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寨子圪旦遺址

鎖定
寨子圪旦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薛家灣鎮百草塔村荒地社東北約2000米處,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遺址,是中國北方地區發現的時代較早的具有石築圍牆的遺址。 [6] 
寨子圪旦遺址發現石、骨、陶質各類遺物約100件,此外還採集了大量的陶器標本。它的發掘,為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聚落形態、組織結構以及社會發展進程的研究工作等,提供了全新的珍貴資料。 [3] 
2013年5月,寨子圪旦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寨子圪旦遺址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薛家灣鎮百草塔村荒地社東北約2000米處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佔地面積
約 15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059-1-05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寨子圪旦遺址歷史沿革

寨子圪旦遺址 寨子圪旦遺址
1998年夏,考古工作者在位於準格爾旗窯溝鄉小魚溝隧道穿越的山頭頂部發掘了寨子圪旦遺址。 [3] 

寨子圪旦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寨子圪旦遺址 寨子圪旦遺址
寨子圪旦遺址距今約5000年,是中國北方地區已發現的時代較早的具有石城性質的遺址之一,也是為數極少的集防禦與宗教為一體的原始社會晚期古人類聚落中心遺址。寨子圪旦遺址的主要遺蹟是環繞山丘頂部修築的石築圍牆及圍牆內的高台建築。石築圍牆依山頂部的自然地形而建,平面形制不大規整,略呈橢圓形,南、北最長160米,東、西最寬11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 [3]  [6] 
石砌圍牆
寨子圪旦遺址石圍牆 寨子圪旦遺址石圍牆
寨子圪旦遺址石砌圍牆底寬4.5米,頂部殘寬0.5~3.5米,殘高約1.5米。牆體的內外兩璧都用石板或石塊壘砌而成,略呈斜坡狀,較為平整,尤其是內壁更為平直。中部由碎石塊和土填充而成,填土雖未發現夯或砸的痕跡,但堅硬。壘砌牆體的石板和石塊都為就地取材。從牆體外側下部的基岩都星垂直狀可知,當時的人們不僅從這裏就近得到了石料,同時也增加了圍牆的高度,有效地提高了防禦能力。石築圍牆的西、南牆及東牆的南段和北牆的西段都保存較好,餘下的地段由於瀕臨黃河西岸絕壁,故未發現石牆跡象。在圍牆的西北角,石牆內側圓弧外側依地勢凸出。 [3] 
祭台
寨子圪旦遺址祭台 寨子圪旦遺址祭台
寨子圪旦遺址的中心地帶,有一底邊長約30米的覆鬥狀高台建築基址,利用自然坡度採取周邊壘起疊加的辦法,又形成一週台基,使主體形成雙層疊加的覆鬥狀。祭台頂邊長20米,殘高約3米,表面砌以石塊。在祭壇南部有2座長方形石牆建築基址,與中央祭壇呈品字形分佈,形成祭祀區。該遺址的性質屬於以中心祭壇為主體、主要履行宗教事務的祭祀活動。 [5-6] 

寨子圪旦遺址文物遺存

寨子圪旦遺址共發現石、骨、陶質各類遺物約100件,此外還採集了大量的陶器標本。種類有石斧、刀、磨盤、磨棒,骨針、錐、泥質灰陶素面斂口缽、籃紋喇叭口圓底陶瓶、籃紋斂口陶折肩罐等。石器、骨器都通體磨製,陶器多為手製,器形規整,燒造火候較高。據陶器的形制等綜合分析,該遺址的時代相當於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的過渡階段,距今約5000年左右。 [3]  [4] 

寨子圪旦遺址研究價值

寨子圪旦遺址是中國北方地區發現時代較早的具有“石城”性質的遺址之一,也是集防禦與宗教為一體的原始社會晚期古人類聚落遺址,它的發現,為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聚落形態、組織結構以及社會發展進程的研究工作等,提供了全新的珍貴資料。 [2-3] 

寨子圪旦遺址保護措施

寨子圪旦遺址遺址碑 寨子圪旦遺址遺址碑
2013年5月,寨子圪旦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寨子圪旦遺址旅遊信息

寨子圪旦遺址地理位置

寨子圪旦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薛家灣鎮百草塔村荒地社東北約2000米處。

寨子圪旦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薛家灣鎮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寨子圪旦遺址,路程約19千米,用時約35分鐘。
參考資料