖出資興建的寶善寺,成為清王朝八大黃廟之一”。 [1] 

寶善寺歷史背景

清政府利用宗教的教化作用“易其政,不易其俗”來駕馭蒙古諸部,消除各分裂勢力。為了更好地維護滿蒙家的局面,清政府積極推動藏傳佛教格魯派在西藏和蒙古地區的發展。不僅給格魯派的大師達賴和班禪很高的政治待遇,同時在蒙古地區大興土木修廟建寺,康熙、雍正、乾隆、嘉慶時期在蒙古地區掀起了修建佛教寺廟的高峯。 [1] 

寶善寺研究價值

寶善寺對研究清代藏式寺院建築及藏傳佛教在阿魯科爾沁地區的傳播和發展,以及對當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影響具有重要的價值。 [3] 

寶善寺文物保護

保護碑 保護碑
2006年6月25日,寶善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寶善寺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寶善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阿魯科爾沁旗南部巴拉奇如德蘇木達蘭花嘎查沙日德布斯格山崗上。 [1] 
  • 交通信息
自駕前往達蘭花嘎查:從阿魯科爾沁旗站出發,路程大約38千米,約需4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